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2020:全球云计算十一大年度话题盘点

云计算
每一年啊都需要捋一下,总结总结,砥砺奋进再出发。2020,这一年,更值得回头看看。

每一年啊都需要捋一下,总结总结,砥砺奋进再出发。2020,这一年,更值得回头看看……

不过,要看懂某一年的云计算发展情况,在全球云观察看来,需要基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再结合本年度的情况,这样的回顾盘点才更有参考意义。《这就是2020:全球云计算十一大年度话题盘点》也就如此照办了。

[[381567]]

COVID-19

年度话题

 

COVID-19在2020年对整个云计算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层影响一方面是迫使企业数字化进程加速,也加快了上云步伐。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业务影响,创业业务模式,以云的方式来灵活应对变化。

1. COVID-19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加速全球企业云化进程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将是一场马拉松,COVID-19清楚地表明了一件事,工作是你所做的事情,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或时间。希望你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安全有效地应对这场风暴,不管它持续多久。在很多情况下,大家已经看到远程工作可以提高效率。

在远程办公方面,不仅科技公司广泛推进,同时在金融行业、教育行业等等多个领域都纷纷实行远程办公的模式。如Zoom平台,每天约有1.15亿活跃用户,已经成为2020年在家工作的关键词。

纵观全球所有远程办公、远程视频与远程教育等应用,在这个时期都获得了高速发展,而这些应用纷纷构建在云计算平台或者直接部署在公有云之上。云计算特别是公有云平台带来更多的企业IT弹性与按需采购,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上云可以获得更多灵活的远程部署。从而,这一切,加速了全球企业的云化进程,提升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

MSP云管理服务

年度话题

[[381568]]

 

到目前为止,正在走向云业务转型的IT分销商,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MSP云管平台软件。比较代表性的公司如神州数码、伟仕佳杰、富通科技等。

2. IT分销商进一步加速云业务转型,MSP的“尖刀”作用备受瞩目

神州数码继续推进混合多云的策略,强化在云计算业务上的投入,在云转售业务(AGG)、云管理服务业务(MSP)、云上数字化转型业务(ISV)三个方面互为发力。

伟仕佳杰收购云星数据核心产品技术,将RightCloud多云管理平台纳入麾下,进一步提升在MSP等领域的云能力,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方案优势,从而在整体云能力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富通科技旗下的富通云腾在MSP领域也非常积极,目前有两款产品。2020年5月MSP公有云管理服务平台上线,针对多公有云资源管理的轻量级SaaS服务平台实现统一纳管。另外富通CMP2020多云管理平台,面向企业级需求,全容器化架构,实现单机、集群和公有云服务等多种部署形式。

云管理平台(CMP)强调的是能够管理多云包括私有云和公有云服务和资源。IT分销商的云转型,通过收购技术厂商也好,还是通过自身研发整合也好,MSP云管平台软件已经在其云业务转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一切,都因企业用户混合多云的落地需求所驱动。

提出混合云的概念比较早,但是切实开始推进混合云方案的厂商却到了近三年来才大量出现。这是为什么?主要还是企业用户云化的过程,需要一个时间段段消化。

IT分销商来自自身业务转型的内驱动,牵动资本并购发力云领域,以MSP作为切入云业务“尖刀”,赋能效果显著,纷纷得到了大家较好的验证。从IT分销到公有云分销,表面上看还是生意,但本质上在不断发生变化。只要触及云业务,对技术服务能力就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就此IT分销商巨头的云业务转型,也带动了整个中国IT生态链的云业务创新升级,要知道广布区域的ISV软件开发商、SI系统集成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不过,分销商的转型做云等相关业务,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以神州数码而言,一直是厂商与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于行业用户资源和厂商资源都非常熟悉,有着长久的密切合作关系,同时也利于帮助行业用户不会绑定在某一个云上。目前神州数码全面覆盖阿里云、AWS、Azure、IBM云、谷歌云、华为云、中国移动云、腾讯云、京东智联云等公有云。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分销商进入云领域,如何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将是关键,也是挑战。在技术能力的构建上,神州数码一方面通过提升MSP的能力,成为企业上云从顾问到实施的全能手。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有云头部厂商的合作关系。

在MSP方面,据IDC在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市场份额报告.2019》显示,神州数码已位列中国MSP市场份额第一位。并且Gartner发布的《亚太地区公有云托管和专业服务提供商的入市手册》神州数码也首度被纳入推荐名单。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能力的构建还需要包括云相关人才的培养。2020年首届神州数码云上数据开发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神州数码的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与吸收的循环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借助技术大赛深入产教融合,助力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也为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带来了很好的业界参考价值。

从技术能力构建,到技术生态丰富,再到技术人才培养,一步一步提升了神州数码在云领域的整体能力。当然这样的付出,对于任何一个分销商的转型都十分有现实意义。

从神州数码之前在2020年已经公布的财报来看,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神州数码整体营收实现406.21亿元,其中,云及数字化业务实现营收10.38亿元,同比增长88.12%。在云及数字化业务中,云转售业务(AGG)实现营收9.41亿元,云管理服务和数字化解决方案(MSP+ISV)实现营收0.97亿元。其中云转售业务带来的业绩表现比较突出,但云转售业务只是一个业务的导入,实际上政企用户在上云之后对于混合云、多云的需求不断涌现,带来对MSP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而进一步加速神州数码云能力的提升。

可见,云管理服务(MSP)对于神州数码的向前发展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与此同时,神州数码将已有客户案例快速扩展到多行业多领域,神州数码云管理服务项目也已在多个行业持续落地,包括为振华重工开发、部署混合云管平台,提供多云资源纳管与运维服务。

此外,在多云布局方面,神州数码借助“大华为”的合作战略,顺势拓展华为云,不断加强与华为业务的整体发展。

在2020年11月,神州数码旗下神州云计算与GoPomelo Holdings Pte.Ltd.签署并购协议,这个协议的签订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助于神州数码拥有全面覆盖全球五大公有云及国内七大公有云的MSP能力,构建持续领跑MSP市场的长效续航优势,而且可以借助GoPomelo加速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的云业务发展,也填补了神州数码的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谷歌云平台服务能力。

