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遇到边缘,规范就要向应用妥协

新闻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在从互联网行业向通信、制造、能源、医疗、政府等各行各业渗透,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具变革的力量。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在从互联网行业向通信、制造、能源、医疗、政府等各行各业渗透,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具变革的力量。得益于5G技术的发展,AI在向这些传统行业落地应用的过程中,延伸到了网络的边缘端:通信运营商开始部署MEC,基于基站中的边缘计算设施为附近设备产生的数据提供AI分析,钢铁厂可基于边缘计算平台的支持,实现产品智能质检模型下发和数据回传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AI场景在边缘端落地应用。

  据IDC预测,到2023年将有超过50%的新建企业基础设施被部署在边缘,而目前这一比例不到10%。AI走到边缘,意味着什么?

  IT标准与CT标准的碰撞

  AI走到边缘最直接的挑战是物理环境的变化。AI服务器对云数据中心的空间、散热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可随着AI场景离人们越来越近,边缘端受限的物理空间、复杂的环境都在阻碍着AI向边缘的广泛落地。

  在这些不同环境的背后,其实是云端数据中心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标准与边缘端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

  IT基础设施是规模化的,比如阿里巴巴等互联网数据中心,承载其电商业务的服务器有几十万台,面向单一业务呈现出大规模、集中化的趋势。但是CT的数据中心,也就是传统的电信数据中心不是规模化的,因为运营商不太需要把流量汇聚到一起,而是要快速得下发下去,到了5G,更是如此,所以CT的规模化效应是远低于IT的。但电信数据中心的多样化远高于IT,因为电信运营商网络要全覆盖,不同的环境都要适应,比如青藏高原就很少能有互联网数据中心,可电信数据中心就不能少,可以看出CT面临的是多元化的需求。

  追其根本,是因为IT是以计算为核心,CT是以网络流量为核心的。IT数据中心以服务器等计算设施为核心,需要更强的计算性能,更大的体积,设备一般深度80厘米以上,可达120厘米,也因为IT设备规模化、集中化,所以环境需求单一。而CT以流量为核心,内部扩展要求低,所以设备更加小巧,深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可靠性、适应性的要求高。

  客户需求对行业规范的挑战

  边缘计算是IT和CT的融合,要在CT的规范中,履行IT功能。两个行业标准的融合往往是痛苦的,对于执行主体——厂商来说,尤其如此。

  浪潮就接到过某个通信大厂边缘AI算力的定制化需求。客户提出要开发一款可以部署在边缘端的最强AI算力服务器,让边缘数据中心具备最强的AI训练及推理能力。该服务器需部署于600mm深的电信机柜内,因此服务器设备体积和内部部件的规划为19英寸宽,10.5英寸(6U)高,46厘米深,支持2个CPU芯片和32颗AI芯片。

  浪潮AI边缘服务器前视图

  AI芯片是以模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芯片方式供货给设备商,而该模组主要应用于IT场景,其140*78mm的尺寸是按照IT的大机柜场景设计的,在CT标准的狭小机箱内实现32颗AI芯片是极具挑战的。浪潮计划采用8个1U宽,5U高的LC槽位,每槽位4颗AI芯片互连实现32颗AI芯片的规格。

  受物理空间限制,一块LC板上只能放置2个AI芯片模组,如何在这样的槽位内实现4个AI模组是达成该产品规格的关键问题。针对该问题,浪潮提出桥接,对扣,Retimer三种解决方案。由于芯片放置于AI模组上,模组同PCB连接时本身需要一对连接器,无论哪种方案都会涉及到AI芯片的25Gbps多次跨越连接器的问题。依据芯片厂家规范,4颗芯片无法多次跨越连接器,也就无法分布在两块单板上。但客户需求是最强的AI算力,若不能实现单槽位4个 AI芯片互联,服务器计算能力也会下降,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那就只剩一个选择,突破厂家规范,解决25Gbps多次跨连接器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实现4颗芯片分布在2个板上互连。

  三种芯片连接方案

  跨板互连方案最大的技术挑战是信号完整性设计。因为跨板互连方案不仅会导致信号传输距离大幅增加,而且当25Gbps信号多次跨越连接器,会加大25Gbps信号之间的串扰,增大高速信号的抖动。由于该应用无法满足芯片原厂对系统链路的设计规则要求,鲜有厂商敢于尝试这项挑战芯片厂商设计规则的研发任务。但为了服务用户、满足客户边缘端极致化的AI算力需求,浪潮承接了这项高难度的研发任务。

