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寒流来袭,在浦东塘桥养护院里则暖意融融,5G网络“傍身”,智能床垫和手环“贴身”,实时监测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老人身体状况;遍布院内公共区域、与市区智慧养老数据平台联网的摄像探头和烟感设备,给长者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居住环境。这样大数据赋能的应用,在未来上海,有望成为司空见惯的养老场景。
昨天,《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全文发布,首次对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转型方式和重点,以及创新机制等做了详细的擘画。
在2021年新年伊始、“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为什么重磅推出“数字城市”?所谓时势造英雄,其推出并非偶然。2020年,很多人都感慨太不容易,但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2003年,非典疫情推动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开始起步;新冠肺炎疫情则推动数字经济站上新台阶。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线上平台,让许多人习惯了足不出户轻松购的便利。大数据在追踪疫情传播中的应用、无人机测量体温等方面的便利,让数字经济展现出巨大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将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写入指导思想,并对数字化发展作出部署。“数字城市”的提法,彰显了未来上海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并凸显出其鲜明特征。
未来的数字城市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比如,未来要实现和“无人车”一起上路,除了考验“单车智能”外,更离不开道路智能化。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黄刚表示,既要用聪明的车,也要有智慧的路。“通过车路协同在路侧设置摄像头,设置感知设备,它可以把人看不到的信息传送到‘无人车’上,让它提早预判及时反应,是车路协同一个很典型的应用。”
“数字+城市”,不是碎片化的链接,而是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如果说4G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5G将改变我们的社会。”上海先进通信与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徐树公展望5G技术愿景时认为,和前面几代相比,5G最主要的差别,是开启了“人-物”“物-物”通信的新纪元,能够使万物互联。
数字城市不只是技术上的“升级打怪”,更是革命性重塑。通过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各领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创造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比如,上海正大力发展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可以借助数字城市的“东风”,将“触角”延伸到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为老百姓织密空气、水源、食品、交通等“全域安全网”;通过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让“雪藏”的数字活起来、用起来。
数字城市,听上去“技术范”十足,其实和每个老百姓息息相关。在未来的数字城市中,市民们也需重塑数字时代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模式,更加注重自身数据管理、信用维护、隐私保护、协同共治,使人人都成为数据的生产者、治理者、使用者、获益者;以数字化激发城市生命体每一个细胞的活力,让市民们在数字城市里开启幸福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