对于神州数码这些年的云转型发展情况来看,在加强用户领域的行业布局同时,持续在夯实合作厂商的资源与关系。这应该是云转型走向正轨,获得初见成效的两大“法宝”。

不过,神州数码2020全年财报需要在春节后的财报日将会公布,从整体业务走势来看,云业务的增长保持了比较稳定与高速的发展态势。以云业务集团(CBG)为根基,神州数码聚焦云资源和产品、云管理服务、解决方案、自有产品和专有云等多个维度,实现对成熟云业务模式的快速复制,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云及数字化服务商之一。

当前来看,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从企业用户到IT厂商,到IT分销商,到区域IT渠道商,正在重塑整个IT产业,并迈向云化的新未来加速前行。当然在MSP领域有所作为的除了走向云转型的神州数码、伟仕佳杰、富通科技等分销商,还包括了如来自专业咨询出身的埃森哲 (Accenture)、凯捷(CAP)等;来自技术创新公司的FIT2CLOUD飞致云、安畅网络、华云数据、驻云科技等;来自系统集成软件服务商等软通动力、太极股份、东华软件、中软国际等;以及来自公有云厂商的阿里云、紫光云、腾讯云等。因为MSP相关的供应商能力越来越强,技术服务越来越丰富,也助推了混合云概念的进一步强化。

公有云宕机

年度话题

[[381569]]

 

在202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微软商业云服务、Google云、华为云、Adobe Creative Cloud、IBM Cloud、苹果iCloud和亚马逊云AWS共计七个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相继出现故障或宕机情况。

3. 七个公有云厂商相继出现故障或宕机,“世上没有不宕机的云”

公有云服务平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次对公有云服务带来了考验。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再一次提升了公有云服务的品质。屡败屡战,坚韧不拨,这也是公有云从十年前到今天,逐渐壮大,成为百行百业最强音的发展之道。

这其实对于云服务平台而言,这里指公有云服务,每年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故障,这些故障有的是人为原因,有的是机器故障,有的是软件bug……等等原因汇总的结果,就是相关云平台上的客户遭殃。或丢失数据,或停止服务,或影响创新。业内人士戏言:“世上没有不宕机的云。”

如果想在这个事情上获得解决办法,业内人士指出,唯有灾备。但是对于一个公有云平台而言,一旦部署完备的灾备,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流程化的演练,就像军事演习一样。这样才可以未雨绸缪,在遭遇问题的时候,得到业务与数据的快速恢复。

然而,即便真的部署了完备的灾备中心与之云服务匹配,这还不够。因为虽然系统和软件可以实现自动化实现更好的智能监测报警之类,可是对于灾备来说,还需要在演练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灾备策略包括自动化的策略与人工监督的策略。

毕竟最终的实现,还是需要人为来确定,特别是针对报警情况,如果人为不做硬件更新、不做bug的优化、不做多副本的快照等等,只是靠日志,不能真正实现所有故障情况下的备份恢复。

可见灾备对于公有云厂商来说,看似简单的靠公有云分布式的架构,异地中心的灾备,或者多副本的保障,但更多的考虑却需要一个全面的策略,包括自动化智能机制和人工监督的科学流程。

根据来自各大媒体网站公开信息,七个公有云服务提供商2020年出现故障或宕机情况统计如下,如果漏掉或有出入的信息,大家可以在文末留言评论。

  • 2020年3月3日,微软位于美国东部的数据中心发生了服务中断,持续六小时,导致美国北部的客户无法使用Azure云服务。
  • 2020年3月16日,微软Teams平台涌入了大量新用户,导致该服务在欧洲地区出现了持续2个小时的宕机。
  • 2020年3月24日-26日,微软Azure Pipelines发生故障,严重影响DevOps团队使用的持续交付服务,软件开发人员受到的影响特别大。
  • 2020年3月26日,Google多个云服务出现无法访问的问题。Google用户称遇到了Google 500错误代码(因内部错误导致请求失败)和502错误代码(网关出现故障)。Google将这次故障归咎于“基础设施组件”问题。
  • 2020年4月8日,Google Cloud身份和访问管理(IAM)API出现故障。这次故障从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35开始,持续了不到90分钟,导致多个Google服务中断,包括App Engine、Cloud Functions、BigQuery及其核心Compute Engine IaaS。
  • 2020年4月10日,华为云出现大面积宕机,华为云登录、管理后台无法访问,部分公司业务无法正常维持。本次宕机持续约三小时。
  • 2020年4月21日-23日,微软旗下GitHub发生了多次宕机。4月21日,多个GitHub服务出现访问异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4月22日,服务再次出现中断,持续时间至少两小时。4月23日,多个GitHub服务也遇到了各种问题的影响,持续了近三小时。
  • 2020年5月28日,Adobe Creative Cloud发生宕机一整天的时间,故障波及包括Photoshop、InDesign和Premier Pro等备受欢迎的产品。
  • 2020年6月9日,IBM Cloud遭遇了重大宕机故障,平台上托管的多项服务也因此中断,其中就包括知名科技新闻聚合网站 Techmeme。本次宕机事件从下午2点30分左右开始,并快速蔓延至全球,在下午6:30之后报告称一系列问题已经得以解决。本次宕机持续约四小时。
  • 2020年8月6日,苹果公司的系统状态(System Status)页面显示,部分用户无法使用其某些服务,苹果游戏中心、iCloud服务遭遇最新故障。
  • 2020年8月14日,来自华为消息称,华为云香港机房制冷设备出现异常。工程师已经定位了潜在原因,并及时处理恢复。
  • 2020年9月29日,Microsoft Office 365办公软件和Azure云产品出现故障,导致部分用户服务中断数小时,故障涉及Outlook电邮服务和Teams办公协作工具的部分用户。
  • 2020年10月8日,微软公有云美国区域的Azure服务出现了约一个小时的问题。微软在其状态页面上写道,北美区域访问微软或Azure服务(包括Azure政务服务)可能遭遇问题,正在调查。
  • 2020年11月25日,亚马逊公有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AWS)遭遇了持续数小时的故障,导致部分网站和服务系统崩溃,影响Adobe、Roku等服务。随后亚马逊AWS在其官方的服务健康报告页面也更新了最新状态,称美国US-EAST-1地区的Kinesis Data Streams API出现故障,导致客户无法写入和读出发布至Kinesis streams的数据,并影响更新网站页面的能力,已着手紧急修复。
  • 2020年12月15日,Google服务器突然遭遇全球大面积故障。在宕机的45分钟内,谷歌旗下的多项服务无法访问,包括Gmail邮箱,谷歌日历、视频网站YouTube等热门应用均受到严重影响,而这已经是谷歌全年第四次宕机。

