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我国冷链冷冻产品中检出新冠状病毒阳性的事件多发,冷冻生鲜频频中招,福建厦门、辽宁大连、江西萍乡、重庆、云南、陕西西安、天津等全国10余省份先后在厄瓜多尔冷冻虾外包装、进口巴西鸡翅表面以及进口冷冻猪肉制品等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
民以食为天,人和食物之间的联系未曾中断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最初的追求“最后一公里”,到现在的寻找“最后一公里”,大多数的人都是饭来张口,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食物到底有怎样的历程,信息孤岛中,食品上下游的参与者都各自维护自己的账本,出于利益,他们可能随意对食品来源信息进行篡改和事后编造。
在制作食物的整个过程中,消费者无法去了解食物的来源,加工过程及食品安全过关与否,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监管部门,但是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与美味渐行渐远。
1.传统食品溯源体系难以维系
在此次冷链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人预料到疫情会对这个产业产生如此大的冲击,从水产生鲜到普通肉类乃至薯片零食都因城门失火而被殃及,众多企业遭受无妄之灾。
因为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食品的安全问题又将成为消费者的心头之忧,找到问题的源头所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那么目前的食品溯源体系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整体上来看,传统的溯源体系的信息储存往往是采用单一的数据库进行中心化的储存,这样就造成了造假乙方可以对数据库进行篡改,从而达到增加、减少商品的造假目的,就算采用备份的数据,造假者也可以用过数据库进行篡改达到目的,也难以解决假数据鉴别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突发卫生事件时政府就难以快速的排查到食品的源头,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
从具体上看,在溯源的系统中,当商品从一点传送到另一点(如生产厂家到物流公司)时,双方均有各自的信息记录(如厂家生产记录、物流公司物流记录)等,这些信息记录需要对账,分别录入等操作,溯源信息出现不对称的时候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追溯,效率较低。一旦出现类似于冷链的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排查和流调。
除此之外,食品的溯源条码具有可复制性,在溯源系统中,多数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等进行一物一码的对应,而这些条码具有可复制性,从而使得商品溯源失效。
在传统溯源体难以为继时,就要寻求新的方式来替代;而区块链的出现则有望打破传统食品溯源体系的沉疴,重塑一个信息流通、防篡改的新型溯源系统。
2.区块链助力维护食品安全
区块链对于食品安全的溯源有两大优势,第一是信息的全流程共享,第二个则是能够实现轻松的溯源。
当云产地农户、认证机构、食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仓储等企业都加入到区块链上,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数据一致性、可追溯等特点,就可以有效的有效构建政府监管机构、企业主体、第三方监管机构等的联盟链,从而实现食品相关各类产品信息的全流程共享,解决食品追溯体系中涉及多参与方信任的问题。
由于区块链系统能够对数据的产生、交易、流转、计算、分析、应用等过程全程都留有不可篡改的记录,数据的真实性也将得到保障。此外,运用物联网记录、区块链加密技术,把食物生产到售卖的 “绿色履历”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任何人都可以在链上轻松追溯手中食品的信息,轻而易举便解决了消费者的信任问题。
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养殖场、物流、市场、检疫部门、消费者多方共同参与溯源体系的维护,互相监督,并且接受政府部门监督和消费者反馈监督,势必能够实现去中心化并保证信息链的完整性。
在区块链溯源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其一,要确保只有认证过的企业才能具有信息编辑权限,其需要多方机构提供信任背书;其二,每个环节只有具有操作权限的员工才可以进行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责任到人;其三,编辑过程需采用物联网设备进行记录,智能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地点和环境信息等,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其四,已有记录不可修改,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在扫码过程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信息链各个环节的真实信息,所有的环节也能责任到人,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快速追责,也能反向促使人员各尽其责,食品的安全性更能得到保障。即便是遭受到了流感冲击,凭借着快速溯源,企业在不可抗力冲击下也能具有一定的抗争力了。
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责任到人的环节信息强化业务、员工的管理,完整清晰的供应链也将帮助企业对整个市场有更强的把控力,在市场竞争里占据主动权。
每个人对食品安全都高度重视,人们对于自己吃进去的食物中到底包含什么非常敏感。对食品安全的放心程度不仅仅关系到人们个人以及家人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区块链技术下的食品溯源体系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而食品企业也需着眼当下,布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