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多位专家就“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指出,为了保证央行货币发行权,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数字人民币将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模式。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上具有明显优势。数字货币将改变跨境支付格局,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获取便利性,缩短支付链、减少交易时间。不过,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同样可能带来风险。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与运营,与会专家建议:首先,准确定位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明确数字货币研发出发点,确保其与现有货币体系兼容。其次,在明确其应用场景后,应根据不同运营体系,采取相应监管政策。最后,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数字货币设计框架。
明确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和实现路径
by CF40研究部
双层运营体系是货币运营的最佳实践
数字人民币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模式,既可以保障央行的货币发行权,防止货币发行权旁落,又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发行的中心化管理能够维护法定货币地位、提高支付效率、维护金融稳定。
一是能够维护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发行权。数字人民币中心化管理有利于抵御加密资产和全球性稳定币侵蚀,防止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发行权旁落,确保货币发行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改革大局,保证数字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和安全性、法偿性等特征。
二是能够提高支付体系效率,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数字人民币中心化管理能实现支付即结算,可以提高商户资金周转效率,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流动性问题,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执行效率。同时,有利于打破零售支付壁垒和市场分割,避免市场扭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普惠金融。
三是维护金融稳定。数字人民币采取可控匿名机制,在个人隐私得到保护的条件下,人民银行可以利用掌握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向进行分析,防范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和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另一方面,由商业银行提供兑换数字人民币的服务,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亦是国际实践的成功经验,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一方面,《人民币管理条例》赋予办理人民币存取款的金融机构配合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流通的权利,因此商业银行具有为数字人民币提供兑换流通服务的法律基础,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经营和变相经营货币兑换和现金存取等业务。
需要强调的是,流通的服务仍然可以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来承担。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双层模式是国际最佳实践。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体系和充足的人才储备,由其提供兑换服务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优胜劣汰。
二是此类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风控体系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能够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增强公众持有和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信心。
三是商业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的兑换,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为数字货币传导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渠道。
推行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收益与风险
当前各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试点主要集中在国内应用场景,但央行数字货币同样可用于跨境支付。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上可能比传统货币更具优势。
第一,数字货币可能改变以分布在全球的代理行和清算行关系为基础的跨境支付格局。
央行数字货币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如云计算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这些新技术使得个人、企业能够获得先前只有金融机构才能使用的支付工具和服务,例如,央行清算余额实时转账。同时,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实现了数字代币在点对点系统上进行价值转移,不需要再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转账。
第二,央行数字货币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获取便利性。
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编程性,包括通过使用智能合约进行编程,有助于降低外汇交易成本,并可通过更大规模的资产通证化来降低证券发行和交易成本。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在全天候运行的点对点系统上转账,缩短了支付链,减少了交易时间。
因此,其使用可以促使传统的多级代理银行结构变得更加扁平化,缩短了支付链,减少了交易时间,增加透明度,并促进货币服务商之间的竞争。跨境支付变得更便利、更普惠,尤其是小额汇款人会受益较大。
然而,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应用中同样可能带来风险。
第一,货币替代压力增大。当一国允许他国央行数字货币在境内使用时,由于数字货币获取的便利性,货币替代的速度可能更快、规模更大。
第二,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如果使用国的经济周期与发行国的经济周期不同步,该国利用货币政策应对冲击的能力将受限,并带来显著的宏观经济影响。
第三,在金融稳定方面,直接使用外国数字货币引发的货币替代可能会加剧货币错配风险。在危机时期,使用他国数字货币甚至可能加剧国内银行的挤兑风险,这是由于数字钱包转账可能比向境外银行账户转账更加便捷,从而导致银行面临的储户挤兑风险上升。
政策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明确数字货币研发出发点,使其投入应用时能与现有货币体系兼容。
无论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分布式记账抑或其他形式,央行数字货币必须能够与现有货币共存。数字货币不能影响到金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保证支付和银行业的韧性,央行在这方面也要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在明确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应用场景后,根据不同运营体系,相关机构也应当采取对应的监管政策。
数字人民币主要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体系。
对此,首先,在坚持央行中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四个统筹:
一是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发行额度,保证100%的准备,杜绝超发。
二是制定统一的业务标准、技术规范、安全标准和应用标准,实现指定运营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支付壁垒。
三是要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的信息。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钱包,统一数字人民币认知体系,有效降低防伪成本,按照双层运营原则,采用共建、共享方式由央行和指定运营机构共同开发钱包生态平台。同时要实现各自的视觉识别和特色功能。
四是统筹建设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基础设施,实现跨运营机构的互联互通,保证不会出现支付壁垒。
其次,在选择商业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时,应当选择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银行,牵头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储备。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应具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充足的人才储备,由其提供兑换服务可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实现优胜劣汰。
二是降低风险隐患。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治理体系、风控措施等方面经验丰富,能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增强公众持有、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信心。
三是避免金融脱媒。数字人民币沿用了二元模式下货币发行体系,且不计付利息,避免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
四是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商业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可加速资金回流商业银行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其发挥金融中介作用,为货币政策传导提供更直接、高效的渠道。
第三,国际组织专家建议,各国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数字货币设计框架。
当前跨境支付上仍然有摩擦,而货币是主权的内容,未来通过央行数字货币,是解决当前摩擦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