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另一端坐着的是不是一条狗”——随着技术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如今也适用于电话,即使电话那头的声音极为逼真、语序听着正常,可你又怎知对方是真人而非AI机器人?当毫无情感、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成为骚扰电话拨打者时,骚扰电话变得越发让人排斥甚至害怕……相对于屏蔽和警惕骚扰电话,今天,我们将从技术的角度重新审视骚扰电话这个行业。
01数量惊人的骚扰电话
中国春节都还没过完,清晨就已经开始接到骚扰电话了,难道电话那头的打工人不休假的?
近日,360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手机诈骗概况、黑灰产趋势、2020年安全数据等维度,为2020年全年的手机安全做了一次“全面体检”,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性提出了解决建议。
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结合360安全大脑骚扰电话基础数据,360手机卫士共为全国用户识别和拦截各类骚扰电话约224.3亿次,平均每天识别和拦截骚扰电话约0.6亿次,环比2019年(260.9亿次)下降14.0%。
而在数量庞大的骚扰电话中,95开头号段属于骚扰电话重灾区。在电话邦近日发布的《2020年度骚扰电话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骚扰电话标记总量超2.63亿次,相比2019年的1.9亿次标记量上升了38.42%,其中952XXX号段占比17.3%,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数据统计显示,在骚扰电话的号源分布中,固话端占比48.27%,手机端占比 35.58%,其他类型占比16.15%。其中,1开头的号码属于移动端,0开头的号码属于固话端,400/95/96等特殊号码属于其他类型。
骚扰电话并非中国手机用户“独享”,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19年1月到11月,全美国手机用户总共接到了540亿通由电话机器人拨打的骚扰电话。仅11 月一个月就有57亿通,平均每个美国人在这一个月里要接到17通。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机器人渐渐成为拨打骚扰电话的主力。美国YouMail的CEO Alex Quilici曾表示,整个2019年,全美国手机用户接到的机器人骚扰电话将会接近600亿通。这些骚扰电话不仅在数量上给用户造成了困扰,更存在经济安全隐患。根据外媒报道,2019年机器人诈骗电话给美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2.852亿美元。
02AI机器人成为骚扰电话主力
2020年12月,《电话机器人滥用刑事执法和威慑法案》(The Telephone Robocall Abuse Criminal Enforcement and Deterrence Act),简称《TRACED法案》,成为美国史上第一部联邦反机器人呼叫法。
该法律主要扩大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非法机器人电话案件的处理权力,提高了对非法机器人电话从业者的处罚力度,并且要求美国所有主要电信运营商都通过相关技术加强对非法机器人电话的识别和拦截能力。
而在国内,央视早在2019年3·15晚会上曝光了陕西易龙芯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利用智能机器人外呼,按照号段批量拨打骚扰电话,一台电脑一天就可呼出4万次。不知疲倦且不会有负面情绪的机器人逐渐淘汰传统人工外呼的拨打方式,高效拨打方式让商家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令手机用户不堪其扰。
更低廉的运营成本,更有效的号码呼入,更高效的信息整理,AI电话机器人未来似乎有着很大的商业空间。但值得深思的是,不知疲倦的批量呼入,工作时的全程录音,AI时代侵犯个人信息数据更加引人关注。
03一场AI技术的对抗
机器人骚扰电话的诞生与爆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而在“反制”机器人骚扰电话的众多方法中,早期人们让运营商联合起来,使用一套“Shaken/Stir(暂称为震动 / 搅拌)”系统来确定哪些电话是垃圾电话。当一个电话呼出时,它会发送一个数字“令牌”或“签名”的数字标记,该标记在接通另一端之前将被验证。
而随着AI技术的成熟,机器人既然能够用于骚扰电话的拨打,自然能够实现接听,代替手机用户直接接听骚扰电话,显然能够有效地对抗机器人骚扰电话。早在2019年初,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一项内部代号名为“二哈”的智能防骚扰电话技术。当用户在手机上开通了这项服务,在接到骚扰来电时,用户可以直接转接给机器人接听。
除了阿里巴巴外,芒果动力也推出了一款在智能语音领域针对个人用户的AI防骚扰电话助手“芒小蜜”,有望帮个人用户解决困扰已久的电话骚扰问题。虽然机器人骚扰电话让人困扰,但把烦劳暂时扔回给AI语音秘书的做法多少也为能起到一定作用。
04语音欺诈乱象
“你需要贷款吗?”、“您需要买房吗?”、“最近股票什么的还有在做吗?”……骚扰电话对人们生活的干扰更多在于打搅,一挂了之除麻烦外并没有太多的损失,可机器人被用于电话拨打显然只是AI、语音等技术进化的一小步,人们对机器人骚扰电话的担忧更多还是由于语音欺诈。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9年3月,犯罪分子通过商业化的人工智能语音生成软件,成功模仿并冒充一家英国能源公司的德国母公司 CEO,来欺骗其多位同事和合作伙伴,一天内多次诈骗并转移资金,使得该公司损失 220,000 欧元(约合 173 万元人民币)。
在AI“换头”成为人们讨论焦点的同时,犯罪分子早已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自动化网络攻击并诈骗,获取钱财。
毫无疑问, AI 技术正在造福人类,比如说语音助手、机器人服务等等,但是人们对其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根据安全研究人员去年在黑帽大会上展示了一项相关技术,黑客将音频样本拼接在一起,经过大量的语音数据合成之后,就可以轻松模仿一个人的声音,这足以引发不少人的担忧。
05需要同步成长的监管
当技术推动者商业模式变化时,监管同样需要成长起来。当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和一些简单的机器学习技术发展,能够让机器人实现骚扰电话的拨打时,对利益的追逐让部分从业者放弃了道德底线,给世界各地的用户都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甚至是经济损失。《TRACED法案》针对的是机器人骚扰电话,可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同样需要监管。
无论是机器人骚扰电话还是人工智能变脸,技术的进步带来法律、经济、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规范技术发展可以说是大势所趋。2019年4月20日,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二审稿对AI换脸做出规范。此外,还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通过对深度学习网络、人工智能芯片等技术的规范,从根源上加强监督引导。
技术可以对抗技术,技术同样可以监管技术。监管机构在人工智能相关事务采取任何监管行动之前,应该进行风险评估及成本效益分析,将重点放在建立有弹性的架构,避免一刀切的监管做法。只有监管同步成长起来,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才能用得更好。
话说,小伙伴你们有接到骚扰电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