等级保护

年度话题

[[381570]]

 

2020年2月23日,微盟集团旗下SaaS业务服务突发故障,宕机时间持续一周左右,基于微盟SaaS业务的小程序宕机,受波及商户线上生意几乎“停摆”。

4. “删库跑路”防不胜防,企业等级保护亟待强制执行

事件起因:微盟研发中心核心运维人员贺某,通过个人虚拟专用网登入公司内网跳板机,对微盟线上生产环境及数据进行了严重的恶意破坏,导致微盟的SaaS业务服务突然宕机,商家后台的所有数据被清零。

官方回应是内部人员的“恶意删库”导致系统崩溃。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努力,300万左右商家的数据才被全面找回。微盟表示将拿出 1.5亿元进行损失赔付,其中公司承担1亿元,管理层承担5000万元。

其实,删库事件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 2018年9月,某快递物流公司某高级工程师在升级系统数据库的时候就一时不慎,将RUSS 数据库顺手给删了,导致了整个顺丰线上发车功能约10小时无法使用,负面影响严重。
  • 2017年1月31日,全球第二大的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Lab内部的一位系统管理员,在给数据库做日常维护时,一时不慎运行了数据库目录删除命令,导致300GB数据被删除,Gitlab被迫下线。
  • 2017年9月,广西某大型IT企业为客户进行扩容割接时,误操作将 HSS 设备里面的用户数据格式化删除,导致该运营商近80万用户数据丢失,从而无法通话和上网,波及七八个地市,事故重大。

“rm -rf/*”,别小看这几个英文字母,这是数据库目录删除命令,相当于对系统做“格式化”清理。

云计算行业应该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别惹程序员小心他删库跑路。但大部分都是当个自嘲的笑话来看,没想到的是,删库跑路还每年都会真实发生。就此而言,删库跑路,防不胜防,如何再防?

针对删库跑路的恶性事件而言,所有数据破坏类问题,都可以从事前防御与事后恢复两方面处理。作为专业的数字化护航者,专注数据保护、数据管理、数据运营领域十多年的专业化厂商,精容数安对此也有两点重要的建议。

  • 一是在事前防御上,通常需要加强人员管理和加强系统权限管理。比如加强普法教育、提升员工忠诚度、建立操作权限审批制度。员工在接触核心数据、进行后台操作前,都需要通过审批流程。这样有了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灾难事件的发生。
  • 二是在事后恢复上,需要建立备份体系。任何核心数据都需要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严格的备份保护,在此基础上,业务系统数据处理权限要和备份数据处理权限分离,防止犯罪分子同时删除业务数据和备份数据。此外,备份数据还可以存放在犯罪分子无法轻易删除的备份空间中,比如采用虚拟磁带库、物理磁带库、光盘库等方式。

然而,不管是删库跑路的恶性事件,还是删库不跑路的误操作。这都给企业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最有效保护企业数据的方式,就是企业等级保护亟待强制执行。

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标准,等保2.0将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大型互联网站、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公众服务平台等全部纳入等级保护对象。注重全方位主动防御、安全可信、动态感知和全面审计。

由此,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规定的等级保护标准1.0,已经在2019年底开始升级为等级保护标准2.0。

针对等保2.0的实施,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环节。虽然等保2.0项目以总体得分来计算最终结果,但是建议重视各类最基础的功能,这些功能的性价比相对会更高。比如:每一级别都有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要求,该要求虽然在等保评测中仅为2-3分,但一旦建立备份系统,那么任何前端的数据故障,无论是物理破坏,还是逻辑破坏,几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数据恢复,相当于为信息化系统购买了一份全场景的保险,对业务数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兜底。

为此,针对“删库跑路”防不胜防的情况,业界数据保护与管理厂商纷纷形成了有效的方案来支持帮助企业避免恶性事件发生,防患未然。比如,精容数安为用户提供了专业的数据安全保护方案,全面兼容用户的各类系统数据,从定时备份、实时备份到容灾接管,满足用户信息化系统在等保2.0体系内的不同等级要求。

在完成数据备份作业后,用户的任何数据故障,都可以通过备份系统进行自由、精细、可靠的全自动恢复,确保用户的数据完整。

另外,精容数安也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虚拟磁带库产品,用于保存定时备份数据。虚拟磁带库有独立于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因此无法在操作系统层面直接识别,也就无法从后台直接进行数据删除等破坏性动作。同理,即使病毒感染了操作系统,也无法识别并感染虚拟磁带库,确保了备份数据的安全。

即便等保2.0实施十分重要,然而在2020年依然发生了删库重大安全事件,这说明等级保护标准2.0在企业端的实际实施,还是存在不足。

那么,在2021年,这必然需要企业更多地针对等保2.0在技术和管理的安全通用要求上,进一步加强和落实。

私有与公有之争

年度话题

 

私有云与公有云之争,已经是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在2020年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5. 私有云与公有云之争愈演愈烈,抢夺行业伙伴资源成为焦点

