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手游迅速蔓延,吸引了无数成年人玩家和未成年人玩家。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需要对其游戏时间与权限进行限制,并预防部分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躲避监管,因而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甄别手段。
6月17日,腾讯游戏对外宣布,在经过了多次灰度测试和技术调优厚,将正式升级未成年人保护举措,即继续维持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另外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对疑似未成年人用户的甄别。
当“刷脸”无处不在
曾几何时,人脸识别技术如同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技术一样,只是科幻作品中的独特存在。现在,这些技术都已经从科幻变为现实,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并为诸多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自身的创新与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愈发广泛,如交通、安防、金融、教育等场景都有这一技术的身影。“刷脸”支付、“刷脸”安检、“刷脸”开门、“刷脸”认证……一系列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便利化,人脸识别市场的前景也更加受到期待。
据相关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达到了约140亿美元,其中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约为28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超过64亿美元。可见,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不仅提供了便利性,还将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个人隐私问题惹争议
从正面来看,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既方便了公众的生活,又促进了许多行业的新变革,还成长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新产业,其积极价值不容抹灭;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意味着人们需要让渡自己的个人隐私权利,人脸等生物信息存在被非法利用或泄露的可能。
近段时间,美国IBM、亚马逊、微软三大科技巨头先后宣布或放弃人脸识别、或暂停向警方提供人脸识别技术,虽然与当前该国爆发的反种族歧视运动有关,但是深层次原因却是美国民众一直以来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的疑虑与反对。
实际上,在亚马逊等公司与警察、军方合作应用人脸识别开始,就出现了一系列的批评声音。这些言论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将会导致个人被“监视”,丧失了自由权利与隐私权利,而且相关技术也会影响到性别、种族问题的公平。
未成年人数据如何保护?
相较于成年人来说,公众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问题往往更加重视。人脸识别技术的扩大应用,的确有助于相关游戏运营商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遏制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风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人脸识别数据应当妥善收集、处理。
从应用机制来看,人脸识别在游戏验证中的主要作用是识别登录者的身份。因此,在系统收集未成年人的人脸生物特征信息,并经过判断确认了身份后,应该消除已收集的数据,并不得进行储存和其他利用。这样一来,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安全将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
鉴于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生物识别技术相关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在制定当中,相关企业在收集、利用人脸识别数据时应当切实遵守已有法律规定,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权益。后续在相关立法中,希望将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的收集、使用等纳入法律体系中,包括对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规定,从而更好地维护公众个人隐私,并保障人脸识别等产业能够获得更广泛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