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NAT引发的性能瓶颈

网络 通信技术
笔者最近解决了一个非常曲折的问题,从抓包开始一路排查到不同内核版本间的细微差异,最后才完美解释了所有的现象。在这里将整个过程写成博文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篇幅可能会有点长,耐心看完,绝对物有所值~)

[[351617]]

读者最近解决了一个非常曲折的问题,从抓包开始一路排查到不同内核版本间的细微差异,最后才完美解释了所有的现象。在这里将整个过程写成博文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篇幅可能会有点长,耐心看完,绝对物有所值~)

环境介绍

先来介绍一下出问题的环境吧,调用拓扑如下图所示:

调用拓扑图

 

合作方的多台机器用NAT将多个源ip映射成同一个出口ip 20.1.1.1,而我们内网将多个Nginx映射成同一个目的ip 30.1.1.1。这样,在防火墙和LVS之间,所有的请求始终是通过(20.1.1.1,30.1.1.1)这样一个ip地址对进行访问。

同时还固定了一个参数,那就是目的端口号始终是443。

 

短连接-HTTP1.0

由于对方是采用短连接和Nginx进行交互的,而且采用的协议是HTTP-1.0。所以我们的Nginx在每个请求完成后,会主动关闭连接,从而造成有大量的TIME_WAIT。

 

值得注意的是,TIME_WAIT取决于Server端和Client端谁先关闭这个Socket。所以Nginx作为Server端先关闭的话,也必然会产生TIME_WAIT。

 

内核参数配置

内核参数配置如下所示:

  1. cat /proc/sys/net/ipv4/tcp_tw_reuse 0 
  2. cat /proc/sys/net/ipv4/tcp_tw_recycle 0 
  3. cat /proc/sys/net/ipv4/tcp_timestamps 1 

其中tcp_tw_recycle设置为0。这样,可以有效解决tcp_timestamps和tcp_tw_recycle在NAT情况下导致的连接失败问题。具体见笔者之前的博客:

  1. https://my.oschina.net/alchemystar/blog/3119992 

Bug现场

好了,介绍完环境,我们就可以正式描述Bug现场了。

Client端大量创建连接异常,而Server端无法感知

表象是合作方的应用出现大量的创建连接异常,而Server端确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异常的任何异常日志,仿佛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些请求一样。

 

LVS监控曲线

出现问题后,笔者翻了下LVS对应的监控曲线,其中有个曲线的变现非常的诡异。如下图所示:

 

什么情况?看上去像建立不了连接了?但是虽然业务有大量的报错,依旧有很高的访问量,看日志的话,每秒请求应该在550向上!和这个曲线上面每秒只有30个新建连接是矛盾的!

每天发生的时间点非常接近

观察了几天后。发现,每天都在10点左右开始发生报错,同时在12点左右就慢慢恢复。

 

感觉就像每天10点在做活动,导致流量超过了系统瓶颈,进而暴露出问题。而11:40之后,流量慢慢下降,系统才慢慢恢复。难道LVS这点量都撑不住?才550TPS啊?就崩溃了?

难道是网络问题?

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网络问题?看了下监控,流量确实增加,不过只占了将近1/8的带宽,离打爆网络还远着呢。

 

进行抓包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包吧!

抓包结果

在这里笔者给出一个典型的抓包结果:

 

序号 时间 源地址 目的地址 源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 信息
1 09:57:30.60 30.1.1.1 20.1.1.1 443 33735 [FIN,ACK]Seq=507,Ack=2195,TSval=1164446830
2 09:57:30.64 20.1.1.1 30.1.1.1 33735 443 [FIN,ACK]Seq=2195,Ack=508,TSval=2149756058
3 09:57:30.64 30.1.1.1 20.1.1.1 443 33735 [ACK]Seq=508,Ack=2196,TSval=1164446863
4 09:59:22.06 20.1.1.1 30.1.1.1 33735 443 [SYN]Seq=0,TSVal=21495149222
5 09:59:22.06 30.1.1.1 20.1.1.1 443 33735 [ACK]Seq=1,Ack=1487349876,TSval=1164558280
6 09:59:22.08 20.1.1.1 30.1.1.1 33735 443 [RST]Seq=1487349876

上面抓包结果如下图所示,一开始33735->443这个Socket四次挥手。在将近两分钟后又使用了同一个33735端口和443建立连接,443给33735回了一个莫名其妙的Ack,导致33735发了RST!

