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交易:我的个人信息,会不会一起被交易?

安全
据媒体报道,降温一段时间的大数据交易所,近来又有开始“遍地开花”,各地以数据条例为代表的制度文件开始频繁征求意见,同时还在投资建设数据交易平台。其实,类似的情形,几年前我们都经历过一次。

 据媒体报道,降温一段时间的大数据交易所,近来又有开始“遍地开花”,各地以数据条例为代表的制度文件开始频繁征求意见,同时还在投资建设数据交易平台。其实,类似的情形,几年前我们都经历过一次。

[[354014]]

 

想当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后,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及时模仿,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交易所。后来,国家进行了专门的整治工作,也就冷落了一阵。如今,乘疫情防控的东风,这股风又掀了起来。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很少关注产业进展,面对巨无霸的数据集合机构,更关注个人的信息安全。

我们的个人信息,允许采集不代表授权对外使用

自从大数据概念引入中国后,短时间就成为热词,相关行业也成了热门行业。其实,很多机构早就干着“大数据”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采集各种数据,让自己拥有了海量数据。以前这些数据,最多也就是偷偷对外卖一些,赚一些小钱。如今,原来只是为了某些人业务所需的个人信息,成了最宝贵的数据资源,后续应用价值之大超过了预期,早已超过了原来的一条几分、几毛钱的售价。

正因为如此,各路机构开始想方设法采集我们的个人信息。下载个APP,它试图读取我们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如果不允许他们读取,有的APP还不能正常使用。有的APP不让用就不用,但多数APP会拿出5元或者更多红包,诱导我们“自愿”提交个人信息。有的APP拿到了信息,有的没有拿到信息,这些机构就想办法组成了联盟,由某个带头大哥拉拢一帮机构,大家一起签订协议,共享数据、互通有无,这样的话我们的信息可能就会更大范围被使用。

 

如果这些数据,仅仅有这些联盟使用还算好的,毕竟我们可能在没有认真阅读条款的情况下,点击了授权按钮,允许这些APP采集我们的信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信息有可能正大光明被作为资产,售卖给了更多机构。疯狂的推销电话,只是最简单也是最粗暴的应用场景。贷款、信用卡办理等等,则是相对隐蔽、价值更大的应用场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应用场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难以知晓了。

我们的个人信息,采集之后归谁所有

问题来了,我们的个人信息,授权让各种各样的机构采集,之后这些信息就成为了他们的数据,这些数据归他们所有还是我们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目前还不知道国内外有关方面是怎么规定的。就我们普通人的朴素观点,无论这些信息到谁的手里,首先是关于我们个人的信息,所有权属于我们,采集机构可以使用,但是未经我们同意就对外使用可能还是不够合理的。

当然,采集机构可能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我们在提供信息之时,已经同意他们采集,采集之后就归他们所有,怎么用给谁用,这都应该有他们说了算。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有的机构就很自信的开始把我们的个人信息作为资产,开始想方设法用来赚取利润。不过,笔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绝大多数机构还是非常谨慎的,关于我们个人信息,特别是较为隐私的个人信息,运用之前都是慎之又慎的,没有随意向外提供。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与我们相关的信息,都属于我们。在笔者看来,仍然从朴素角度讲,也不尽然。比如,我们在电商平台进行购物,买了自己喜欢的手机品牌,或者买了自己喜欢的美妆、电子产品,平台可能根据我们的注册信息,匹配一下我们的年龄,性别,地域等信息,然后得出相关的购买趋势,这样的结果从情理上讲应该不属于我们。笔者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我们的个人信息,到底能不能被交易

数据交易,到底如何交易,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模式。如果只是简单就整个数据库搬走,那样的话没有人会同意这种交易方式。如果不是这样的方式,那可能只是简单的字段交易,也就是某类信息的定价交易。这样的方式,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是需求量比较大的交易对象,比如姓名、性别、年龄,还有我们的联系方式。相对其他内容,这些数据,各方面需求量都非常大。所以,数据交易,从朴素的个人感觉来理解,是有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

不过,作为普通人,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样的交易,没有在交易场所被交易,在我们的手机上每天都被交易着。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使用某搜索引擎,搜索了苹果12,然后再去看其他APP,就会发现人家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苹果12的购物链接。这样的情况下,方便是方便了一些,但我们也是吓出一身冷汗,我们的网页浏览信息别人都知道,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其实,这是因为这个搜索引擎或者移动浏览器采集了我们的浏览信息,然后分享给了其他APP,这些APP就据此精准向我们推送了有关广告。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无法和巨无霸机构对抗,因为生活所需,必须使用人家提供的服务。这样的情况下,个人信息被交易,某种程度上也是迫于无奈的。尽管如此,也代表这些机构能够肆意进行交易,必须确保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比如,大家比较反感的电信广告推广,说明个人手机号信息泄露非常严重,国家已经采取了严厉措施进行整治,这样的信息当然就不能被作为交易对象。但是,可以经过脱敏处理的个人特征,比如年龄、性别、地域等信息,作为交易对象的话,从普通人朴素感觉来讲,也算是相对合理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比较大的期望就是,数据交易带来的是福利,而不是无尽的烦恼。

责任编辑:华轩 来源: 今日头条
相关推荐

2021-03-24 11:38:10

大数据隐私信息安全

2015-06-02 11:29:50

信息安全数据安全

2016-11-04 11:23:10

2015-08-10 18:25:20

2021-02-07 18:07:28

大数据AI人工智能

2020-05-13 10:03:06

大数据安全信息泄露

2016-10-17 14:09:34

原始数据大数据大数据交易

2021-12-19 13:50:42

大数据信息安全隐私

2020-11-27 08:37:28

个人信息

2020-11-16 16:38:35

信息安全大数据互联网

2015-11-05 18:37:15

信柏

2021-09-29 17:11:56

大数据信息安全数据安全

2015-03-16 14:25:13

2017-04-18 19:17:15

2021-11-01 08:02:19

大数据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2020-05-28 09:06:23

大数据平台优化

2021-10-29 09:12:28

大数据大数据“杀熟”数据监管

2021-03-24 20:35:52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周刊

2021-07-21 10:42:00

大数据数据分析证券交易

2021-08-20 16:19:14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法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