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信部颁发5G商用牌照、手机厂商接连推出5G手机到三大运营商公布5G资费,我国的5G商用速度“快到飞起”。
然而面向C端的5G商用只是第一步,在另一个维度,5G的商业化还没有拉开帷幕。所以,用“商业化”三个字衡量5G的应用进度,恐怕我们刚站在起点,后面还有漫漫长路。
最近,恰逢世界5G大会在北京召开,运营商、通信设备商以及下游的应用商的代表企业也站在各自角度,分享了他们对5G商用前景的看法。但是在3GPP的R16标准尚未冻结前,谈5G在垂直行业的商业化又是否为时过早呢?
R16明年冻结,5G相关标准未完善
通信行业有句老话:三流公司卖产品,二流公司卖服务,一流公司卖协议(标准)。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庞大的通信产业里,如果缺少标准,大家各自为政,设备之间的通信也会一团乱麻。
从第三代通信开始,3GPP就肩负了制定标准的工作,它就像一个家庭的大家长,负责召集全球几个通信组织来参会,会上大家讨论标准的制定,最终结果再由这个大家长对外公布。
标准的制定也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每一个新技术规格背后都是国家、商业公司之间的角力,谁都希望能最大化地发挥手中握有的技术专利,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去年关于联想和华为的投票纷争就发生在3GPP的标准制定组织会议上。
回到5G的标准制定,通常情况下,3GPP标准化的制定是按Release来计划,需要经历早期研发、项目提案、可行性研究、技术规范、商用部署五个阶段。
其中,5G标准包括R15、R16、R17三个阶段,R15又可以分为三个版本:非独立组网NSA、独立组网SA以及延迟版本。
目前,R15最后一个延迟版本已经于2019年3月冻结,冻结后的标准如无特殊情况不会更改,即便有问题也是在下一个Release中更改。
所以,冻结往往意味着商用不远了。而在NSA和SA版本冻结时,通信设备商、运营商都可以摩拳擦掌做准备了。到了R15完全冻结,面向C端用户的5G网络前期技术准备基本尘埃落地,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6月工信部火速下发了5G商用牌照。
那么,R15和R16的区别在哪里?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理清5G通信技术较之于前几代的区别。5G定义了三大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连接物联网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这三大场景意味着网络的三个“形态”,eMBB适用于人联网(5G上网),uRLLC和mMTC则是给物联网用的。其中mMTC对应的是大规模机器类通信,而uRLLC对应的是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延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如果按照业务场景来划分,那么R15显然更侧重eMBB定的标准,R16则更为关注超可靠低时延通信的场景,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垂直行业应用,比如面向智能汽车交通领域的5G V2X。
而5G商用更为吸引人的是后面两大场景,这也是5G被寄予厚望的一个关键原因,它可以为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带来变革。
然而受到R15延迟版本冻结时间推迟的影响,R16冻结时间也由原定的2019年12月推迟至2020年3月。
科学院院士尹浩也表示,5G相关标准还不完善。“现在的标准R15只是提出支持eMBB(增强带宽),R16完整版、R17将到明年底才能完善。在标准完善的过程中,运营商要同步规划网络建设就需要认真考量很多问题。”
按照标准冻结时间来看,现在所有的商用服务都是基于2019年3月版标准的R15 NSA模式,当然国内运营商也在探索SA模式组网,从这个角度再去讨论5G商用,我们的进度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快。
5G的商用进度到哪了?