全球私有云领域一直重兵大厂居多,如IBM、Dell EMC、甲骨文、微软、思科、联想、浪潮、华为、新华三等,全球众多传统企业级IT厂商参与其中。公有云领域以3A领头,亚马逊云AWS、微软Azure、阿里云Alibaba Cloud,同时还有相关众多参与者,公有云厂商对于企业级用户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全球私有云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小,众多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私有云市场规模与公有云(不包含SaaS的IaaS&PaaS)相比,几乎持平,并且私有云的增长速度也并不慢,年增长率在30%左右。

传统企业级IT厂商所推崇的私有云,更专注于自身硬件思维下的解决方案推广,其目的还是推进服务器、存储阵列、网络产品等偏硬件为核心的销售,当然为了配合私有云与公有云厂商提供的私有云竞争,传统企业级IT厂商也通过生态合作,或者自研方式,构建了对接云的管理软件,并进一步提升云原生的能力。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来自公有云厂商对私有云领域的看重越来越明显,公有云厂商对私有云的提法比如行业云、政务云、专有云等等,在一些标杆性的行业、城市项目、国家项目的私有云建设上,公有云厂商的中标屡见不鲜。其中,在公有云厂商针对私有云项目实施落地上,自然离不开生态合作伙伴的携手与支持。由此,公有云厂商面向私有云领域的发展过程,也同样在行业伙伴资源上与众多传统企业级IT厂商展开了争夺战,可能会因为全面的竞争而持续很多年。

中国信创云

年度话题

[[381571]]

 

信创,如果放在全球的发展视觉来观察,虽然目前专指中国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但是放眼全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6. 信创云蓬勃发展,带动中国云计算市场快速增长

不过,在中国,信创已经成为国产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代名词。

究其缘由,在于之前中国采用的IT架构、标准、架构等纷纷来自国外IT巨头把持,在新基建趋势推动下,中国的信创产业由此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其中,信创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的行程上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创领域,目前国内厂商涉足的还是比较多,在基础设施、基础软件、信息安全、应用软件、云服务等方面,包括国产CPU领域的鲲鹏、飞腾、龙芯等;国产操作系统领域的麒麟、 统信、普华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如华为、中国电子、中国电科、浪潮、中科曙光、联想等;在云领域如华为云、浪潮云、易捷行云EasyStack、中国电子云、电科云、金山云等;在系统集成领域如中国软件、神州数码、华胜天成、太极股份、中国系统等。

信创产业,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过去很多年间,国内IT底层标准、架构、生态等大多数都由国外IT巨头制定的,由此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因此,我们要逐步建立基于自己的IT底层架构和标准,形成自有开放生态,而这也是信创产业的核心。

随着信创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信创厂商的综合实力需要覆盖软硬件多个领域,由此2020年浮现出被业内誉为的信创产业四大集团,即:华为、中国电子CEC、中国电科CETC、浪潮。从中国电子CEC在信创方面的布局来看,作为国有综合性IT企业集团,从芯片到整机到基础软件到安全到集成到云,布局的企业多数位于行业发展前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省市企业上云数量越来越多,趋势都越来越明显,信创云在针对政府、企业上云方面带来了更直接的支持。

2020年,针对党政,金融、电信、交通、电力、石油、航空航天、教育、医院行业等行业数字化而言,业内信创云中标的项目备受关注。这也是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趋势带来的效果,为打造全国产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成果带来了更多机会。

如易捷行云EasyStack,作为中国最大IT央企中国电子CEC战略投资的企业,成为信创产业四大集团中CEC的重要云布局之一,为中国电子云提供IaaS云底座。此外,在IDC报告中,连续两年获得中立私有云企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亿欧智库发布《2020信创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易捷行云与华为云、浪潮云并列信创云三强之一,可见在新一代私有云的构建基础上,基于中国电子更丰富的国产化生态资源,构建了丰富的信创云解决方案。

2020年,由于新基建、信创催生信息化创新大潮,这也给了易捷行云新一代信创云发力“新基建”和“信创”领域的机会,中标多个省级、市级政务云、信创云项目,并在金融行业、能源行业、央企等领域构建信创云试点。

信创产业并非一个封闭的产业,而是基于信创的丰富生态构成,只是在安全化、可控化和自主系统化方面有着更强的诉求,也是必须的诉求。这是信创云得益开拓进取的基础。

本质上来说,信创云就是基于行业需求的私有云,然而,在具体信创云部署与落地项目来看,信创云扮演着行业云的角色,对安全性、国产化要求很高,也需要具备公有云相似的应用体验。只是针对信创云的拓展而言,任何供应商都需要在核心硬件与软件方面具备强大的自主可控,供应商必须具备强大的自研能力。

在一定意义上,伴随信创产业的发展,以及信创云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云计算市场快速增长。

容器技术

年度话题

[[381572]]

 

容器技术已经成为云原生的标志,这主要得益于助推DevOps得到更好的效率。

7. 容器技术发展迅猛,正在牵引着云计算产业的再创新

随着容器与公有云的结合,容器云以容器为资源分割和调度的基本单位,封装整个软件运行时环境,为开发者和系统管理员提供用于构建,发布和运行分布式应用的平台。

对于容器的支持,几乎所有公有云厂商都非常积极。对于面向容器技术支持微服务架构方面来说,对应用带来更好的灵活支持。为此,借助容器技术,公有云厂商再次迎来新的进步,将云原生深入人心,可以进一步打动企业用户有着实现更灵活应用的心。

最初由Docker技术打动了开发人员的心,随后逐渐深入行业的应用,与无服务器遥相呼应。开始考虑或已经使用容器技术助力生产应用的用户越来越多。况且,全球企业采用微服务架构等趋势日益明显。更为关键的是,在2020年Kubernetes成为编排容器的热词,也是其重要标准,就连Dell EMC、HPE、IBM等传统企业级厂商也疯狂支持容器,支持Kubernetes。公有云厂商中如AWS 、微软Azure、阿里云等都推出了相关的容器服务、无服务器服务。

