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官网最新显示,前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朱松纯受聘担任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据了解,朱松纯于1996年获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数学大师,美国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大卫·曼福德教授。 目前,朱教授已经在各种国际顶级期刊以及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等相关的论文超过300多,并先后三次获得了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上的最高奖项——马尔奖。 十年磨一剑,出手天下晓。 自从2010年以来,朱教授犹如少林寺的扫地僧一般,将人工智能领域的各个分支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认知智能科学、NLP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与工程学等学科结合,融会贯通,来积极探索他所称的「人工智能的暗物质」——占95%的、无法通过感知输入观测到的智能。 这项研究,其实算是一个“前无古人,短期也暂无来者”的革命性探索。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进化过程中,面临各种瓶颈与障碍,尽管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果,单无论是民众还是资本市场,显然有更高的期望: 人工智能其实目前就是人工智障; 人工智能的冬天还会到来; 人工智能目前阶段还是不靠谱; …… 这样类似的说法不绝于耳。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的学术大牛——David Marr ,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获得数学硕士、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同时还受过神经解剖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严格训练。 在人工智能领域,也算是早期的鼻祖大牛,Marr将神经心理学与当时的人工智能各项知识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计算视觉理论”,以此为标志,计算机视觉才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天妒英才,万分可惜的是,1978年被 诊断得了急性白血病,他的理论由其学生归纳总结为一本《vision》,也就是《视觉:从计算的视角研究人的视觉信息表达与处理》,35岁的时候Marr就遗憾告别人世了。 在David Marr看来,计算机视觉不是单纯去求一个解,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计算过程,越看、越琢磨,可能得到的理解就越多。 为了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还需要将纹理、立体视觉、运动分析、表面形状等综合研究。 据朱教授介绍,David Marr的学术与思想,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为了纪念 Marr 对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而朱教授曾获得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最高荣誉「马尔奖」就是以Marr的名字来命名的。 据了解,为了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朱松纯教授与他的团队一起,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物理逼真的VR / AR环境,用于训练和测试负责执行大量日常任务的自主AI智能体。 这些智能体可以整合人工智能领域的视觉、语言、认知、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学技术等各个分支领域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物理常识和社会常识,并使用认知架构与人类进行交流。 对朱教授这位大牛,除了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不婓的成果之外,大家更加认可和崇拜的地方在于: 能够提前感知到未来的大方向! 这是顶级的research感觉,这也是朱松纯教授最厉害的地方。 据了解,为了争夺这位大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纷纷伸出了橄榄枝。 如今尘埃落定,大牛归国,期望未来能够培养更多人工智能领域的牛人,实现桃李满天下。 关注东方林语,了解更多人工智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