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们不要调侃中台,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镰刀

开发 架构 中台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性情诙谐,喜欢开玩笑,另一种人万事较真,做事喜欢一板一眼。

[[285602]]

看本圣经,你就把自己当耶稣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性情诙谐,喜欢开玩笑,另一种人万事较真,做事喜欢一板一眼。

在爱开玩笑的人看来,只要不直接嘲笑对方,或不带来伤害,抓住一个热点调侃一番,甚至来点自嘲,都是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的效果的。

在不爱开玩笑的人看来,做人应该低调,平时和同事相处会比较严谨,当有热点出现的时候往往更容易看清本质,不喜欢那种无脑的自嘲和调侃。

我一直认为,这两种人是很难相处的,毕竟属性不能兼容,在一起也时常会引发矛盾。但诙谐也好,严谨也罢,性格只不过是思想的外显之一,一般不会影响其在某行业某领域的专业能力。

以我为例,我天生性格诙谐,你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改天问问我爸。

这不,前几天我发了一个与中台话题有关的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张相对 “污垢” 的图片,结果却招来了一些性格严谨同仁的 “回敬”。

[[285603]]

还别说,不亏是专业人士出身,“回敬” 的内容怎么看怎么有理。

大致的意思是说,不要在朋友圈玩微服务和中台的梗,别带坏了刚入行的小朋友,并指出这两个词描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中台解决的是避免烟囱式的产品,同时大幅度降低新产品的构建成本和运营成本,而微服务解决的是单个模块的复杂度问题,分离关注点,降低重构难度,容许各个单元技术上异构,等等。

好了,写到这里,大致把要铺垫的部分说完了,下面的内容就要开始得罪人了。

不过没关系,圈内的各种观点及有趣的破事儿,永远不会少,只不过不太有人愿意去评论罢了。


1

我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模式。

一般的人靠出卖肉体,或者出卖劳动力,而对知识型劳动者来说,有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就可以靠知识变现来实现财富增长,比如写个专栏呀,写本书呀,搞个公众号呀,都是非常不错的手段。

不过也有一些人,虽然也很有经验,但提到的这些似乎他们都没兴趣,那该怎么办呢?没事,可以靠紧抓热点,到处灌输思想的方式。

而且在他们眼里,越是热门的话题,越是没有业内标准的东西,他们就越有发挥的空间,越会刺激他们没日没夜在可劲儿的努力。

来到甲方公司,动不动就掏出某里某讯的成功案例,动不动就指天画地,似乎在告诉对方:你瞧,大厂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想成功吗?他们是你的目标吗?照着来吧,他们就是标准。”

说心里话,以如日中天的 “中台” 为例,不少甲方公司,尤其在略偏传统的行业,至今任然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买了一堆书,看了一堆文章,张三说是圆的,李四说是方的,越看越模糊,越看越头大。

甚至还有一些国外的技术人员问我:“你能不能用英语告诉下我,中台怎么说?”

我一脸懵逼,可能是自己水平太差,憋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Collection Of Services……”。

或许有人质疑,我为什么这么反感这种人?

因为我觉得, “中台” 这东西只是一种战略,而且受规模及业务的客观限制,只不过是一些头部公司在某段业务架构上的代名词罢了。再说了,既然是战略,那除了技术、业务,就还有数据和组织,甚至还会牵涉到很多企业文化及老板尿性等东西。

说白了,这个代名词只有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才能成立,才能奏效。

还带偏年轻人?年轻人难道不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基础知识吗?还没学会走路就开车,还没搞懂服务化是个什么东东,你就说你的 “特定场景” 是别人的 “常态操作” ?你以为 “中台” 是PMP吗?有国际标准,可以考证书,活得够久,大小通吃,论证的够多。

不过,没标准也有好处,毕竟有大厂的光环做挡箭牌,方便你端起镰刀,一割就是一大把。

什么?你说你听不懂那些技术名词?你说你云里雾里?那就对了,你现在规模还太小,等你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走好了,是我的功劳,走坏了,那是你场景不符合,但钱得出。

2

很多人都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但作为一名悲观者,我的运气似乎一直都不太好。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经历过甲方,也经历过乙方,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大大小小很多这种 “拿着别人的战略,死搬硬套,最后撑死 ” 的事件很多。

