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com快译】自公共云日渐盛行以来,就有诸多厂商试图确保本地基础架构和云基础架构两者相当。
OpenStack、CloudStack和Eucalyptus等开源项目旨在成为用于将企业数据中心与公共云无缝集成的混合云平台。
由于在本地运行和云端运行的虚拟机管理程序及虚拟机管理器存在差异,因此工作负载的可移植性绝非易事。云突发(云轻松扩展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所需资源的能力)仍是基础架构设计师的幻想。
自2015年以来,容器和Kubernetes这两大趋势开始改变混合云的面貌。
容器运行时环境成为跨物理机、私有云和公共云运行工作负载的最基本部分。容器映像已成为软件的首选部署单元。在许多方面,Docker和容器运行时环境成了虚拟机管理程序的替代者。在macOS上开发的容器化应用程序可以轻松部署在亚马逊EC2、谷歌计算引擎(GCE)或Azure虚拟机中,无需更改代码和配置。
如果Docker是新的虚拟机管理程序,那么Kubernetes成了专有虚拟机管理器的替代者。由于容器成了部署单元、Kubernetes成了编排管理器,业界终于就一种标准基础架构层达成了共识。
Red Hat、VMware、Canonical、Mirantis、Rancher及其他供应商提供了在企业数据中心和公共云中都可以运行的基于Kubernetes的平台。 Kubernetes的兴起迫使阿里巴巴、AWS、IBM、谷歌、华为、微软和Oracle等超大规模云供应商提供托管的Kubernetes服务。
管理Kubernetes的组织: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在确保商业实施符合标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认证的Kubernetes一致性计划确保每家供应商的Kubernetes版本都支持所需的API,开源社区版也是如此。对于使用Kubernetes的企业组织而言,一致性确保了安装的一套Kubernetes与安装的另一套彼此可协同操作,这让企业可在供应商之间灵活地选择。
CNCF还管理containerd项目,这是定义容器运行时环境的标准。只要容器运行时环境符合containerd规范,Kubernetes就能编排工作负载。containerd和Kubernetes的结合成为了现代基础架构的基础。
得益于标准化工作和一致性计划,在桌面上开发和测试容器化软件的开发人员可以放心地将其部署在运行Kubernetes的生产环境中。由于保证Kubernetes在不同的环境和发行版之间可以兼容,因而初创公司、中型公司和大企业迅速采用Kubernetes。
由于容器运行时环境和Kubernetes成为现代基础架构的黄金标准,混合云的最初承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今年,我们已看到几乎各大基础架构供应商推出了基于Kubernetes的混合云平台。这些新产品不仅可以管理在本地和各自的云平台中运行的集群,还可以管理任何Kubernetes集群,包括部署在其他云环境中的集群。
IBM宣布推出IBM Cloud Paks(之前名为IBM Cloud Private)闯入这个领域,随后谷歌在Cloud NEXT 2019大会上发布了Anthos。在VMworld 2019上,VMware宣布了Project Pacific和Tanzu Mission Control——该平台集Kubernetes和vSphere的优点于一身。最近,微软推出了Azure Arc,它可以管理Azure自己的托管Kubernetes服务、AKS以及在Azure外面运行的Kubernetes集群。
这些平台的共同点在于,Kubernetes处于混合战略的核心位置。由于Kubernetes,这些混合云平台不仅实现了工作负载可移植性,还提供了跨不同环境扩展工作负载的能力。
展望未来,Kubernetes将成为可以管理容器、虚拟机、遗留工作负载和现代应用程序的通用控制平面。
原文标题:How Kubernetes Has Changed The Face Of Hybrid Cloud,作者:Janakiram MSV
【51CTO译稿,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译者和出处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