春节过后,广州的制衣厂遇“招工难”问题,在广州制衣村的一条小路上,老板们拿着各种衣服的样品、举着牌子等着路过的工人选择入厂,不少人还吆喝着“月入过万没问题” ……这是最近发生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的一幕。尽管如此,制衣厂依旧很难招到工人,不少负责人感叹,现在是工人挑老板,日薪700元仍难招人,现在不缺订单就缺人。
最近几年,“招逆向潮”的社会现象在珠三角地区频繁上演,造成“招工难”的原因复杂,但是在这背后也折射着一大趋势,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性产业面临转型,应当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疫情条件下催发的“无人化企业” “无人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实际上,无人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1937年美国可口可乐集团在美国的加油站及路边推出了投币式自动售货机,标志着无人经济的开端。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到2015年,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尤其是支付宝和微信)在无人售货机等无人终端上普及,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开始无人化。2015年之后,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面发展,我国进入新无人经济阶段。疫情的发生按下了自动化、智能化快进键,2020年新增无人经济相关企业超过1.9万家。
“无人经济”开启加速模式
无人餐厅里,机器人厨师烹制的佳肴吸引了众多食客;无人咖啡厅外,等待的顾客排起长龙,占地2.5平方米的玻璃房里飘出浓郁的咖啡香气……这是日前发生在上海市长宁区的一幕。
近年来,无人经济在我国开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无人零售、无人工厂、无人物流、无人银行、无人加油站等无人经济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无接触式的消费、服务等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更是将无人经济推向风口。
在现实生活中,手机上点的外卖餐食也许是机器人烹饪的,在购物网站精心挑选的玩具可能是机器装配的,每天路过的工厂总看不到进进出出的员工……无人餐厅、无人超市、无人配送、无人工厂距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近。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无人零售相关企业超1.6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5.6万家。无人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对人力的高度依赖,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同时,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制造到“智”造
精准化控温的立体烘烤设备、精密传感的数粒机和组合秤、人工智能充氮包装系统……开播仅5分钟,观看量突破10万,透过不同角度机位的直播镜头,全球网友目睹了一袋袋香脆可口的瓜子和坚果是如何从某坚果品牌的透明化工厂中生产出来的。消费者担任“在线监工”,透明化生产过程尽收眼底,其背后是智能工厂的快速发展。
去年,上海宣布将实施“100+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到2022年建设100家标杆性无人工厂、打造1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在此过程中,预计将新增近1万台机器人,使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
不仅仅是上海,广州某集团的智能工厂内,200多台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忙个不停,仅蒸发器一条生产线的工人就从11人减少到2人,一台空调从下单到出货的周期由20余天缩短到9天。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某智能工厂,往日的人头攒动被1000多台机器人替代,关键工序实现智能化生产,全程只需几位技术人员通过屏幕操控。青岛全自动化码头,集装箱岸桥无人操作,处处可见往来穿梭的自动驾驶车辆、拆集装箱锁垫的机器人……
业内人士指出,人工智能、5G等技术及其在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等方面的应用,将生产一线单调、繁复、艰苦、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去完成,使生产过程智能化成为可能,促进了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
工厂内的智能化之外,在高危行业和恶劣工作环境下,危险作业机器人也可以代人“涉险”。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工厂、矿山事故风险高,机器换人需求迫切。今年5月,工信部提出在上述行业推广全流程的少人无人化生产,督促企业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自动驾驶采矿设备,将使工人不必再承受安全风险和恶劣的作业环境。
农业领域,近6000台无人拖拉机和超5000台无人植保飞机在新疆参与农业生产;黑龙江某农场实现无人驾驶插秧,秧苗栽植更均匀,每亩地节约人力成本16元……无人拖拉机、智能收获机、智能除草机、挤奶机器人、农业自动化与控制系统等深刻影响了农业生产,推动着智慧农业的发展。
“非接触式”服务
零售、餐饮、娱乐、健康等消费场景下,不需要导购员、收银员、咨询人员、服务员、配送员,基于智能技术提供无人值守服务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无人经济”在服务业大显身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相关机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5月底,中国的无人机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5.5万家,无人零售相关企业达1.6万家,无人驾驶相关企业在1.1万家以上。去年1-5月,仅无人零售相关企业一类,就新增成立1827家,比2019年同期增长37%。
如今,无人驾驶、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酒店、无人餐厅、无人物流等新业态已在不少大中城市落地。
位于上海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一段测试道路上,某打车软件的无人车已经开始试运营。上海地区的用户可以通过APP线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即可在该路段打开出行APP,在新增的“未来出行”板块选择行程起点和终点,体验自动驾驶网约车。上车后,乘客可通过语音对汽车发出指令,汽车就开始自动行驶。
无人设备应用也在加速向物流业拓展。抗疫期间,某电商平台在河北白洋淀附近搭建了一条无人机航线,用Y3-max无人机为这些村庄送去生活物资。无人机送外卖、无人机运快递,正成为诸多大型物流企业聚焦的新模式。
“刷脸”开房入住、语音管家实现硬件控制、机器人送餐洗衣……在酒店业,无人化经营酒店也在从概念引向实践。全场景身份识别、AI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降低了酒店运营成本。
“无人经济”会影响就业吗?
无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需要收银员、服务员、配送员等职业。有人就担心,零售、餐饮、娱乐、健康等消费场景下,会不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呢?
针对“无人经济”发展可能影响就业的质疑,专家指出,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岗位的淘汰和新岗位的产生,“无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减少一些辛苦、危险的工作岗位,从长远看却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互联网经济专家认为,无人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是未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劳动人口减少等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且,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无人经济是重要依托,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来源。
无人经济在服务业大显身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基于智能技术的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餐厅、无人值守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在一些大中城市落地。
当然,也有专家分析后指出,无人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整体来看我国无人经济仍属于起步阶段,行业带来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如面对人脸识别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还要加强对无人经济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大对无人经济中各类数据的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对无人经济全流程的隐私保护,提高网络安全和敏感数据的监管水平。
还有,一些行业准入门槛过低造成无序竞争,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无人经济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无人经济的业态形式、准入条件和边界范围,创新对无人经济的监管模式,形成开放、公平、协同的监管体系,制定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此外,围绕无人经济下的新业态人才培养也很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快对无人相关技术和人才的储备,加强数据分析、预测分析和系统优化等无人经济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和操作维护人才的培养。
总之,围绕无人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市场经济主体通力协作、智慧协作,才能助力无人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