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上班就两件事:挖坑、填坑。
我的朋友王架构,最近有点烦。摆在他眼前的这个坑有点大,可以用“天坑”来形容。
中台留下的"天坑",谁来填?
那么,“天坑”怎么来的呢?一年前风风火火的“业务中台项目”留下的,在同事间,这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业务中台项目”是公司去年的明星项目,曾获得总经理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基调都已经定好了,谁敢说中台项目不成功?
可眼前的烂摊子又怎么收拾呢?王架构摸了摸他那颗被上帝亲吻过的头颅,很是无奈,他面临的问题是:
1、“业务中台”的后续维护工作,缺乏资源。当初成立项目组,从各业务线调人,项目上线后,团队就解散了。在领导们看来,中台项目已经“成功”了,庆功宴都吃了3回了,还能有什么后续工作?项目完美收官,交给架构部维护,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
2、“业务中台”脱离业务,需求响应慢。王架构的团队做的是基础架构,不是应用架构,缺乏对业务的了解。让一个基础架构团队来维护“业务中台”,这显然是个外行人的决策。在公司看来,却是神来之比:中台是个架构呀,当然由架构部负责维护。
3、明星项目的“诅咒”。在大公司里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就是去年的“明星”项目,很可能是今年的“乞丐”项目。这个很好理解,“明星”项目就是当年的公司战略方向,而公司的战略方向每年都是不一样的,很少有同一个项目连续两年都是明星项目。
人往高处走,优秀的员工争着做明星项目。去年的“明星”项目“业务中台”,今年沦落成“乞丐”项目,根本拿不到资源。
王架构所在公司的“中台”建设,主要问题是:
1、把中台当成技术项目。作者之前也写过这个问题,“本以为中台是个技术问题,后来发现是个组织问题,最后才知道这个战略问题”,这是许多公司对中台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所教的学费,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把中台当做技术项目,所以组织上没有配合做变革。中台项目做完,项目组解散,中台项目难免“烂尾”或“年久失修”。
2、中台战略不清晰。甚至可以说没有所谓的中台战略,如果有战略,那么在组织上应该有所体现。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清晰的,究竟是降低成本,还是提升体验,不够明确聚焦。中台项目上线后,就鸣金收兵了,殊不知,中台是需要业务滋养的,项目上线仅仅只是开始而已。
这种现象普遍吗?非常普遍。老K调研了20多家互联网公司,70%在这一两年内都建立了中台,四成以上都是采用项目制的方式。跟上面的案例很相似,面临的问题也很类似。
王架构的公司是幸运的,至少中台项目是“成功”的。读者Bear就没那么幸运了。
“烂尾”的中台,锅谁来背?
Bear给我留言,讲述了他们公司的中台现状:
我们公司就是想做中台,一家saas企业应用软件供应商,先拆微服务,拆完没人管理和运维了,发现做不成中台了,现在就这散架子跑着,微服务的计算研发团队变成运营和运维。。艰苦的跑着~
从Bear的描述来看,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中台项目。先把SaaS架构,拆成微服务,这样有利于服务的抽取,这是中台架构演进的普遍做法,技术方案上没什么错。
拆完发现做不成中台,Bear没有说得很清楚,可能是技术问题,也可能是规划问题。拆都拆了,怎么办呢?跑着呗,微服务架构总归比原来一个大单体要健壮、可扩展一些,但是维护成本也高一些。
Bear他们公司的中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是:
1、中台建设,自下而上。中台是战略层面的事情,只能自上而下,进行组织变革、业务模式变革、技术变革。少一环不联动,都极有可能失败,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不是几个技术人员能够推动的。
2、决心不足,投入不足。从公司层面对中台建设的决心不足,导致了资源投入不足。战略上没有重视,觉得你们试试看吧,小范围跑跑,跑起来再说。现在一看,果然跑不起来。“中台没戏,都是骗人的玩意,还好我不是韭菜”,老板暗中观察,独自窃喜,为自己的“英明决策”自嗨。
这类公司就更多了,一群技术人员,觉得中台是个时髦的概念,看了几篇中台鸡汤干货,撸起袖子开始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天坑也是这么挖出来的。先上微服务,拆成几百个独立应用,再整成大中台。合的时候出问题了,合是合好了,就是多出了几个模块,怎么也组装不起来。哈哈哈哈,跟老K当年拆IBM笔记本的过程是一样的。
技术人员给自己挖坑,然后再默默地填上,这一挖一填之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简历上漂亮了,项目得奖了,工资也涨了,就是公司倒大霉了。
总之,中台是一种很玄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