AWS的Lambda无服务器计算服务,借助AWS自己的Firecracker开源的轻量级虚拟化运行环境,一般云厂商通常借助容器技术来构建无服务器服务。

2020年底的一次重要发布中,AWS大力在推出容器与无服务器自动化管理服务Proton, Proton的好处在于,提供了业界少有的更细粒度的开发和部署管理工具,其目的在于可以让用户的基础架构配置、代码部署和运维监控的工作变得更为简单,为应用开发加速。

当某些企业用户还在考虑要不要加入容器应用的行列时,DevOps在敏捷性,加快产品上市时间上的需求,加上多云跨云的迁移的应对上,让更多的企业用户数字化创新与云应用创新上不得不考虑容器技术的利用。

当然,立足中国市场面向全球发展的阿里云,在容器领域的举措也同样非常努力。阿里云的容器服务 Kubernetes版,即:ACK。这是一个支持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容器服务。阿里云不仅推容器服务,同时也推出了云效DevOps+ACK容器服务的企业级一站式云原生安全DevOps解决方案,整套方案帮助企业用户搞定容器部署,落地云原生,这个策略非常适合中国企业用户的现阶段需求。

此外,阿里云还有Serverless的容器服务ASK、服务网格ASM、弹性容器实例ECI、边缘容器服务、容器镜像服务ACR等丰富的容器领域的技术和服务产品。在容器领域的举措和战略,成为了阿里云未来发展重要的方向之一。

除了AWS、阿里云之外,微软Azrue 、谷歌云、IBM云、腾讯云、UCloud、金山云等国内外公有云厂商,不无容器求创新。同时还有创新型公司如BoCloud博云、又拍云、字节跳动的火山引擎、深信服等,也推出了各自的容器云方案。

不过,在分析机构IDC发布的《PRC SDC Software Market Overview, 2020H1》报告中,让大家看到了行事风格向来低调的BoCloud博云,其容器市场份额在该报告中排名第五。博云为什么能与全球容器重量级玩家华为云、阿里云、IBM、腾讯云站在了一起呢?其中最大的成因在于专注与专业。作为一家是以容器PaaS产品为核心发展的创新型厂商,BoCloud博云对于容器的研究是认真的,这也可能是BoCloud博云先后可以成功获得多轮融资的原因所在,并且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再次完成了C轮、C+轮和D轮融资。目前中国容器软件市场的容器供应商主要有公有云厂商、云软件供应商和容器创新型厂商三种类型。博云作为容器创新型厂商的领军者,是国内最早进入容器领域的容器厂商之一。

从2012年成立开始,基于Docker、Kubernetes、Ansible、Jenkins等开源技术,BoCloud博云持续不断深入研究,并为金融、电力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提供容器技术、PaaS及多云管理、自动化运维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当容器云、微服务、DevOps等组成的PaaS平台产品体系,面向用户的应用管理提供更为成熟、全面的解决方案时,再次让业界看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和力量。

BoCloud博云容器云平台的核心要素主要源自在增强的负载均衡服务、Fabric网络、特有的胖容器技术等方面的自研成果,自研容器相关核心技术的好处,更利于帮助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上构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切合实际需求上,博云还扩展了很多功能特性,包括多集群应用管理加灾备的解决方案,容器加微服务治理监控集成方案等。稳扎稳打的技术自研与不断实践的解决方案落地,促使博云持续增强了架构的掌控能力。

可能对于中国的企业用户而言,不少对容器技术非常感兴趣,但是迫于容器技术、微服务等方面部署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也就存在一定的疑虑。在推动容器技术、微服务、DevOps发展方面,BoCloud博云为此配备了专业的工程师团队,全周期服务快速响应,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项目交付服务,减少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针对不少企业用户有着传统应用部署的现状,博云PaaS产品体系实现了对企业系统敏态和稳态的双模支撑。比如,博云DevOps平台支持对容器与非容器应用的统一部署和管理,博云API网关支持新旧应用的互联互通等。这样的容器应用落地策略,让创新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大的利用价值。

容器领域的发展,不管是全球用户市场,还是中国市场,竞争还是十分激烈。只有不断强化容器落地能力,才能让容器供应商获得给你更大的发展机会。为此,在混合云、多云部署的大趋势下,博云不仅把握住容器市场的机遇,也较早地进入了多云管理市场。针对客户混合云、多云环境下资源管理的统一化服务,博云顺势而为推出了多云管理平台。凭借多云管理产品能力的加持,以及对资源管理和应用管理两大场景的深入理解, 博云在帮助客户容器云落地中的优势更为明显,从而在容器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并脱颖而出。

可见,容器技术既然可以带来云计算领域更有意义的创新,那就更需要扎实的技术落地服务能力,通过容器供应商的不断努力,来帮助百行百业用户在走向云原生的创新应用之路上,获得真正的“真功夫”,成就企业数字化的未来。

当前来看,容器技术正在牵引着云计算产业的再创新,由公有云厂商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程,由创新型公司所带动。随着容器技术迈入行业领域的进程加快,必然带来更多的容器安全、企业IT治理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既然容器技术拉动了云计算产业的再创新,那么更重要的是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或许,这就是众多耕耘在容器技术领域的云厂商所奢求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个容器供应商而言,只有切实解决用户的问题,才能彰显自我价值。如果用户在容器部署与应用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了,那必然就是云成为像自来水一样自由消费的时候。

期待的同时,必然将会加快企业用户容器应用的进程,这也将成为2021年众多云厂商的重要话题。

云数据库

年度话题

[[381573]]

 

云数据库的发展,在近三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2020年真的可谓风生水起。

8. 云数据库冲击传统数据库厂商,金融业成为大家首次擦枪走火的首要阵地

对于云数据库的分析,来自这两个专业分析机构的观点和数据很有意思,对比一下:

Gartner的预计到2022年,全球75%的数据库将被部署或迁移到云平台,只有5%的数据库被考虑遣返到内部部署。

MarketsandMarkets预测,全球云数据库和DBaaS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48亿美元,在预测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5.7%。