探讨5G商用进度前,有必要区分一下NSA和SA。从4G发展到5G,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被拆开了,如今的5G无线接入网(NR)、5G核心网、4G核心网和4G无线接入网(LTE)混合搭配,组成了多种网络部署选项的演进路线。
3GPP提供的SA独立组网方式主要有2种,NSA非独立组网方式则有8种,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核心网的不同。简而言之,NSA是基于4G基站和网络架构部署的5G网络,可直接利用4G基站加装5G基站,但因为使用的是4G网络架构,所以并不能满足5G网络下海量物联网接入和低时延的要求。如果想要获得低时延的网络,肯定必选SA的组网方式,但相应的因为核心网和基站都要重新搭建,其成本会比NSA高很多。
所以,5G的理想状态肯定是SA的组网方式。但遗憾的是,当前SA组网还在初步建设中,关乎诸多B端应用的R16标准又尚未冻结。
而且刨除掉5G手机上网的“商用”概念之后,我们会发现B端的应用如空中楼阁,有迹可循的落地场景寥寥,但是运营商们宣传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上的噱头倒是不少。
虽然5G商用还未到来,但是不影响各家在通信展上,或者各种5G峰会上展示这些应用。此次世界5G峰会上,中国电信展示了5G路协同平台、5G智慧治水监控中心等5G运用场景体验。中国联通带来MR无人机应急系统、5G智慧教育、5G智慧终端等体验。中国移动设置了5G+基础能力、5G+个人应用、5G+新型智慧城市三大展区,详细展示了5G SA网络、5G+远程驾驶、5G+智慧医疗等新应用案例。
然而遗憾的是,既有的5G商用面向的只是C端,正如尹浩院士所言,现在5G的所有模式是针对B2C的,B2B的还没有,针对企业更好的去行业落地,共建生态没有形成,而且场景的多样性导致最后一公里的边缘网络标准化的建设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而且基站数量和成本的激增,也让运营商们苦不堪言。如果仅仅是按照传统的个人网络套餐以及各种增值服务,显然是弥补不了5G的巨大资金投入,运营商也一直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开辟垂直行业市场。
在传统的4G、3G网络下,由于网络特性的情况,C端消费者和B端用户的网络环境是共享的,但是在5G下,运营商、通信设备商可以借助网络切片,将网络资源灵活分配,按需组网,并做到不同业务场景下的网络相互隔离,这些都是运营商的新机会。
如果5G仅仅是让我们手机上网的速度变快,显然就大材小用了。云游戏、AR/VR体验才是打开5G在C端市场的正确方式,但这些无一例外强调的是网络的高可靠和低延时。
在B端的商业化上,无论是技术标准、还有网络的建设都存在时间差,但产业层面对于5G的渴望更甚。
谈5G商业化为时过早
在这样的态势下,运营商不得不全力以赴组建SA网络,中国移动明确提出了明年将会聚焦14个垂直行业,挖掘100个应用场景,打造100个标杆示范。中国电信强调坚持SA方向,推动全球5G SA产业健康发展,牵头全球5G产业,共同制定5G SA部署指南……
而根据3GPP的报告,受垂直物联网业务的驱动,Rel-15 SA模式组网首先会在中国商用。
但当前5G网络部署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高密度的组网、多天线多业务的接入网络规划建设、核心网的建设以及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虽然大家对5G的商业道路都非常清晰,但是否能沿着理想的路径去演变,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清华大学王志华教授在接受镁客网采访时候曾提到,“今天的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市场不是人类的刚需,是人创造出来的,而我们并不知道5G来了之后会带来什么。”
他以4G为例,当它到来的时候,专家、学者都认为占满4G流量的是DVD、视频点播等应用,但当落地几年之后,人们发现占满4G的并没有几大电视运营商的视频点播,也没有网络电视点播,而是快手、抖音、微信这类应用,5G亦然。
一方面是5G相关标准还在完善中,尚未落锤,另一方面是大家对理想中的5G商业化路径能否实现的迷茫、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5G之于整个产业是一个全新的玩法,它在垂直场景的商业化非常考验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乃至垂直行业厂商间的跨界融合,多方能否在资金投入、资源共享上建立紧密的合作,也关乎5G给产业带来的变革强度。
有业内人士总结运营商的5G部署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面向固定宽带业务,对网络的要求是要达到100Mbps的体验速率,第二阶段是面向eMBB业务,需要更高的速率和更低的时延,最后一个阶段是面向万物互联,需要网络切片和R16版本的支持。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我们显然还在第一个阶段的起点边缘试探,谈5G商业化部署为时太早。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5G大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全国已经开通5G基站11.3万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3万个,5G套餐签约用户已有87万个,发展势头良好。
在5G的C端商用上,我国无疑是走在前列的,但是如果5G商用只是用套餐的签约用户、或者是基站数量来衡量,就显得“大题小作”了,SA组网建设发展到什么阶段、新的5G应用场景真的落地了吗,从4G迈向5G,在眼花缭乱的炒作背后,5G真正的商业化还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