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
如果上述问题全中,那么恭喜你已经是一位深受加班荼毒的打工人了。
当代年轻人的加班究竟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 年白领 996 工作制专题调研报告》,这一年,超八成的白领每周都在加班,大于七成的白领在无偿加班,超两成的白领每天都在无偿加班。
他们每周平均加班 6.45 小时,只能换来老板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2019 年打工人加班情况
咱们再来看另一个数据,滴滴曾在 2016 年统计出加班最狠的公司,京东荣获第一,平均下班时间 23:16,每月有 20 天都在加班,其次是腾讯 22:50,第三名是 58 赶集 22:37。
2016 年加班最狠的公司 TOP3
互联网大厂日益严重的“无条件 996”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加班这回事,怎么就变成了互联网大厂的标配了呢?
01高薪,加班一族无法拒绝的诱惑
加班与否,和所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直接相关。
随着风口的更迭,过去几年,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加班重灾区:
- 2017 年,加班最狠的是协同办公软件,某 CEO 曾公开表示加班不到凌晨 1 点算不合格。
- 2018 年,短视频大战打响,抖音把快手硬生生从双休逼成了大小周。
- 2019 年,在线教育如火如荼,逼得猿辅导、作业帮的辅导老师半夜 0 点还在和家长们聊续费……
- 到了 2020 年,社区团购让大厂开启“加班极限挑战赛”,滴滴“9、12、7”,美团买菜“0、0、7”,拼多多“11、2、7”。
在这样的福报下,很多人产生过不止一次的辞职冲动,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行动。
这仿佛变成了一个悖论:大家一边对超出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深恶痛绝,一边又尽职尽责地参与到加班中,达成一种诡异的生产秩序“动态平衡”。
为什么打工人们嘴上很抗拒,身体却在自愿加班?金钱是绕不开的原因。
在 offershow 上,有人爆料了互联网大厂最新应届生薪资。在表中,sp 代表更高级的 offer,优质生源优先推荐,ssp 的级别在 sp 之上,象征最高级的生源。
互联网大厂最新应届生薪资一览
如果数据来源属实,那么绝大部分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岗应届生,月薪起薪都在 14000 元左右,一年在 15 或 16 薪上下。
他们平均年薪在 20 万以上,sp 能拿到 30 万,ssp 普遍能拿到 40 万年薪。
拼多多开出的年薪最高,最普通的技术岗就在 40 万以上。算上涨薪速度,入职三年就可凑齐首付,六年可能全款买房,达到其他行业十年才能到达的高度。
但这样的高薪,在大多数情况下,代价是不断出让个人时间。
企业开两倍工资吸引员工入职,最终让一个人完成了三个人的工作量。表面上,他们获得了远高于平均水准的薪酬,但如果计算总体劳动时间,平均到每个小时的薪资其实并不高。
假如一名京东员工月薪 15000 元,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这样的工作状态维持 25 天,算下来 1 小时值 50 元,这样的时薪在互联网人中间占大多数。
智联招聘的调研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互联网公司时薪在 20-50 元,21.2% 的互联网人时薪甚至在 20 元以下。
作为对比,在北京,麦当劳今年的时薪是 17 元。加班,换来的可能不是想象中的高薪。
互联网人时薪区间
02资本游戏如何诱导员工自愿加班
假如有两份工作可供选择,一份月薪 15000 元,一天工作 12 小时,做六休一;另一份月薪 9000 元,朝九晚五、每周双休,时薪同样是 50 块钱,你会选哪一个?