对于云数据库整体市场规模和行业发展趋势而言,分析机构还是非常看好。于此而言,作为云数据库领域的领先开拓者,亚马逊云AWS的数据库创新和落地,带动了全球公有云厂商共同致力于云数据库发展,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云数据库如亚马逊的AWS的DynamoDB、Redshift和Aurora,微软的Azure SQL关系型数据库、Azure Cosmos DB非关系型数据库,阿里云的POLARDB、GDB、AnalyticDB,腾讯云的TDSQL,华为云GaussDB数据库等,公有云的云数据库相对传统数据库而言属于后来者,云计算的新兴力量推动了后来者不断向上发展。

其中在云数据库和DBaaS市场的全球格局层面来看,北美依然占据了先锋模范作用,其云数据库整体市场规模远远大于欧洲和亚太。比如欧洲主要看德国的SAP,而美国的云数据库和DBaaS供应商有Google、Microsoft、AWS、IBM、Oracle、MongoDB、EnterpriseDB、DataStax、TigerGraph、MariaDB、RDX、MemSQL、Redis Labs、Rackspace、Teradata、CenturyLink、Neo4j等接近20家。当然,从供应商数量来看,北美的云数据库和DBaaS供应商占据了全球绝对的数量,从而带来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在云数据库和DBaaS方面,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供应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等,正在形成独特的中国创新特色。

因而云数据库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也来自公有云头部厂商的发力和带动。早在2019年10月16日,亚马逊将Prime、Alexa和Kindle在内的消费业务彻底关闭了他们使用的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将75PB的数据迁移到了AWS云数据库上。此前,这些数据存储在近7500个Oracle数据库中。全球云观察分析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在云数据库的发展史上代表了从传统数据库迈向云数据库的“分水岭”。

然而,亚马逊并不是唯一抛弃甲骨文Oracle数据库的公司。对于Oracle来说,更悲催的是Salesforce也从关键业务系统中干掉了Oracle数据库软件,Salesforce自己开发了一个用于客户管理的内部数据库。

当然,在云数据库方面,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有着不同的发展基因。估计是看到了云数据库整体市场的发展潜力,就在2020年底的12月24日,腾讯云正式将原有的TDSQL、TBase、CynosDB三大产品线统一为“腾讯云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TDSQL”。整合成一个品牌,确实好过多品牌的推广,任何用户再用心也难以记住一个云数据库领域的无数多个品牌,公有云的服务产品实例实在是太多,就算公有云厂商自身销售都不一定全部记清楚,更何况用户了。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云数据库的厂商之一,阿里云已经形成了完整布局。包括了: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库生态工具和云数据库专属集群五大产品板块,这也得益于阿里云自生态如淘宝、天猫等云数据库应用,以及外生态的不断丰富。如POLARDB在2019年就实现每个节点100TB,让跨区域、跨共享区的复杂度降低。

2020年11月Gartner公布2020年度全球云数据库魔力象限,AWS、微软、谷歌、甲骨文、IBM、SAP、Teradata和阿里云位列全球数据库第一阵营“领导者象限”。2020年10月28日,阿里云正式发布云原生内存数据库Tair企业级Redis服务,该系列包含两种产品形态:持久内存型和容量存储型。

在中国市场上阿里云、腾讯云等相继针对金融等行业用户,推进了云数据库的成功落地,特别是在银行用户中,目前中国的云数据库部署并不鲜见了。这也顺应了来自亚马逊、Salesforce等全球化替代传统数据库Oracle的一股大趋势。全球云观察分析指出,在云数据库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技术应用演进,加上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和潜力,必然在后面5年的发展中,中国的云数据库有望获得更高速的发展。

既然如此,那么以Oracle、IBM、微软为代表三大传统商业数据库厂商在全球市场或中国市场是不是全线败退了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公有云厂商提供的分布式、分析型、云原生等多引擎融合的云数据库产品及服务,一方面覆盖了企业用户在云计算进程中的业务应用性能弹性与扩展性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有志于数字化转型比较彻底的行业用户,提供了在底层基础软件层面的丰富选择。毕竟数据库属于基础软件,需要相应的生态软件厂商、硬件厂商匹配的成熟体系,而传统数据库厂商发展了多年,在这个方面有着长期的积累,这是公有云厂商发展云数据库业务针对to B行业领域短板。

不过,公有云厂商却是抓住了企业上云的刚需,将云数据库逐渐推广开来,开拓进取的机会也有了。在金融行业领域,这是传统数据库厂商的金饭碗,必然会成为大家擦枪走火的首要阵地。

对于公有云厂商AWS、阿里云等而言,云数据库的征战也才刚刚开始;对于Oracle、IBM、微软传统数据库业务而言,保卫领地,一年两年是肯定解决不了战斗,也很难分出胜负,依托自身转向云数据库领域的推陈出新,不断阻击对手的蚕食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战争”等胜负有待长期关注。

云数据库到底香不香,再过5年定见分晓。

政务云、金融云

年度话题

[[381574]]

 

从国内外的政务云、金融云发展来看,在政务云领域的项目规模持续处于比较大、持续时间长的情况。

9. 政务云、金融云发展备受瞩目,成为全球云计算行业两支重要推动力量

比如针对美国国防部百亿美元的“JEDI云项目”,从2018年3月到2019年10月25日,最初参与竞争的包括亚马逊、微软、IBM、甲骨文和谷歌,后来谷歌主动退出竞标,IBM、甲骨文被迫出局,然后剩下亚马逊与微软同时抢夺这个大型云计算合同,来回长时间的拉锯战,最终花落微软。不过“JEDI云项目”的持续时间是10年。