你不信?说段经历来论证下。

十几年前,正是SOA如日中天的时代,不少企业借助这波势头,再加上自身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开始从单体架构往SOA上迁移。

经历过SOA时代的技术小伙伴都知道,SOA的核心理念是可以用一个服务替代另一个服务而无需关心其底层的实现技术,表现形式多以服务接口为主,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IT资源,包括遗留应用和数据库。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赞同这些论点,这里就不展开了,但至少在我看来,如今的微服务架构和 SOA 架构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微服务是在 SOA上做的升华,更强调业务彻底的组件化和服务化。

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为金融企业提供各种系统的软件公司,产品线很多,大致可分为交易、资讯、CRM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产品线里,交易系统卖的最好,利润也最高。

为了不影响现有产品线的运行,公司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并按产品的优先级按顺序一个一个改造。

通过一番讨论,管理层决定优先改造盈利能力最强的交易系统,并考虑到大家在SOA上都没有经验,所以打算外聘一名有经验的人来当团队领导。

一个月后,具备SOA背景的A君来到了公司,并被任命为 “特别小组组长”。

他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公司并没有安排他去参与产品研发类的工作,而是让他去全国各家客户现场转了一圈,做做测试,做做销售助理,目的是为了让他听一听一线的声音,混个脸熟。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以前是做电商的,并不是做金融的,需要尽快了解业务,否则很难深入产品。

从他入职的第二个月开始,他就一头扎到产品研发团队中,开启了改造的进程。

说到这里我要插一句,包括我自己在内,相信很多技术出生的小伙伴都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来到一个新的团队,无论你是来咨询的,还是来任职的,只要是临危任命的,多少都会有些压力,再加上技术人好面子的毛病,总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一些具有颠覆性的东西,以起到让众人刮目相看的作用。

好了,既然有这样的心理特征,最快的方式就是把以前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这样既有原则,又有说服力。

估计这位A君同学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交易系统差不多有五个子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基金交易系统、期货交易系统,而基金交易,又分为公募和私募。

根据他的方案,是把公募和私募的交易部分拿出来,组成 “基金交易服务”,然后又把期货和基金的交易部分拿出来,组成 “交易大订单服务”。

就像这个图一样,你到路上随便拉个人过来,花十分钟做个大致介绍,相信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觉得这个方案无论是从逻辑,还是感情上都没有任何毛病,堪称完美。

怎么样?单从这张图上看,像不像现在很多人嘴里的 “中台”?

但最终执行的结果是什么呢?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就不细讲了,我只说一点,那就是一张交易订单表从起初的几十个字段,变成了196个字段。

对,你没看错,我也没夸张,的确是196个字段。

相信肯定有人觉得奇怪,觉得这不可能,这哥们是个水货吧?你们老板瞎了?你们也瞎了吗?

事后我们简单总结过,原因大致是这几点:

监管的壁垒:所谓金融业务,那是统称,其实分的非常细,公募基金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是私募基金,期货是期货,监管机构都就不相同,要求自然也不同,但由于A君没有任何金融经验,自然也不知道这中间的沟沟坎坎。

特殊的业务属性:SOA也好,微服务也罢,核心思想(或目标)都是共享,所以抽象数据结构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但和电商不同,有很多业务属性是无法被抽象的。举个通俗的例子,机票和酒店,从旅游的视角来看,它们属于相同类型,但是从交通和住宿的视角来看,它们又是毫不相关的类型。现在你非要把他们捏在一起,那就只能建一张10个字段的表,5个字段给机票用,5个字段给酒店用。

理想主义者: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业务,过度迷恋自己的经验,再加上他的性格,喜欢凭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情感去对世界作出判断。

当然,在这个方案初期,我也曾告诫过Boss这样做的后果,但没有成功,理由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想想也可笑,这个世界靠劝就有用的话,那还要警察干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通常事后总结我们都会发现很多问题,但在过程中,即便一张表有1000个字段,只要这位 “创始人” 活着,想让这套系统上线,并成功服务一家客户,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于是,这种 “没什么大问题” 在那些既没技术背景,又短视效应的老板们眼里,那些隐患不但不是问题,他本人反而成了救世主。