两份薪资和工作时长不同的 offer 哪个诱惑更大?某招聘平台发布的调研显示,60.6% 的人依然认为:“只要钱多,加班什么的都好说。”
即使知道互联网高薪无异于一场变相剥削的骗局,为什么人们还是会自发参与到“加班游戏”中?这就涉及到互联网的资本逻辑和“加班认同”文化。
世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企业安全感通常来自于对技术的掌控,而在国内,技术之外的流量变现竞争同等重要。
用社区团购 APP 举例,只要舍得用“0 元抢、买就送、打骨折”的方式吸引用户,用钱砸出一个行业龙头,其他资本就会跟投。资金不断,流量就会持续,也不愁变现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项目只有一个要求——“快”,至少要快过资本烧钱的速度,游戏才能继续玩下去。
于是,互联网公司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互联网企业多采用瀑布开发方法,产品开发周期要经过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发布这一漫长阶段,一般 3 到 6 个月才能上线完善的产品架构。
时至今日,公司变成了敏捷开发模式,产品优先上线再根据客户要求调整。
互联网公司生产方式变更
这需要极强的工作节奏,模式变化后,技术部门被细致拆分成前端、研发、测试、运维等等岗位。
工种细分后带来的是生产过程的程序化、机械化,背后的核心诉求就是效率和利益,只要每个员工做好自己的那一环,整个效率机器就能运转起来。
在这样的生产逻辑中,需要的不是朝九晚五、下班后还有业余生活的员工,而是能够随时打开行军床睡在公司的“加班人”。
对老板而言,员工的精神需求也就没那么重要,所有人都像一颗螺丝钉,只要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让齿轮顺利转起来,管理层并不会考虑它是不是一颗快乐的螺丝钉。
加班闭环就这样诞生,对企业来说,只有扩大人员规模,提高生产速度,才能满足资本的要求,持续盈利、维持高速扩张;而员工们只能不间断地运转,跟上企业的生产速度,才能有加入资本游戏、获得高薪的机会。
加班闭环示意图
如今,大厂员工规模 10 万人已经不是新鲜事,互联网正在变成人力密集型产业。
阿里巴巴在 2019 年员工数已超过 10 万人,京东更多,2020 年 9 月已突破 32 万人,减去 18 万物流人员,也有 14 万员工。HR 部门每天要帮上百人办理入职,同一天里要处理的离职手续也不少。
互联网大厂增员示意图
人员扩张后,“大公司病”随之而来。互联网公司本该提高效率,但公司越大,越会出现一些与业绩毫无关系的加班。
比如,当公司产出近期陷入停滞时,上级就会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寻找“薛定谔的业绩”:下班后的头脑风暴会,周末布置周一要交的策划书……有时,该被解决的不是加班制度,而是让你无意义加班的领导。
03打工人怎样逃离“自我剥削”
对员工个人而言,加班不但会影响健康状况,还会让人忽视自己,甚至产生“自我剥削”。
上班本质上是一种时间交易,资本家用钱和资源买员工的工作日。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就像一个能伸能缩的弹簧。
资产阶级的本性是最大可能地延长工作日,不断试探员工的加班边界。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双重特征,它不仅需要生产物质商品,还需要用员工的免费劳动,为资本家的利益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论》敲响警钟
你的弹簧拉伸得越长,你生产的剩余价值就越大。资本家买下的,并非每天的 8 小时工作时长,而是延长劳动时间的无限可能性。换句话说,买的是“包月不限流量”的你。
资本的本质
在这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存在着严重的权力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你可能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工作已经超过了精神和身体的极限。
很多人其实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已经在崩溃的边缘,甚至人生已经失衡,但还是不愿意退出——原因只是过不了自己那道坎。
有些人舍不得高收入换来的“消费自由”,甚至因此陷入一种补偿性的消费主义,但殊不知这正是资本想看到的。
打工人赚得越多,加班越累,就越容易产生报复性消费。透支消费后,又需要加更多班来还信用卡和花呗账单,所以资本家更希望打工人陷入消费主义,这正是资本维持其市场活跃的途径。
也许加班并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但我们至少能做到“人间清醒”、有自己的底线,找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平衡点。如果要准确地形容这个平衡点,可以用这样一个经济学模型类比。
在工作中,工时越长,工作的边际成本递增。假如一个销售工作 8 小时,能争取 18 个客户,但再想争取到第 19、20 个客户,可能会耗费 2 倍甚至 3 倍的时间。
以销售为例的加班效率示意图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边际效用其实是递减的——工作 8 小时,你可能觉得今天到手 400 元,心情畅快,但工作 13 小时,可能会觉得太累,多挣的 250 元也没那么让人开心了。
打工人总会觉得收入越高越好,但这并不是真实收益。真实收益是边际收益曲线围成的面积,减去边际成本曲线围成的面积。
打工人加班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示意图
如果据此画一条净收益曲线,当两条线交叉时,总收益可达到最大。在这个时候,加班得到的收益刚好能弥补自己的身心不适,这才是最优的策略。
但之后继续榨干自己换取高收入,净收益的面积反而会减小,对自身造成损耗。
打工人工作时长收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我们要时刻观察自己有没有进入内耗的区间,情绪是否健康,身体有没有报警,在工作中也得随时评估到哪个临界点是“人间不值得”,重新审视工作带给了自己什么,又从自己身上夺走了什么。
打工人的福报,可能是高薪换来的体面生活,可能是工作岗位上获得的成就满足感,但绝不会是在没有终点的 996 加班中燃尽生命。
愿每一位打工人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福报。
作者:张歌、方婷
编辑:陶家龙
出处:转载自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