 

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最可疑的是为什么发送了一个莫名其妙的Ack回来?笔者想到,这个Ack是WireShark给我计算出来的。为了我们方便,WireShark会根据Seq=0而调整Ack的值。事实上,真正的Seq是个随机数!有没有可能是WireShark在某些情况下计算错误?

还是看看最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数据吧,于是笔者将wireshark的

  1. Relative sequence numbers 

给取消了。取消后的抓包结果立马就有意思了!调整过后抓包结果如下所示:

 

序号 时间 源地址 目的地址 源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 信息
1 09:57:30.60 30.1.1.1 20.1.1.1 443 33735 [FIN,ACK]Seq=909296387,Ack=1556577962,TSval=1164446830
2 09:57:30.64 20.1.1.1 30.1.1.1 33735 443 [FIN,ACK]Seq=1556577962,Ack=909296388,TSval=2149756058
3 09:57:30.64 30.1.1.1 20.1.1.1 443 33735 [ACK]Seq=909296388,Ack=1556577963,TSval=1164446863
4 09:59:22.06 20.1.1.1 30.1.1.1 33735 443 [SYN]Seq=69228087,TSVal=21495149222
5 09:59:22.06 30.1.1.1 20.1.1.1 443 33735 [ACK]Seq=909296388,Ack=1556577963,TSval=1164558280
6 09:59:22.08 20.1.1.1 30.1.1.1 33735 443 [RST]Seq=1556577963

看表中,四次挥手里面的Seq和Ack对应的值和三次回收中那个错误的ACK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四次回收后,五元组并没有消失,而是在111.5s内还存活着!按照TCPIP状态转移图,只有TIME_WAIT状态才会如此。

 

我们可以看看Linux关于TIME_WAIT处理的内核源码:

  1. switch (tcp_timewait_state_process(inet_twsk(sk), skb, th)) { 
  2. // 如果是TCP_TW_SYN,那么允许此SYN分节重建连接 
  3. // 即允许TIM_WAIT状态跃迁到SYN_RECV 
  4. case TCP_TW_SYN: { 
  5.  struct sock *sk2 = inet_lookup_listener(dev_net(skb->dev), 
  6.       &tcp_hashinfo, 
  7.       iph->saddr, th->source, 
  8.       iph->daddr, th->dest, 
  9.       inet_iif(skb)); 
  10.  if (sk2) { 
  11.   inet_twsk_deschedule(inet_twsk(sk), &tcp_death_row); 
  12.   inet_twsk_put(inet_twsk(sk)); 
  13.   sk = sk2; 
  14.   goto process; 
  15.  } 
  16.  /* Fall through to ACK */ 
  17. // 如果是TCP_TW_ACK,那么,返回记忆中的ACK,这和我们的现象一致 
  18. case TCP_TW_ACK: 
  19.  tcp_v4_timewait_ack(sk, skb); 
  20.  break; 
  21. // 如果是TCP_TW_RST直接发送RESET包 
  22. case TCP_TW_RST: 
  23.  tcp_v4_send_reset(sk, skb); 
  24.  inet_twsk_deschedule(inet_twsk(sk), &tcp_death_row); 
  25.  inet_twsk_put(inet_twsk(sk)); 
  26.  goto discard_it; 
  27. // 如果是TCP_TW_SUCCESS则直接丢弃此包,不做任何响应 
  28. case TCP_TW_SUCCESS:; 
  29. goto discard_it; 

上面的代码有两个分支,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TCP_TW_ACK,在这个分支下,返回TIME_WAIT记忆中的ACK和我们的抓包现象一模一样。还有一个TCP_TW_SYN,它表明了在 TIME_WAIT状态下,可以立马重用此五元组,跳过2MSL而达到SYN_RECV状态!

 

状态的迁移就在于tcp_timewait_state_process这个函数,我们着重看下想要观察的分支:

