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假如你只是了解人工神经网络基础理论,却从未踏足如何编写,跟着本文一起试试吧。你将会对如何在PyTorch 库中执行人工神经网络运算,以预测原先未见的数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读芯术”(ID:AI_Discovery)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些词是不是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充满了神秘气息?仿佛是只对数学博士开放的高级领域?

错啦!在B站已经变成学习网站的今天,还有什么样的教程是网上找不到的呢?深度学习从未如此好上手,至少实操部分是这样。

假如你只是了解人工神经网络基础理论,却从未踏足如何编写,跟着本文一起试试吧。你将会对如何在PyTorch 库中执行人工神经网络运算,以预测原先未见的数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篇文章最多10分钟就能读完;如果要跟着代码一步步操作的话,只要已经安装了必要的库,那么也只需15分钟。相信我,它并不难。

长话短说,快开始吧!

[[325558]]

导入语句和数据集

在这个简单的范例中将用到几个库:

  • Pandas:用于数据加载和处理
  • Matplotlib: 用于数据可视化处理
  • PyTorch: 用于模型训练
  • Scikit-learn: 用于拆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如果仅仅是想复制粘贴的话,以下几条导入语句可供参考:

  1. import torch 
  2. import torch.nn as nn 
  3.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4. import pandas as pd 
  5.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6.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至于数据集,Iris数据集可以在这个URL上找到。下面演示如何把它直接导入

  1. Pandas: 
  2. iris = pd.read_csv('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pandas-dev/pandas/master/pandas/tests/data/iris.csv') 
  3. iris.head() 

前几行如下图所示:

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现在需要将 Name列中鸢尾花的品种名称更改或者重映射为分类值。——也就是0、1、2。以下是步骤说明:

  1. mappings = { 
  2.    'Iris-setosa': 0, 
  3.    'Iris-versicolor': 1, 
  4.    'Iris-virginica': 2 
  5. }iris['Name'] = iris['Name'].apply(lambda x: mappings[x]) 

执行上述代码得到的DataFrame如下:

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这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拆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在此环节,将使用 Scikit-Learn库拆分训练集和测试集。随后, 将拆分过的数据由 Numpy arrays 转换为PyTorchtensors。 

首先,需要将Iris 数据集划分为“特征”和“ 标签集” ——或者是x和y。Name列是因变量而其余的则是“特征”(或者说是自变量)。

接下来笔者也将使用随机种子,所以可以直接复制下面的结果。代码如下:

  1. X = iris.drop('Name', axis=1).values 
  2. y = iris['Name'].values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X_train = torch.FloatTensor(X_train) 
  3. X_test = torch.FloatTensor(X_test) 
  4. y_train = torch.LongTensor(y_train) 
  5. y_test = torch.LongTensor(y_test) 

如果从 X_train 开始检查前三行,会得到如下结果:

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从 y_train开始则得到如下结果:

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地基已经打好,下一环节将正式开始搭建神经网络。

定义神经网络模型

模型的架构很简单。重头戏在于神经网络的架构:

  • 输入层 (4个输入特征(即X所含特征的数量),16个输出特征(随机))
  • 全连接层 (16个输入特征(即输入层中输出特征的数量),12个输出特征(随机))
  • 输出层(12个输入特征(即全连接层中输出特征的数量),3个输出特征(即不同品种的数量)

大致就是这样。除此之外还将使用ReLU 作为激活函数。下面展示如何在代码里执行这个激活函数。

  1. class ANN(nn.Module): 
  2.    def __init__(self): 
  3.        super().__init__() 
  4.        self.fc1 =nn.Linear(in_features=4out_features=16
  5.        self.fc2 =nn.Linear(in_features=16out_features=12
  6.        self.output =nn.Linear(in_features=12out_features=3
  7.   
  8.  def forward(self, x): 
  9.      x = F.relu(self.fc1(x)) 
  10.      x = F.relu(self.fc2(x)) 
  11.      x = self.output(x) 
  12.      return x 

PyTorch使用的面向对象声明模型的方式非常直观。在构造函数中,需定义所有层及其架构,若使用forward(),则需定义正向传播。

接着创建一个模型实例,并验证其架构是否与上文所指的架构相匹配:

  1. model = ANN() 
  2. model 

在训练模型之前,需注明以下几点:

  • 评价标准:主要使用 CrossEntropyLoss来计算损失
  • 优化器:使用学习率为0.01的Adam 优化算法

下面展示如何在代码中执行CrossEntropyLoss和Adam :

  1.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2.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1) 

令人期盼已久的环节终于来啦——模型训练!

