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用无人机产业迅速发展,各项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消费级无人机加快普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中的“新宠”。同时,工业级无人机的崛起,也让更多无人机飞上天空,为许多领域带来了便利与变革。在无人机保有量和应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正迎来诸多利好。
不过,作为一把双刃剑,无人机的应用也带来不少的隐患。由于缺乏管理和应对,无人机黑飞导致的扰航、伤人、隐私窃密等事件层出不穷,这给人们的隐私健康、社会的公共安全带来潜藏风险。其中在黑飞扰航方面,每年我国反映出来的事件便多达数十起,所带来的影响巨大,且令人头疼。
而如今,黑飞不止带来扰航这一问题,什么窥视、窃密、监控等操作也开始屡屡浮现。根据最新消息,日前我国江苏淮安地区甚至有人利用无人机来进行驾考作弊,同时一些球队也通过无人机来窥探对手战术训练,将无人机黑飞玩出了诸多新花样。那么,无人机黑飞缘何如此猖獗屡禁不止呢?
智能制造网认为,这与三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
其一是当前无人机的持有量增长过快。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经来到210亿元,行业企业和产品数量分别达到7000余家和40万架,且同比增速都在30%以上(规模增长和企业增长更是超过了50%),发展态势非常迅猛。由此带来的是无人机应用的广泛普及,黑飞无人机越来越多。
其二是当前无人机的培训还不够完善。现阶段,无人机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无人机培训市场才刚刚起步,一方面规模不是很大、各项设施和资源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培训的费用也比较昂贵,真正接受培训的飞手不多。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具备专业飞行技术和素养的飞手并不多,黑飞更常见。
其三是当前法律、技术等仍存在漏洞。无人机黑飞问题的出现,根源上是法律监管和技术防控上存在欠缺。其中法律上,一些企业为了利益,不装甚至帮忙破解电子围栏,这体现出约束性和覆盖面的不到位;同时在技术上,各大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缺乏防治的能力和技术,存在不足。
针对上述原因,无人机治理起来虽不容易,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未来,我国无人机黑飞的禁绝,或许还是需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更合适。
面对无人机日益普及、使用率不断升高的实际情况,首先政府要综合考虑公共安全和无人机用户需求,合理规划禁飞区,适当开放部分空域,持续简化飞行申请程序,使得无人机应用和治理都能够有法可依。其次,无人机监管也不能只是禁止和束缚,未来也许注重引导与疏通,需要创新监管形式。
当然,除此以外,我国无人机黑飞的根除还要完善无人机后服务市场。一方面通过整个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带动无人机市场更成熟发展,让其在企业有利可图不再为利冒险;另一方面,通过在人才、培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进一步补足,也能让无人机的应用变得更加健康、理性和专业,避免滥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