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com原创稿件】提到“印象笔记”,多数人的印象是一款帮助用户随时记录重要信息的to C的产品,直到最近的一则新闻发布:印象笔记正式上线独立的“印象团队“App,专注于服务企业和团队,全面助力企业办公和团队协作效率的提升。如此看来,印象笔记的“C to B”之旅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成立于2012年的印象笔记,经历了八年的历史沉淀和2018年重组以来两年的独立发展,从单一的工具应用,发展成为涵盖个人、企业团队、内容平台、智能硬件的综合性知识管理服务平台,在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看来,这源于团队匠人精神的驱动,“我们绝对相信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希望产品有独特性、文化也有独特性。我们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特别好的文化执行力、工作效率特别拥抱,我们对于美国互联网、硅谷互联网的特性,比如平等、透明,也特别的拥抱。”
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
始终坚守最初的愿景:做用户的“第二大脑“
印象笔记的愿景就是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这其中包括了三层含义。
一是让印象团队成为提高协作效率的团队工具。最初,印象笔记虽然没有独立的B端APP,但是已经有了一些To B的功能和服务。在“印象团队”APP上线之后,整合了更好的团队功能,并将在协作、视频、语音等方面增加更新、更有趣味的功能。说到产品的同质化,唐毅表示,印象笔记不希望同质化,所以印象笔记永远不会做“印象文档”、“印象会议”这些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印象笔记要做的是有趣的、协作的,基于文本、关系、音频、视频的一对一的产品,这就是印象团队。
二是用户驱动。印象笔记的内容平台“印象识堂”在建设中,会把“超级笔记”对接进去,使得每篇知识和内容不仅能读,还能用。最新推出的“超级笔记”将笔记的最小单位变成了一个“模块”(Block),同时类型也更为丰富多样:文本、图片、表格、链接、视频、音频、代码块、日历提醒等皆为功能模块,可以自由拖拽、快速重组,并且有完全能够对外链接的功能,这些形态是用户行为驱动的,并且已经嵌入到了C端的APP中。
三是内容与工具不能彻底分开。“印象笔记“是关于工具的内容、内容的工具。印象笔记现在拥有数十亿条笔记,对于用户来说,这些都是关于个人、团队、家庭的高价值的真实数据。
从个人的智能助手到内容平台,是工具和内容的完美融合
印象笔记C端的新功能 “超级笔记”,其底层是数据视图技术,来驱动完全不同的编辑体验和数据的架构体验,所以团队能够在两个平台上都能通过语义理解,助力团队做出智能决策,并且通过语义分析智能推送内容。
自然语言处理的非结构化智能图谱,是印象笔记非常强的能力之一。智能硬件则是“第二大脑”非常重要的辅助系统。唐毅透露,印象笔记后续将推出大量的小程序和轻应用,用完即走,无需注册。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印象笔记“超级笔记编辑器”已同步上线“印象团队”客户端。“超级笔记”以“模块化编辑器”技术作为突破口,基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以及多模态人工智能,结合对信息模块化、智能标签和知识图谱的运用,顺应内容编辑和知识组织方式的变化,辅助升级内容创作和信息共享体验。
不忘初心,做到产品、商业共赢
唐毅重申,印象笔记的目标是希望成为国人的“第二大脑”。虽然印象笔记自研的独特产品有出海的可能性,但是印象笔记并没有选择出海,而是首先要成为三亿中国人的首屏应用,并最终成为准国民性的应用。
随着知识结构、信息数量的变化,大家需要一款跨平台、跨垂直场景的产品,实现从记录开始,到创造、思考、分享、总结的轻量化而又深入的应用产品。印象笔记会一直保持匠人的心态,做到产品被用户热爱,同时也希望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51CTO原创稿件,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