  规范要向应用妥协

  要在1U的空间实现4颗AI芯片之间25Gbps跨板连接,就要解决信号跨板互连时的信号完整性问题。而造成信号失真的主要因素包括单板材料、传输长度、连接器性能及数量等等。

  芯片厂商对芯片板卡上的信号损耗、回损、串扰都会有明确的要求:

  芯片系统的链路总插损要小于21dB,其中芯片模组本身会占据8dB,留给系统的损耗为13dB。

  最好的PCB板材,信号布线最长仍不能超过11英寸;

  线路信号初始是900mV,到达接收端眼高会降低至0mV,需要靠芯片内部的补偿机制回复眼图。传输过程多使用连接器传输距离就要变短,同时链路串扰要增加。每多使用1个连接器,就需要把总线长缩短0.5英寸。同时链路串扰要小于7mV,多使用一次连接器,串扰会增加2mV左右。因此一般最多支持2个连接器。

  “举例来说,信号在PCB线路中传输就像冰壶在冰面上滑行,滑行的最长距离取决于冰面本身的光滑程度,如果冰壶在冰面遇到障碍发生颠簸,或者和其他冰壶发生碰撞,就会减小冰壶滑行的最大距离。高速信号经过信道中的连接器,就像冰壶遇到冰面的障碍,会引起信号的抖动和衰减,可能会导致信号无法正确的传输到接收端。”浪潮研发工程师侯绍铮解释。

  “但由于边缘端空间受限,4个AI模块无法放置于同一块单板上,要跨板连接就不得不在链路中增加连接器,那么如何系统性的减少链路长度、改善链路反射点性能、优化信号间的串扰是架构设计、信号完整性设计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能力。”

  通过前期的仿真分析,浪潮选定背扣式,即方案二作为了设计方案。为了保持信号传输路径最短,满足插损要求,信号线的布线路径不能如下图左侧黄线路径设计,必须从连接器内部穿过。而这会导致25Gbps信号穿过25Gbps信号过孔(红圈)之间发生串扰。浪潮工程师通过合理的布线层设计及创新性使用背钻技术,改变过孔的长度,规避了线到孔的信号串扰。

  高速信号过孔情况

  依据芯片厂家的设计规则,要求AI模组端连接器有效过孔深度小于50mil,而跨板互连连接器又必须满足stub小于10mil的要求,两者在本方案中是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浪潮通过对有效孔长及stub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逐一仿真分析,并根据项目具体链路情况建模,先后仿真分析了3种不同布线方案的24种布线方式,依据该项目仿真结果同厂家规范允许的链路设计进行了对比,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浪潮PCBA板布线方案

  尽管项目的设计、器件选型、验证无论是难度还是复杂度都很高,但随着设计方案逐渐明晰,设计中的技术风险被一一攻克,浪潮开发的背扣式AI模组跨板互连方案,成功实现4个AI模组多次跨连接器的25Gbps互连,不仅达成了客户的规格需求,也完善了面向边缘端AI应用场景的服务器设计规范。

  眼图结果

  从AI到边缘,客户应用打破规范是未来的趋势

  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下发,5G刚刚开始,边缘计算也刚刚开始。靠近网络边缘侧的计算是场景化的,是高度应用驱动的,不论是一般性的计算还是边缘AI,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一步步探索。这个过程就是技术上创新的过程。

  这种技术创新不单单是要满足更强的计算性能,更低的时延,更宽的带宽,更是一个以实际需求,客户实际应用驱动的不同技术标准和规范碰撞和调整的过程。可以预见,随着5G和AI等技术的发展,面对客户不同的边缘AI场景下海量的计算需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去打破行业规范,为边缘数据中心提供更加多元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Captain 来源: 佚名
相关推荐

2019-05-20 10:41:21

物联网安全效益物联网

2021-06-29 20:53:10

边缘计算AI人工智能

2021-08-06 09:12:46

边缘计算AI物联网

2020-09-16 18:42:04

AI人才培养

2013-04-03 14:08:10

VAN网络应用网络架构

2024-07-29 09:16:49

英特尔AI边缘

2023-07-31 17:35:31

ArkTS鸿蒙

2023-08-04 15:00:43

ArkTS语言鸿蒙

2012-04-29 08:18:01

云计算

2018-12-28 14:29:44

AI数据芯片

2020-09-07 13:57:56

边缘计算云计算边缘AI

2022-12-13 10:21:04

2016-03-03 14:14:46

2011-11-30 10:42:07

云计算IT

2023-04-28 16:56:26

2024-01-03 15:31:16

网格布局ArkTSGrid

2020-07-29 09:44:18

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技术

2015-07-27 17:20:20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