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去年,北美机器人订单的大头首次没有被汽车工厂所占据。”路透社近日报道称,这种转变是自动化向经济更多领域扩散长期趋势的一部分,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购买商品,在线零售商纷纷增加进货,食品等行业的工厂将自动化视为保持生产线运行同时让工人安全隔离的工具。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密度创下新高,2019年每1万名员工平均有113台工业机器人。德国柏林经济学者弗莱德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全球机器人行业面临新的转折点,中国机器人有望创造更多扫地机器人式的成功。”
北美出货逆市上扬
多年来,北美对机器人需求最大的一直是汽车行业,2017年汽车行业占机器人总出货量的2/3。但在疫情中,汽车行业需求降低,零售商、食品等其他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路透社报道称,像大多数制造商一样,机器人行业在大流行期间受到了沉重打击。不过,近几年机器人价格更加便宜且功能增加,更多产业开始使用机器人作业,尤其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许多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反而增加。
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北美机器人的出货量为31044台,比前年增加3.5%,其中52%的出货量来自消费品、制药等行业的工厂。该组织的报告称,去年生命科学、制药和生物医药公司的订单增长了69%,而食品和消费品公司的需求增长了56%。
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是最早使用机器人的非汽车公司之一。该公司机器人创新总监马克·莱万多夫斯基对路透社表示,十年前,专门为食品或肥皂工厂设计的自动化机械还比较少。但现在情况已经改变,疫情促使宝洁公司配备了更多用于包装不同商品的机器人。“传统上,这是手工完成的,”他说,因为机器人价格昂贵,并且缺乏在包装不同商品组合之间不断切换所需的灵活性。但由于隔离工人的紧迫性,以及更便宜、更灵活机器人的出现,现在用机器人进行包装就是可行的。
“这是一个全球性趋势。”经济学者弗莱德曼指出,“随着数字化发展,机器人现在越来越成为智能工厂生产的一部分。”
高端制造仍由欧日美主导
德国《商报》报道称,目前,欧洲和日本的机器人品牌仍占绝对优势。除了被称为机器人“四大家族”的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和发那科外,还有众多其他欧日美知名品牌,如美国爱普生、日本川崎和那智不二越、瑞士史陶比尔、意大利柯马、德国杜尔等。中国品牌近年来开始逐渐崛起,其中新松机器人是杰出代表,此外还有新时达、埃夫特、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
欧洲、日本和美国在机器人产业链中,除了机器人制造商,还有实力雄厚的上游零部件供货商和下游客户。汽车产业、机械制造等就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下游客户。中国企业不缺下游客户,但机器人的上游零部件供应还是短板,其中涉及控制器、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电机、数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占单体机器人成本的70%以上。在精密减速器领域,七成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由日本的Nabtesco和HarmonicDrive占据,ABB、库卡等国际主流机器人厂商的减速器均由以上两家公司提供。
欧洲和美国还出现一大批机器人新创企业,德国Arculus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帮助德国企业整合固定生产线到基于移动机器人的灵活结构,像奥迪等大企业都是它的客户。公司负责人卢斯奇卡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企业生产的各个流程都是高度自动化的,但是每个步骤都没有连接起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将生产和物流流程整合到同一系统中,让公司生产更加流畅。
中国可复制扫地机器人成功
“疫情期间,中国服务机器人很受欢迎。”德国汉堡自动化设备贸易商科赫对记者表示,尤其是大众产品,比如地板清洁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消毒机器人、测温巡逻机器人等。在这些中低端产品上,中国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价格优惠。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首次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不过,中国出口产品多为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仍较高。对比可以显示这一特点:2020年1-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均价为每台0.26万美元,而进口均价则为每台1.35万美元。
2019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已排全球第15。而且,中国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弗莱德曼认为,随着技术进步,中国的机器人制造业赶超欧日、创造类似扫地机器人的成功或只是时间问题。
弗莱德曼表示,中国机器人企业除了应深耕国内市场外,还需到国际市场磨炼。一种途径是并购欧日美机器人制造商。过往最成功的例子就是2016年美的集团以4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库卡。而南京埃斯顿自动化有限公司则通过对英国、德国的老牌机器人制造商进行连续的收购,重点在家电和汽车行业使用的焊接机器人方面取得突破。不过,随着欧洲等地区将机器人制造纳入“关键行业”,并购已经变得很难。
二是,进入当地的机器人工业园区,扩大“合作圈”。比如,位于瑞典韦斯特罗斯市的“机器人谷”,这里有ABB以及400余家机器人企业入驻,被称为欧洲机器人产业的“心脏”。
三是,与各国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弗莱德曼说,中国企业可以与欧洲的芯片企业、研发机构、零配件企业等合作,而欧洲企业可以依赖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和大市场。“随着中欧完成全面投资协定谈判,中欧机器人合作有望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