资料显示,奥地利、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属于发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较好的国家,其中,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已经基本落地了政府云(G-Cloud)也就是国人常说的政务云,基于公有云与私有云的混合云方式构建。由此,也带来了在政务云领域的蓬勃发展趋势。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在2020年10月17日正式宣布“欧洲云”项目“Gaia-X”将于2021年初进入市场投入运营,“欧洲云”得到了27个欧盟国家中25个国家的支持。不过,该欧洲云的大项目招来了亚马逊和微软的抨击。目前来看,欧洲的公有云市场还是政务云市场,主要还是由亚马逊、微软、IBM、谷歌和甲骨文所把持,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虽然也参与其中有所发展,但实际的市场份额并不多。

中国的众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动辄上亿元,甚至数亿元。比如2020年12月24日,湖南省长沙县大数据中心发布长沙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2021-2025年)招标信息,计划投资4亿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持续时间是5年。

在政务云领域,中国市场上参与的云厂商还是比较多,比如来自公有云领域的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子云、华为云、紫光云、浪潮云、UCloud、百度智能云、金山云、京东智联云等;来自行业整体方案商的神州数码、华胜天成、太极股份等;来自IT综合供应商的中科曙光、中兴通讯、烽火科技等;来自运营商领域的移动云、中国联通、电信天翼云等。

因为参与者众多,共同成为了中国政务云市场的发展推手。每个供应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竞争模式和特点,都能在政务云市场获得自己的发发展机会,从而也为政务云的整体技术创新和运营创新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支持。

不过,在中国政务云市场上,能够基于一个安全体系构建云,更能赢得用户的关注。如中国电子云基于“PKS”安全体系,实现了“本质安全+过程安全”的全覆盖,从而获得完整、有效、可靠的全栈云原生安全体系。况且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中国电子“PK”体系自主创新成果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可见,自主技术的贡献,越来越被业界和政务云用户所看重。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子云并非封闭在PKS体系内,而是以PKS为核心特色,硬件上支持X86架构、异构计算的架构,软件上与合作伙伴广泛适配,兼容商业软件、开源软件。在保证安全体系管控有效的同时,保持了开放开源的对接能力。

对于政务云领域而言,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首要强调的自然是以安全为先。

中国电子云具备安全核心、安全架构、安全服务,采用了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的“PK”体系,并加入“S-Security”立体防护的安全可信链。筑牢自主核心安全技术的基础和底座,成为中国电子云的突出特点。

并在在针对安全方面,中国电子云的做法非常细致彻底,不仅采用CPU内置可信技术,而且采用内存内置物理防护技术,同时实现了终端统一安全中心和云端统一安全管控,从而带来了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安全有效保障。

或许还有人还是对政务云、金融云等行业云首要强调安全依然有所疑问。事实上,从各种应用场景发展与云计算发展结合来看,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其与场景的结合,必然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包括从边缘到中心到云到算力支撑。随着计算能力的持续增长,安全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无论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还是对于国家安全,只有更安全的技术才能够支撑信息化的发展。这便是如中国电子云等政务云、金融云供应商,一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要从芯片、终端、基础软件等多个层面出发,实现安全可靠的体系构建。

为此,中国电子云针对通用处理器层,通过内置“主动免疫”可信技术,将各类安全功能与计算紧密融合。针对内存存储控制器层,通过可信审计将访问控制和各种内存信号融合起来,实现内存访问和安全隔离有机融合。针对操作系统层,将负责应用的用户态和负责系统运行的内核态通过密码技术分隔开,防止病毒越权访问。

况且安全的体现构建不仅在于硬件软件本身的安全可控,更在于人员的整体配合和实战演练。为此,“PKS”立体安全防护体系经受住了来自120余支战队约153万次的攻击演练,无一成功突破。并且中国电子云还通过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组织发起的可信云评估考核,顺利获得可信云服务评估认证,这是对中国电子云基于 “PKS”可信安全体系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目前,中国电子云已成功承建四川遂宁政务云、武汉华中产业云、国家管网集团专属云平台等项目,并服务于大部分中国电子现代数字城市业务已落地城市。同时,中国电子云也在助力“数字CEC”建设,推动“数字CEC”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

随着新基建趋势的加深,在中国云计算行业中,政务云、金融云行业上云成为两支重要的云力量,影响并带动教育云、交通云、应急云等等领域,助推百行百业走向数字化新时代。

政务云供应商在云计算安全领域的强大支持,再次为云计算打上“安全可靠”得到了实在的落地,而不只是停留在PPT层面。有了整体安全体系的成熟与完善,自然促使政务云、金融云成为了云计算行业非常重要的两支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纵观全球的政务云、金融云的发展,无不将安全看作了不可或缺的首要元素,从而让政务云、金融云也进一步丰富了全球云计算市场,提振了用户对于云计算供应商的整体信心与认同。

公有云的芯基建

年度话题

[[381575]]

 

芯片最初属于英特尔、三星等芯片大佬的垄断性优势业务。然而,随着公有云的发展迅猛,对于AI芯片、算法方面的诉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算力、网络芯片能力的要求也有了更多变化,除了与芯片大佬的常规合作之外,自造芯片,成为公有云厂商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选择之一。

10. 全球公有云的芯基建,AWS、阿里云、紫光云等发力芯片创新

为此,亚马逊云AWS在芯片方面的发力比较早,在2013年与芯片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Nitro卡,不过后来AWS收购了这家合作伙伴并不断升级提升Nitro卡的能力,被业界关注的一个支持苹果设备的功能,借助Nitro卡将苹果平板电脑直接连接上云。此外,AWS还推出使用Graviton 2处理器的实例T4g,在云上为用户提供Arm处理器能力,可见AWS的芯片举措越走越激进了。

公有云厂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样的在芯片领域的追逐也成为了大家认为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阿里云在芯片方面的考量,也同样非常积极。特别是达摩院成立之后,阿里云的芯片举措非常有意思。2018年9月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诞生,整合了阿里收购的中天微芯片公司,以及达摩院自研的芯片业务资源。此外,阿里借机投资了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芯片领域的技术厂商。