模型训练

这部分同样相当简单。模型训练将进行100轮, 持续追踪时间和损失。每10轮就向控制台输出一次当前状态——以指出目前所处的轮次和当前的损失。

代码如下:

  1. %%timeepochs = 100 
  2. loss_arr = []for i in range(epochs): 
  3. y_hat = model.forward(X_train) 
  4. loss = criterion(y_hat, y_train) 
  5. loss_arr.append(loss) 
  6.  
  7. if i % 10 == 0: 
  8. print(f'Epoch: {i} Loss: {loss}') 
  9.  
  10. optimizer.zero_grad() 
  11. loss.backward() 
  12. optimizer.step() 

好奇最后三行是干嘛用的吗?答案很简单——反向传播——权重和偏置的更新使模型能真正地“学习”。

以下是上述代码的运行结果:

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进度很快——但不要掉以轻心。

如果对纯数字真的不感冒,下图是损失曲线的可视化图(x轴为轮次编号,y轴为损失):

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模型已经训练完毕,现在该干嘛呢?当然是模型评估。需要以某种方式在原先未见的数据上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估。

模型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欲以某种方式持续追踪模型做出的预测。需要迭代 X_test并进行预测,然后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这里将使用 torch.no_grad(),因为只是评估而已——无需更新权重和偏置。

总而言之,代码如下:

  1. preds = []with torch.no_grad(): 
  2.    for val in X_test: 
  3.        y_hat = model.forward(val) 
  4.       preds.append(y_hat.argmax().item()) 

现在预测结果被存储在 preds阵列。可以用下列三个值构建一个Pandas DataFrame。

  • Y:实际值
  • YHat: 预测值
  • Correct:对角线,对角线的值为1表示Y和YHat相匹配,值为0则表示不匹配

代码如下:

  1. df = pd.DataFrame({'Y': y_test, 'YHat':preds})df['Correct'] = [1 if corr == pred else 0 for corr, pred in zip(df['Y'],df['YHat'])] 

df 的前五行如下图所示:

超简单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你上你也行

下一个问题是,实际该如何计算精确度呢?

很简单——只需计算 Correct列的和再除以 df的长度:

  1. df['Correct'].sum() / len(df)>>> 1.0 

此模型对原先未见数据的准确率为100%。但需注意这完全是因为Iris数据集非常易于归类,并不意味着对于Iris数据集来说,神经网络就是最好的算法。NN对于这类问题来讲有点大材小用,不过这都是以后讨论的话题了。

这可能是你写过最简单的神经网络,有着完美简洁的数据集、没有缺失值、层次最少、还有神经元!本文没有什么高级深奥的东西,相信你一定能够掌握它。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读芯术
相关推荐

2018-05-16 09:41:13

神经网络NN函数

2019-04-01 07:36:47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学习

2021-05-06 08:00:00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

2018-01-24 10:48:34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前端

2018-03-22 13:34:59

TensorFlow神经网络

2017-05-22 14:45:51

大数据神经网络架构

2018-09-17 15:12:25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编程语言

2021-01-18 14:38:53

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神经元

2017-08-17 10:16:36

2017-01-12 15:58:17

Linux死锁分析方法

2019-06-04 05:52:20

神经网络可视化CNN)

2017-07-18 11:40:44

深度神经网络数学基础拓扑

2023-05-12 14:58:50

Java神经网络深度学习

2017-04-18 12:21:01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设计模式

2020-12-27 21:09:50

神经网络AI

2018-01-09 10:05:55

神经网络ClojureCortex

2020-03-26 09:00:00

神经网络AI人工智能

2017-08-07 11:36:04

神经网络数学BP

2020-05-28 15:55:06

iPhone神经网络人工智能

2018-07-03 16:10:04

神经网络生物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