  1. enum tcp_tw_status 
  2. tcp_timewait_state_process(struct inet_timewait_sock *tw, struct sk_buff *skb, 
  3.       const struct tcphdr *th) 
  4.  bool paws_reject = false
  5.  ...... 
  6.  paws_reject = tcp_paws_reject(&tmp_opt, th->rst); 
  7.  if (!paws_reject && 
  8.      (TCP_SKB_CB(skb)->seq == tcptw->tw_rcv_nxt && 
  9.       (TCP_SKB_CB(skb)->seq == TCP_SKB_CB(skb)->end_seq || th->rst))) { 
  10.   ...... 
  11.   // 重复的ACK,discard此包 
  12.   return TCP_TW_SUCCESS; 
  13.  } 
  14.  // 如果是SYN分节,而且通过了paws校验 
  15.  if (th->syn && !th->rst && !th->ack && !paws_reject && 
  16.      (after(TCP_SKB_CB(skb)->seq, tcptw->tw_rcv_nxt) || 
  17.       (tmp_opt.saw_tstamp && 
  18.        (s32)(tcptw->tw_ts_recent - tmp_opt.rcv_tsval) < 0))) { 
  19.   ...... 
  20.   // 返回TCP_TW_SYN,允许重用TIME_WAIT五元组重新建立连接 
  21.   return TCP_TW_SYN; 
  22.  } 
  23.  // 如果没有通过paws校验,则增加统计参数 
  24.  if (paws_reject) 
  25.   NET_INC_STATS_BH(twsk_net(tw), LINUX_MIB_PAWSESTABREJECTED); 
  26.  if (!th->rst) { 
  27.   // 如果没有通过paws校验,而且这个分节包含ack,则将TIMEWAIT持续时间重新延长 
  28.   // 我们抓包结果的结果没有ACK,只有SYN,所以并不会延长 
  29.   if (paws_reject || th->ack) 
  30.    inet_twsk_schedule(tw, &tcp_death_row, TCP_TIMEWAIT_LEN, 
  31.         TCP_TIMEWAIT_LEN); 
  32.   // 返回TCP_TW_ACK,也即TCP重传ACK到对面 
  33.   return TCP_TW_ACK; 
  34.  } 

根据上面源码,PAWS(Protect Againest Wrapped Sequence numbers防止回绕)校验机制如果生效而拒绝此分节的话,LINUX_MIB_PAWSESTABREJECTED这个统计参数会增加,对应于Linux中的命令即是:

  1. netstat -s | grep reject 
  2. 216576 packets rejects in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because of timestamp 

这么上去后端的Nginx一统计,果然有大量的报错。而且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个统计参数急速增加的时间段就是出问题的时间段,也就是每天早上10:00-12:00左右。每次大概会增加1W多个统计参数。那么什么时候PAWS会不通过呢,我们直接看下tcp_paws_reject的源码吧:

  1. static inline int tcp_paws_reject(const struct tcp_options_received *rx_opt, 
  2.       int rst) 
  3.  if (tcp_paws_check(rx_opt, 0)) 
  4.   return 0; 
  5.  // 如果是rst,则放松要求,60s没有收到对端报文,认为PAWS检测通过  
  6.  if (rst && get_seconds() >= rx_opt->ts_recent_stamp + TCP_PAWS_MSL) 
  7.   return 0; 
  8.  return 1; 
  9.  
  10. static inline int tcp_paws_check(const struct tcp_options_received *rx_opt, 
  11.      int paws_win) 
  12.  
  13.  // 如果ts_recent中记录的上次报文(SYN)的时间戳,小于当前报文的时间戳(TSval),表明paws检测通过 
  14.  // paws_win = 0 
  15.  if ((s32)(rx_opt->ts_recent - rx_opt->rcv_tsval) <= paws_win) 
  16.   return 1; 
  17.  // 否则,上一次获得ts_recent时间戳的时刻的24天之后,为真表明已经有超过24天没有接收到对端的报文了,认为PAWS检测通过 
  18.  if (unlikely(get_seconds() >= rx_opt->ts_recent_stamp + TCP_PAWS_24DAYS)) 
  19.   return 1; 
  20.  
  21.  return 0; 

在抓包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在四次挥手时候,记录的tsval是2149756058,而下一次syn三次握手的时候是21495149222,反而比之前的小了!

序号 时间 源地址 目的地址 源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 信息
2 09:57:30.64 20.1.1.1 30.1.1.1 33735 443 [FIN,ACK]TSval=2149756058
4 09:59:22.06 20.1.1.1 30.1.1.1 33735 443 [SYN]TSVal=21495149222

所以PAWS校验不过。那么为什么会这个SYN时间戳比之前挥手的时间戳还小呢?那当然是NAT的锅喽,NAT把多台机器的ip虚拟成同一个ip。但是多台机器的时间戳(也即从启动开始到现在的时间,非墙上时间),如下图所示:

 

但是还有一个疑问,笔者记得TIME_WAIT也即2MSL在Linux的代码里面是定义为了60s。为何抓包的结果却存活了将近2分钟之久呢?

