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
两个目标:
- 为已在方法区中的类的 static变量 分配内存
- 为 static变量 设置初始值,不同数据类型初始默认值如下:
案例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alue = 123;
准备阶段后 value 的值为 0,而非 123,初始化后才为 123。
但若是被final修饰,若有初始值,则在编译阶段就会将初始值存入constantValue属性中,在准备阶段就将constantValue的值赋给该字段(此处将value赋为123)。
解析
把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转换成直接引用。
- 符号引用
一组无歧义的符号来描述所引用的目标,与JVM的实现无关
- 直接引用
直接指向目标的指针、相对偏移量、或是能间接定位到目标的句柄,和JVM实现相关
主要针对:类、接口、字段、类方法、接口方法、方法类型、方法句柄、调用点限定符。
初始化
真正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Java程序代码(或是字节码)。
类的初始化就是为类的static变量赋初始值,初始化阶段就是执行类构造器
- 若类尚未被加载和链接,就先执行之
- 若类存在父类,且父类未被初始化,就先初始化父类
- 若类中存在初始化语句,就依次执行这些语句
若是接口
- 初始化一个类时,并不会先初始化它实现的接口
- 初始化一个接口时,并不会初始化它的父接口。只有当程序首次使用接口里的变量或调用接口方法时,才会导致接口的初始化
调用Classloader类的loadClass方法来装载一个类,并不会初始化这个类,不属于对类的主动使用
clinit()方法由编译器自动产生,收集类中static代码块中的类变量赋值语句和类中static变量的赋值语句:
在准备阶段,类中static变量已完成默认初始化
而在初始化阶段,clinit()方法对static变量进行显式初始化
类的初始化时机
Java程序对类的使用方式分为:
- 主动使用
- 被动使用
JVM必须在每个类或接口“首次主动使用”时才初始化它们,被动使用类不会导致类的初始化。
主动使用的场景
- 创建类实例
- 访问某个类或接口的静态变量 如果是 final 常量,而常量在编译阶段就会在常量池,没有引用到定义该常量的类,因此不会触发定义该常量类的初始化
- 调用类的静态方法
- 反射某个类
- 初始化某个类的子类,而父类还没有初始化
- JVM启动的时候运行的主类(等于第三条)
- 定义了 default 方法的接口,当接口实现类初始化时
FAQ
- clinit()方法是IDE自动收集类中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static语句块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IDE收集的顺序是由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所决定
- static代码块只能访问到出现在static代码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它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static语句块可赋值,但不能访问
- public class Test {
- static {
- i = 0;
- System.out.println(i); //编译失败:"非法向前引用"
- }
- static int i = 1;
- }
- 实例构造器init()需显式调用父类构造器,而类的clinit()无需调用父类的类构造器。JVM会确保子类的clinit()方法执行前,已执行完毕父类的clinit()。
- 因此在JVM中第一个被执行的clinit()方法的类肯定是java.lang.Object。
- 若一个类/接口无static代码块,也无 static成员变量的赋值操作,则编译器不会为此类生成clinit()方法。
- 接口也需通过clinit()方法为接口中定义的static成员变量显式初始化。
- 接口中不能使用static代码块,但仍有变量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都会生成clinit()方法。区别在于:执行接口的clinit()方法无需先执行父接口的clinit()方法,只有当父接口中的static成员变量被使用到时才会执行父接口的clinit()方法。
- JVM会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中一个类的clinit()方法被正确加锁同步。当多条线程同时初始化一个类时,只会有一个线程去执行该类的clinit()方法,其它线程都被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clinit()方法完。
其他线程虽会被阻塞,只要有一个clinit()方法执行完,其它线程唤醒后不会再进入clinit()方法。同一个类加载器下,一个类型只会初始化一次。
类的卸载
当代表一个类的Class对象不再被引用,那么Class对象的生命周期就结束了,对应的在方法区中的数据也会被卸载。Jvm自带的类加载器装载的类,是不会卸载的,由用户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加载的类是可以卸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