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新闻
一位曾任哈佛副教授的IBM学术大佬,在论文搜索网站(DBLP)搜自己名字时,竟发现自己出现在了2篇“陌生”论文的作者之列。

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位(公众号ID:QbitAI)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

 这件“学术不端”,是有够戏剧、荒唐的了。

一位曾任哈佛副教授的IBM学术大佬,在论文搜索网站(DBLP)搜自己名字时,竟发现自己出现在了2篇“陌生”论文的作者之列。

投稿人是中国学者,但最重要的是,这位大佬压根就不认识他们

[[382461]]

这位大佬刚开始还一头雾水,以为是和自己重名的学者,毕竟AI圈的研究人员那么多,自己的名字也还算普通。

但在他仔细追查一番之后,怒了!直言道:

整件事情都很恶心!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莫名其妙成为论文作者

事件的苦主David Cox(以下简称考克斯)来头可不小。

他是MIT-IBM沃森AI实验室的主任,此前曾在哈佛大学担任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副教授。

在Twitter上,谷歌AI掌门人Jeff Dean、GAN之父Ian Goodfellow等人都关注了他的账号。

[[382462]]

考克斯有一个习惯,就是定期检查自己在DBLP这类网站上被列出的文章,以确保其准确性。这类网站通常被用来追踪研究者们已发表的论文。

而就是在2020年12月10日的一次搜索中,他注意到了两篇不对劲的论文。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Springer Nature旗下的Cluster Computing(《集群计算》)杂志发表了两篇带有他署名的论文,问题是,不仅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他无关,论文的其余几位中国作者,他也压根儿不认识。

就像刚才提到的,一开始他觉得大概是重名。但就在他打开论文PDF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毛了——

这篇论文的“David Cox”,单位就是他本人的单位,邮箱就是他本人的邮箱,连他的照片都在论文页面里静静地看着他自己!

[[382463]]

对此,他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当即就给Springer Nature去信,要求对论文进行撤稿。

12月29日,Spring Nature开始介入调查。

但令考克斯愤怒、失望的是,一开始,这家学术出版商一副并不想撤稿的样子,而只是想发表勘误。

直到他威胁要采取法律行动,该公司才把他的名字从文章里撤掉,并发表了一份撤稿声明。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而在此之前,论文的通讯作者D. Li已经向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承认了他们的错误,并解释称:

加上考克斯的名字,是因为论文作者之一X. Yao表示,他从大卫的“good idea”中汲取了灵感。

因为此事,X. Yao已经被他所在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除。

D. Li还在另一封邮件中补充说:

Yao已经受到了处罚。没有人会再与他合作,他也不会再参与发表任何学术论文。

事实上,只有他参与的两篇文章中加上了考克斯的名字。

对此,考克斯并不认同:

虽然我是有不少好点子,可据我所知,我从来没有公开谈论过任何与这些论文内容相关的事情。

他还在自己的twitter上表示,这两篇论文很差劲,就不该发表。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不过,发表论文之前,Spring Nature就没跟考克斯本人确认一下吗?

对此,学术出版商告知考克斯,他们曾收到一份确认考克斯作者身份的电子邮件,但并非来自他的官方邮箱,而是通过Hotmail发送的。

甚至还会“查无此人”…

考克斯担心这样的事情无独有偶,于是,他又进一步扒了扒论文作者的其他文章。

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出现了——

一篇发表在IEEE旗下期刊的文章中,出现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作者Bill Franks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嗯,名字是Bill Franks,但资料和照片都是MIT教授Saman Amarasinghe的……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目前,这篇论文也已被IEEE撤稿。

谁的错?

整件事情回顾下来,是着实有些荒诞了。

但这个“学术大瓜”背后,到底是谁的错?

首先,从这两位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回应:涉事者已开除

根据《连线》的报道,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位教授表示:

作者可能想要伪造一些国际合作者,而这往往是受高校所鼓励的。

对此,量子位也请教了学术界人士:

如果作者里有知名学者,对于非blind review文章的收录会有所帮助。

其次,是学术出版商方面。

涉及此次事件的Springer Nature研究诚信(research integrity)主任Suzanne Farley认为:

数十年来,出版商运作的基础是信任

很不幸的是,有一些个人和团体企图欺骗和滥用这种信任;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一些无心的错误或误解。

但就像刚才提到的,直到考克斯表示“将要采取法律手段”之前,Springer Nature并未撤回稿件。考克斯认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些已经发表的学术研究质量是多么的糟糕。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好像是学术系统里“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整件事情,就是伪造了一个“学术对话交流”的假象。

更广泛的,不仅仅是学术出版商,像arXiv这样的平台,也成为了此次事件所讨论的对象。

因为许多论文在正式发表前,都会提交到arXiv,而在这个阶段,是不存在同行评审机制的。

微软、西北大学研究院Brent Hecht便表示:

在没有同行评审的情况下,论文作者之间所属关系,可以作为论文质量的一种代表。

……

不仅仅是这次被曝出来的事情,近几年有关“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事件可谓是频频发生。

与科学、科研相关的工作、系统运作,确实是应当在以信任的基础上来展开。

毕竟,若是没了这样的信誉,最后的“受害者”必将是所有人,不是吗?

 

 

责任编辑:张燕妮 来源: 量子位
相关推荐

2024-10-15 13:17:54

2019-05-30 09:38:49

华为禁令开发

2013-08-20 10:48:51

企业2.0Yammer

2023-06-14 15:08:11

GPT-4工作

2024-12-16 10:20:00

MITAI学术圈

2022-06-01 16:17:00

互联网Web3区块链

2017-08-22 10:49:28

DNA存储电影

2017-08-29 09:35:54

大数据R语言gif动图

2009-05-13 08:50:00

英特尔贝瑞特ISEF

2011-12-21 11:17:14

红帽

2022-10-31 09:29:57

机器人看护

2017-09-29 12:00:21

NVIDIADLI

2024-08-26 07:05:00

AI大模型

2015-06-15 20:36:47

华为ICT/华为

2021-09-15 09:26:08

技术研发基因

2021-10-25 10:02:50

芯片半导体技术

2019-06-10 00:14:23

代码开发工具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