TIME_WAIT的持续时间

于是笔者开始阅读器关于TIME_WAIT定时器的源码,具体可见笔者的另一篇博客:

  1. 从Linux源码看TIME_WAIT状态的持续时间 
  2. https://my.oschina.net/alchemystar/blog/4690516 

结论如下

在TIME_WAIT很多的状态下,TIME_WAIT能够存活112.5s,将近两分钟的时间,和我们的抓包结果一致。当然了,这个计算只是针对Linux 2.6和3.10内核而言,而对红帽维护的3.10.1127内核版本则会有另外的变化,这个变化导致了一个令笔者感到非常奇异的现象,这个在后面会提到。

 

问题发生条件

如上面所解释,只有在Server端TIME_WAIT还没有消失时候,重用这个Socket的时候,遇上了反序的时间戳SYN,就会发生这种问题。由于NAT前面的所有机器时间戳都不相同,所以有很大概率会导致时间戳反序!

那么什么时候重用TIME_WAIT状态的Socket呢

笔者知道,防火墙的端口号选择逻辑是RoundRobin的,也即从2048开始一直增长到65535,再回绕到2048,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压测的时候不出现问题

但我们在线下压测的时候,明显速率远超560tps,那为何确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呢。很简单,是因为 TCP_SYN_SUCCESS这个分支,由于我们的压测机没有过NAT,那么时间戳始终保持单IP下的单调递增,即便>560TPS之后,走的也是TCP_SYN_SUCCESS,将TIME_WAIT Socket重用为SYN_RECV,自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如何解释LVS的监控曲线?

等等,564TPS?这个和LVS陡然下跌的TPS基本相同!难道在端口号复用之后LVS就不会新建连接(其实是LVS中的session表项)?从而导致统计参数并不增加?

于是笔者直接去撸了一下LVS的源码:

  1. tcp_conn_schedule 
  2.   |->ip_vs_schedule 
  3.    /* 如果新建conn表项成功,则对已有连接数++ */ 
  4.    |->ip_vs_conn_stats 
  5. 而在我们的入口函数ip\_vs\_in中 
  6. static unsigned int 
  7. ip_vs_in(unsigned int hooknum, struct sk_buff *skb, 
  8.   const struct net_device *in, const struct net_device *out
  9.   int (*okfn) (struct sk_buff *)) 
  10.  ...... 
  11.  // 如果能找到对应的五元组 
  12.  cp = pp->conn_in_get(af, skb, pp, &iph, iph.len, 0, &res_dir); 
  13.  
  14.  if (likely(cp)) { 
  15.   /* For full-nat/local-client packets, it could be a response */ 
  16.   if (res_dir == IP_VS_CIDX_F_IN2OUT) { 
  17.    return handle_response(af, skb, pp, cp, iph.len); 
  18.   } 
  19.  } else { 
  20.   /* create a new connection */ 
  21.   int v; 
  22.   // 找不到对应的五元组,则新建连接,同时conn++ 
  23.   if (!pp->conn_schedule(af, skb, pp, &v, &cp)) 
  24.    return v; 
  25.  } 
  26.  ...... 

很明显的,如果当前五元组表项存在,则直接复用表项,而不存在,才创建新的表项,同时conn++。而表项需要在LVS的Fintimeout时间超过后才消失(在笔者的环境里面是120s)。这样,在端口号复用的时候,因为<112.5s,所以LVS会直接复用表项,而统计参数不会有任何变化,从而导致了下面这个曲线。

 

当流量慢慢变小,无法达到重用端口号的条件的时候,曲线又会垂直上升。和笔者的推测一致。也就是说在五元组固定四元的情况下>529tps(63487/120)的时候,在此固定业务下的新建连接数不会增加。

而图中仅存的560-529=>21+个连接创建,是由另一个业务的vip引起,在这个vip上,由于量很小,没有端口复用。但是LVS统计的是总数量,所以在端口号开始复用之后,始终会有少量的新建连接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端口号复用之后,LVS转发的时候就会直接使用这个映射表项,所以相同的五元组到LVS后会转发给相同的Nginx,而不会进行WRR(Weight Round Robin)负载均衡,表现出了一定的"亲和性"。如下图所示:

 

NAT下固定ip地址对的性能瓶颈

好了,现在可以下结论了。在ip源和目的地址固定,目的端口号也固定的情况下,五元组的可变量只有ip源端口号了。而源端口号最多是65535个,如果计算保留端口号(0-2048)的话(假设防火墙保留2048个),那么最多可使用63487个端口。

由于每使用一个端口号,在高负载的情况下,都会产生一个112.5s才消失的TIME_WAIT。那么在63487/112.5也就是564TPS(使用短连接)的情况下,就会复用TIME_WAIT下的Socket。再加上PAWS校验,就会造成大量的连接创建异常!