反正能跑起来,能运行,能收到预付款,你就是大英雄。

就这样,这个故事的剧情继续在上演,一家客户,两家客户,三家客户……好,爆炸了。

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多,需求开始增多,让原本就不合理的交易抽象层变得越来越胖,客户又催的紧,怎么办呢?那就是继续加字段,继续加服务,持续升级。

终于有一天,到极限了,A君一看形势不妙,Hold不住了,离职了。

后面的故事就不增加戏份了,我只讲结果。

截止到我离开的那天,第一家客户已去掉了交易抽象层,用我们新搞的 “烟囱式” 解决了问题,而第二家也正在执行中,相信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

把系统的事情搁一边,最后再唠叨几句。

就在A君离职后,我们帮老板算过一笔账 —— 为了拥抱SOA,公司花了多少钱?

答案是,加上A君每月3W的月薪(十年前,这个薪水不低了),再加上研发团队的薪资(10人,每月平均1.5W/人,15个月),用于鼓励、上线的奖金(粗略有20W),如果不算损失、客户投诉,光光发出去的现金就将近100W。

如果再算上其他的,真是惨不忍睹。

最后,这家公司没能熬过08年的金融危机,估计是伤了元气了。

相信有不少人读到这里,内心都会觉得:“你瞎逼逼了半天,不就是想证明你们用了一水货吗?那也是因为你们找错人选了呀。”

我觉得,这话可不能这么说。

首先,这种人本来就稀缺,可不是你想找就能找得到的,再加上又要懂业务,又要有新技术经验,别说中小型企业,就算是在大厂,也是稀缺的。

能找到这么一个,已经很不错了。

然后,每个系统都会因为它的客观场景而变得不同寻常,所以都需要猥琐发育,都需要迭代和演化,一口吃大也不是不可以,料要配对,但如果配错了料,那就挂了。

但如果挂了,你也不能说这名厨师是个水货,毕竟他曾经有过辉煌的成绩。

所以,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不提应用场景的技术架构都是耍流氓。”

我和鲁迅先生聊了聊之后,又帮他补充了半句:“拿着没有业内标准的东西,跑出来冒充祖师爷,那就是闹土匪。”

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诙谐的人生充满着段子和笑点,而严谨的人生充满着矛盾与抉择。

你发个朋友圈也好,你出来做个分享也好,如果你想表达某个观点,或是某段经验,请你只代表你自己,千万别顶着个光环冒充天使。

你看个朋友圈也好,你出来听个分享也好,在我看来你应该端正两个态度。

第一,你是来了解下趋势,闻一闻气味,寻找下方向,怎么走,还要看自己。

第二,你不是来收集知识和信息,而是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你可千万别一不小心把自己当成祖师爷,万事较真,总想把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强灌给别人。

即便你已有十年经验、二十年经验、三十年经验,甚至是五十年经验,那也只涵盖了你遇到过的场景,何况这中间还充斥着不少客观因素和偶然性。

所以,我在分享时常说 “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但这比较片面,不一定对,如果和你的场景符合,那你拿去用,如果不符合,当个故事听就得了。”

你们瞧,多实在。

我去过不少国家与地区,遇见过劝你买这个买那个的,也结识过劝你实实在在的。

请感谢后者,抵制前者,就这样吧。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吃草的罗汉
相关推荐

2022-11-29 11:11:08

物联网边缘

2021-04-16 11:12:08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

2020-07-16 09:14:05

零代码代码开发

2013-03-19 10:16:07

2011-08-31 09:24:29

VMware

2011-09-08 15:15:28

Hadoop

2021-06-29 06:42:54

单体架构微服务

2017-09-18 17:25:00

黑科技特拉斯AI

2023-02-05 14:00:46

ChatGPT搜索引擎

2021-03-29 12:01:51

流量劫持浏览器漏洞

2021-05-18 15:19:59

200G400G数据中心

2011-06-27 15:18:15

SEO

2011-09-21 16:52:11

Sparc T4芯片甲骨文

2021-07-26 13:27:39

数字韧性员工团队CIO

2018-06-06 08:37:18

数据DevOpsScala

2022-02-25 15:59:20

人工智能

2023-04-21 08:57:22

阿里新架构中台

2013-02-28 10:05:09

黄晓庆阿尔卡特朗讯无线网络基站

2011-08-09 10:24:19

可执行文件病毒病毒

2011-04-26 10:00:23

C语言程序员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