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这个概念在前两年被媒体炒得风风火火,就像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可是还未流血就已经牺牲了。骤然间,像一片风口上的落叶变成一个自由落体的铅球,风一过,销声匿迹。
我个人觉得智能合约应该是区块链技术在未来最有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商业场景。
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比如说我是一个承包商,承接了一个给浙江大学修建图书馆的项目,合同金额是1000万元。假设项目的成本是800万元,主要是用来购买机器设备、支付工人工资,而我自己没有那么流动资金用来垫付这笔费用。因此,我必须向银行贷款,假设我向工商银行贷款600万元。由于我是私人承包商,信用评级不高,银行需要我支付15%的贷款利益。假设工期是一年,那么我最终挣的200万元中有90万元都要支付银行利息,支付的利息和实际赚到的利润差不多。
今天中国江浙等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类的情况。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我这个承包合同的甲方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信用评级是很高的。如果浙江大学可以把它的信用借给我用,而我又能保证浙江大学一旦付钱,我就可以连本代利还给银行,那么银行就愿意给我更低的贷款利率,比如说8%。
这个时候,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就出现了,我们通过设置一定的算法,可以让银行在不看到合同具体内容的情况下验证合同的真实性;而当合同一旦签订,算法就可以自动执行,不需要人工干预。这样做可以说是实现了三方共赢:银行以8%的贷款利率给我放贷,我就可以少支付42万元的利息,等于是增加了利润;因为我的利润增加了42万元,我给浙江大学的报价就可以更低一点,比如少20万元(这样我的利润还是增加了22万元),这样对浙江大学也有好处;对于工商银行,因为合同是自动执行的,一旦浙江大学付给我的钱到账,其中的600万元本金和48万元利息就会自动转到银行账户,这样银行也就减少了债务风险。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智能合约和传统合约的主要区别:
第一,智能合约更好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利于建立市场信用。很多时候,传统合约最大的问题是参与的双方甚至多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合同纠纷。通过智能合约,参与的各方都让渡一部分权限给算法,通过算法的设置让各方都获得验证合约真实性的权利。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助于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二,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执行,而不需要人工干预。智能合约的核心是算法,一旦合约确定之后,算法就会自动执行,并不需要人进行干预。这样一来,也可以避免传统合约执行过程中因为人为干扰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第三,智能合约能够更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因为智能合约把各种前提条件都编入了算法,执行过程中也就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了。
最后,对于智能合约,我个人认为还有两个潜在的风险:
第一,由于智能合约是通过设置算法自动执行的,没有办法进行人为干预。如果未来智能合约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那么一旦算法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就是系统性的风险,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危机。
第二,智能合约要做到完全去中心化,也就是要完全脱离现有的清算体系,我认为短时期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