 

这个论断和笔者观察到的应用报错以及LVS监控曲线一致。

LVS曲线异常事件和报错时间接近

因为LVS是在529TPS时候开始垂直下降,而端口号复用是在564TPS的时候开始,两者所需TPS非常接近,所以一般LVS出现曲线异常的时候,基本就是开始报错的时候!但是LVS曲线异常只能表明复用表项,并不能表明一定有问题,因为可以通过调节某些内核参数使得在端口号复用的时候不报错!

 

在端口号复用情况下,lvs本身的新建连接数无法代表真实TPS。

尝试修复

设置tcp_tw_max_bucket

首先,笔者尝试限制Nginx所在Linux中最大TIME_WAIT数量

  1. echo '5000'  > /proc/sys/net/ipv4/tcp_tw_max_bucket 

这基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TIME_WAIT状态越少,那么命中TIME_WAIT状态Socket的概率肯定越小。设置了之后,确实报错量确实减少了好多。但由于TPS超越极限之后端口号不停的回绕,导致还是一直在报错,不会有根本性好转。

 

如果将tcp_tw_max_bucket设置为0,那么按理论上来说不会出问题了。但是无疑将TCP精心设计的TIME_WAIT这个状态给废弃了,笔者觉得这样做过于冒险,于是没有进行尝试。

尝试扩展源地址

这个问题本质是由于五元组在限定了4元,只有源端口号可变的情况下,端口号只有 2048-65535可用。那么我们放开源地址的限定,例如将源IP增加到3个,无疑可以将TPS扩大三倍。

 

同理,将目的地址给扩容,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但据网工反映,合作方通过他们的防火墙出来之后就只有一个IP,而一个IP在我们的防火墙上并不能映射成多个IP,多以在不变更它们网络设置的情况下无法扩展源地址。而扩容目的地址,也需要对合作方网络设置进行修改。本着不让合作方改动的服务精神,笔者开始尝试其它方案。

扩容Nginx?没效果

在一开始笔者没有搞明白LVS那个诡异的曲线的时候,笔者并不知道在端口复用的情况下,LVS会表现出"亲和性"。于是想着,如果扩容Nginx后,根据负载均衡原则,正好落到有这个TIME_WAIT五元组的概率会降低,所以尝试着另扩容了一倍的Nginx。但由于之前所说的LVS在端口号复用下的亲和性,反而加大了TIME_WAIT段!

 

扩容Nginx的奇异现象

在笔者想明白LVS的"亲和性"之后,对扩容Nginx会导致更多的报错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不过被现实啪啪啪打脸!报错量和之前基本一样。更奇怪的是,笔者发现非活跃连接数监控(即非ESTABLISHED)状态,会在端口号复用之后,呈现出一种负载不均衡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笔者上去新扩容的Nginx看了一下,发现新Nginx只有很少量的由于PAWS引起的报错,增长速率很慢,基本1个小时只有100多。而旧Nginx一个小时就有1W多!

那么按照这个错误比例分布,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曲线了。因为LVS的亲和性,在端口号复用时刻,落到旧Nginx上会大概率失败,从而在Fintimeout到期后,重新选择一个负载均衡的时候,如果落到新Nginx上,按照统计参数来看基本都会成功,但如果还是落到旧Nginx上则基本还会失败,如此往复。就天然的形成了一个优先选择的过程,从而造成了这个曲线。

 

当然实际的过程会比这个复杂一点,多一些步骤,但大体是这个思路。

而在端口复用结束后,不管落到哪个Nginx上都会成功,所以负载均衡又会慢慢趋于均衡。

为什么新扩容的Nginx表现异常优异呢?

新扩容的Nginx表现异常优异,在这个TPS下没有问题,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想了一天都没想明白。睡了一觉之后,对比了两者的内核参数,突然豁然开朗。原来新扩容的Nginx所在的内核版本变了,变成了3.10!