阿里云推出了自研的第一款AI推理芯片含光800,在2019年正式发布的的同时就已经落地阿里云上线服务。与此同时,阿里云也推出了自研智能网卡,在针对吞吐量、性能方面带来更佳的效果。目的确实很直接,和AWS在网卡方面的举措大同小异。

紫光集团旗下在芯片领域拥有长江存储、紫光展锐、紫光国微、新华三半导体多家子公司,紫光云在芯片领域的举措,目前主要聚焦在芯片设计企业上云服务平台的构建,这虽然有别于AWS、阿里云,但是紫光芯片云已经在紫光集团内实现了成功的落地,正在面向更多的中小芯片设计企业推进芯片上云服务。可能,在阿明看来,紫光芯片云的举措,与现有紫光云的业务更为契合,更利于借力使力发挥出生态的效用。

华为云在芯片方面的作为也十分勇猛,在2018年10月华为推出昇腾910和昇腾310低功耗AI芯片。昇腾采用的是华为达芬奇架构,其本质依然基于ARM,并在ARM基础上自研的NPU,并且华为设计了一个独立的AI硬件处理单元。当然,基于鲲鹏芯片,华为云也推出相关ARM云服务,这是华为云+鲲鹏的自生态组合拳。但在AI芯片方面,依然会坚持昇腾路线,并且在这个领域也有所斩获了。比如中国移动发布2020年至2021年人工智能服务器产品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情况,华为以50%第一份额中标1000台Atlas 800 AI服务器,Atlas的底层芯片采用的就是昇腾系列。

作为公有云领域的后来者,华为云在借助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基因,可以在AI芯片和方案上推波助澜,得到新的突破,这就足够了。况且在学习AWS、微软Azure、阿里云等公有云先行者的过程中,华为云也在加强AI芯片相关开发者生态的构建,为后续的生态落地和行业影响带来基础性的影响和助力。

回顾了AWS、阿里云、紫光云、华为云在芯片领域的举措之后,其实在中国市场上,云厂商还能做出芯片方面战略部署的,应该还算曙光一个。

曙光云计算多年之前推出了城市云,其次还有曙光的“城市云脑”理念。当然曙光在芯片领域投资了海光信息,据海光信息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正在走向科创板IPO的海光信息主要专注服务器芯片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而早在2018年11月26日,中科曙光以10.7亿元从成都产投、成都高投手中取得海光信息10.92%股权,然后占海光信息股本总数的36.44%,成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东之后,曙光对海光信息必然就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曙光城市云主要面向政府政务,专注的是类似智慧城市的部署与运营。海光信息成为曙光云计算领域发展芯片战略的重要对象。

总体而言,公有云厂商的芯片策略,一是走向智能设备的芯片发展,二是聚焦数据库关键应用场景方面,三是面向行业做产业化的芯片布局。

其目的大同小异,一方面为云厂商的成本带来更优化的直接支持;

另一方面为智能创新带来更多的灵活性,自研的芯片掌控性更强,也有助于如中国信创云的后续发展。

“四驾马车”

年度话题

[[381576]]

 

从2019年到现在,这四个词屡见不鲜,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11.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化“四驾马车”互为影响加深

为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会经常性地同时出现在诸多文章、媒体报道之中呢?

原因很简单,这四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促进互为影响互为联动的密切关系。

互为促进在于,云计算已经被当作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基座,甚至物联网也需要基于云计算来构建从边缘到中心到云的架构。这就是为什么云计算总会被多数人提及,企业上云也成为了当今的潮流。

云计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算,基于算力的开放,大数据挖掘的价值就更容易彰显出来,然而其间需要更高效精准的算法与智能,洞察大数据价值带来更优化的决策,随着边缘端的兴起,在算力上不仅需要构建边缘计算更强的平台,也需要将边缘计算与数据中心有所有机关联与结合,边缘数据最终要流动到数据中心成为大数据的源头之一。

诸如当前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家庭智能终端、视频监控系统等领域,都成为行业发展的热门。

况且边缘端的算力更需要AI加持,智能终端也就兴起了。将数据存储与算力聚焦在边缘端,减轻数据中心压力,为边缘云带来更有价值的数据。

与此同时,大数据又成为了AI人工智能的基座,没有大数据的支撑,AI不管是做深度学习,还是做机器学习,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可见,每一环的成功都离不开其他环的借力。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数字化进程中的“四驾马车”。

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还是亚洲,或者是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四大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越快,那么必然会驱使数字化的速度就越迅猛。

就当前数字化发展情况来看,IDC预测,到2021年,至少50%的全球GDP将会是数字化的,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将超过55%。

然而全球云观察分析认为,到2021年,将会七成以上的全球GDP是数字化的,而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也将超过70%。

原因很简单,各位可以参考一下第一个话题“COVID-19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加速全球企业云化进程”。来自IT供应商、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云厂商等组成全球数字化供应的大队伍,共同构建百行千业所需要的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生态,并由此带来更多的创新、转型与进步。

进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改变着我们的社会,改变着我们可以看见的一切。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全球云观察
相关推荐

2019-01-03 10:55:26

2011-01-06 16:00:33

2014-11-06 13:38:08

阿里云

2011-12-01 09:07:31

2022-07-08 13:51:29

数据管理物联网数据科学

2010-09-27 14:39:22

Android

2013-01-10 12:29:59

阿里云年度盘点云计算实践元年

2017-11-21 12:53:40

双十一大数据数据处理

2011-12-06 09:53:02

2016-11-02 16:16:50

阿里云双十一

2015-11-11 15:17:16

双十一单身陌陌

2019-11-14 05:39:37

路由器端口映射mac地址

2019-10-18 10:15:04

IDC科技产业数据中心

2021-06-18 09:35:56

云计算

2015-10-13 14:23:30

微鲸

2015-04-30 08:58:57

程序员工作效率小习惯

2023-07-14 14:24:00

MySQL热点数据

2011-12-30 09:01:40

微软云计算Windows

2020-12-14 14:06:42

勒索软件攻击网络钓鱼

2018-11-08 15:30:04

JavaScriptES6异步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