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脸识别应用越发深入、广泛,其引发的争议也愈发激烈。前有AI换脸软件风波,后有教授起诉动物园侵权,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了便利,也让很多人感到忧虑和不满。即便这种忧虑不一定是切身感受,即使这种不满不一定来自“刷脸”技术本身。
人脸识别迎来规模化应用
现如今,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以及移动支付普及应用等因素影响下,人脸识别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文字名词,而是正加快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规模化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能交通、智能政务等诸多场景当中。
例如,当你选择高铁或飞机出行的时候,在很多的机场和火车站,已经部署了新的安检系统,你只需要验证身份证并进行人脸识别就可以通过安全,进站速度相对以往要快了不少,也一定程度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又例如在购物时,你可以不用拿出手机,直接使用支付宝进行“刷脸”支付;警察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强化监控设施能力,进行犯罪人员与失踪人员比对;一些商业机构也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了相关应用,提升服务体验等。
业内人士表示,得益于科技、金融、社会等多层面的进步,以及国家持续出台利好政策等积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人脸识别行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突破了百亿元大关,预计2019年将达到120亿元。
在这一形势下,一些学校从打造智慧校园等原因出发,也开始逐步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在部分大学,学校门口、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等处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来进行考勤和监测上课情况;还有部分学校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来辅助进行新生报到工作。
一时间,人脸识别进校园似乎成为了一股热潮,许多学校纷纷跟进。然而,不少学生、家长和网友对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人脸识别应用产生了质疑,认为既不必要,也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利。那么,人脸识别进校园,到底利弊几何呢?
人脸识别进入校园利弊几何?
对于人脸识别进入校园,学校和网友有着不同的看法。学校方面表示,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可以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管理,提高安全保卫及教学工作的效率,降低教师等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也是便利于学生进行考勤等。
而网友则认为,学校大规模使用,甚至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不仅侵犯了学生隐私权利,而且会造成信息安全隐患。这种监控学生或者所谓的便利服务,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和必要,应当以谨慎的姿态来合理、适度使用,而不是跟风引入。
实际上,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回应及国外类似情况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态度。
2019年9月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要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院校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各高校严控App数量,采集人脸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教育App应组织伦理性、安全性论证。
在国外,美国纽约州洛克波特市一所学校原本计划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加强监控摄像头,被美国教育部门叫停;瑞典一所高中引进人脸识别系统对学生进行考勤,被数据监管机构认为违反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处以20万瑞典克朗罚单。
可以看出,教育监管部门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园的使用非常审慎,甚至是偏向于不支持。一方面,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意味着个人生物信息数据的收集、储存、利用,这一系列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隐私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目前的人脸识别、机器识别技术还不够成熟,有时候一张照片就能轻易骗过识别系统,其对于学生上课情况的分析能力也不够精准。
因此,无论是祖国的花朵们也好,还是其他人群也好,都不宜被频繁暴露于各种数据采集系统面前,变得毫无隐私可言。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商机的确重要,但是不要忘了,个人的隐私安全与切身利益也不容忽视。
为了人脸识别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时候加快相关立法进程了。有了规矩、有了保障,人脸识别才能真正“行稳致远”,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