笔者连忙对比起了原来的2.6内核和3.10的内核版本变化,但毫无所得。。。思维有陷入了停滞

Linux官方3.10和红帽的3.10.1127分支差异

等等,我们线上的内核版本是3.10.1127,并不是官方的内核,难道代码有所不同?于是笔者立马下载了3.10.1127的源码。这一比对,终于让笔者找到了原因所在,看如下代码!

  1. void inet_twdr_twkill_work(struct work_struct *work
  2.  struct inet_timewait_death_row *twdr = 
  3.   container_of(work, struct inet_timewait_death_row, twkill_work); 
  4.  bool rearm_timer = false
  5.  int i; 
  6.  
  7.  BUILD_BUG_ON((INET_TWDR_TWKILL_SLOTS - 1) > 
  8.    (sizeof(twdr->thread_slots) * 8)); 
  9.  
  10.  while (twdr->thread_slots) { 
  11.   spin_lock_bh(&twdr->death_lock); 
  12.   for (i = 0; i < INET_TWDR_TWKILL_SLOTS; i++) { 
  13.    if (!(twdr->thread_slots & (1 << i))) 
  14.     continue
  15.  
  16.    while (inet_twdr_do_twkill_work(twdr, i) != 0) { 
  17.     // 如果这次没处理完,将rearm_timer设置为true 
  18.     rearm_timer = true
  19.     if (need_resched()) { 
  20.      spin_unlock_bh(&twdr->death_lock); 
  21.      schedule(); 
  22.      spin_lock_bh(&twdr->death_lock); 
  23.     } 
  24.    } 
  25.  
  26.    twdr->thread_slots &= ~(1 << i); 
  27.   } 
  28.   spin_unlock_bh(&twdr->death_lock); 
  29.  } 
  30.  // 在这边多了一个rearm_timer,并将定时器设置为1s之后 
  31.  // 这样,原来需要额外等待的7.5s现在收敛为额外等待1s 
  32.  if (rearm_timer) 
  33.   mod_timer(&twdr->tw_timer, jiffies + HZ); 

如代码所示,3.10.1127对TIME_WAIT的时间轮处理做了加速,让原来需要额外等待的7.5s收敛为额外等待的1s。经过校正后的时间轮如下所示:

 

那么TIME_WAIT的存活时间就从112.5s下降到60.5s(计算公式8.5*7+1)。

那么,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端口复用临界TPS就达到了(65535-2048)/60.5=1049tps,由于线上业务量并没有达到这一tps。所以对于新扩容的Nginx,并不会造成TIME_WAIT下的端口复用。所以错误量并没有变多!当然,由于旧Nginx的存在,错误量也没有变少。

但是,由于那个神奇的选择性负载均衡的存在,在端口复用时间越长,每秒钟的报错量会越少!直到LVS的表项全部指到新Nginx集群,就不会再有报错了!

TPS涨到1049tps依旧会报错

当然了,根据上面的计算,在TPS继续上涨到1049后,依旧会产生错误。新版本内核只不过拉高了临界值,所以笔者还是要寻求更加彻底的解决方案。

顺便吐槽一句

Linux TCP的实现对TIME_WAIT的处理用时间轮在笔者看来并不是什么高明的处理方式。

Linux本身对于Timer的处理本身就提供了红黑树这样的方案。放着这样好的方案不用,偏偏去实现一个精度不高还很复杂的时间轮。

所幸在Linux 4.x版本中,摈弃了时间轮,直接使用Linux本身的红黑树方案。感觉自然多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解Bug之路」,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关注。转载本文请联系解Bug之路公众号。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解Bug之路
相关推荐

2009-06-22 08:38:33

Windows 7微软操作系统

2013-02-22 18:28:18

容错服务器、

2009-01-17 15:26:05

2019-10-31 11:50:19

MySQL数据库Windows

2021-06-07 14:57:46

开源开源工具Linux

2011-11-03 10:45:09

京东性能瓶颈

2021-12-02 07:02:16

API性能设计

2022-02-23 08:41:58

NATIPv4IPv6

2023-05-06 18:37:43

2022-04-29 15:24:53

Redis存储慢查询

2024-02-29 18:06:39

HTTP性能优化

2021-01-20 10:16:26

高并发数据服务

2010-07-12 09:27:17

SQL Server性

2017-01-16 18:11:23

存储

2019-09-11 10:23:58

Redis性能存储

2021-04-30 15:45:42

存储人工智能数据

2020-06-10 08:28:51

Kata容器I

2010-07-21 09:33:09

VMware View

2021-06-02 10:00:30

云网络性能测试

2020-12-31 05:33:34

软件性能优化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