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网络安全更多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中。网络安全涉及网络系统中软硬件与信息内容的安全,而后者无疑是大家关注最多的点。尤其是在与大众自身相关的网络信息方面,即个人隐私安全。
近日,央视再度曝光系列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安全的行为,具体是在人脸识别应用方面。央视透露,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刷脸”应用中,人们的面部信息正在不知不觉的受到侵犯和被滥用,只要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用户面部照片,大家的人脸信息已经遭到严重泄露。
与此同时,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受访者中九成以上使用过人脸识别,其中六成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滥用趋势,还有三成人员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的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者财产的损失。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人脸识别应用领域的隐私侵犯行为不少。
当然,个人隐私侵犯不仅表现在人脸识别方面,还包括其他生物识别、APP软件应用等等,总之凡是涉及网络、数据相关的,几乎存在侵犯隐私的风险。那么面对这种局面和发展趋势,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理呢?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到底该依靠什么来保护呢?
智能制造者认为,求人不如求己,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还是需要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和风险意识,并有效采取防患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政府发力,通过出台相关规范和政策,借助严刑处罚来加强对企业和行业的整治,并建设法律围栏,将用户权益彻底保护起来。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国已经多次开展APP专项整治行动,同时也出台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和全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政府正在不断加强法律建设和行业规范。在此趋势下,我们可以预见人们的个人隐私安全将迎来逐步升级,但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