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坚院士有关的日子

新闻 前端
王坚的故事,重新定义了阿里巴巴工程师这个群体,他们脚踏实地,但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不坠青云之志。保不齐,若干年后,他们之中会涌出又一个院士。

 ä¸ŽçŽ‹åšé™¢å£«æœ‰å…³çš„日子

那年,李开复37岁,受比尔·盖茨之托,带着一项使命飞抵北京。

甫一落地,他就到处寻找计算机用户界面领域的顶尖人才,跑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没有。后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图形学老师董士海给他指了条道。

董士海在可视化领域深耕多年,熟谙学界,他想了想,说,“有一个,在杭州!”

此人就是王坚。

李开复又多方打听,大家都说王坚是国内研究“人机界面”最优秀的一个人。

人机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坚生长在西子湖畔,却南人北相,身材高大,总是顶着一头乱发,挎着黄色军用挎包,衣服皱巴巴,走路一颠一颠,脖子前伸,全然不关心外界的书生派头。

[[283311]]

细数王坚的经历,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异类”。他生于1962年,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痴迷大飞机,却在1980年考入杭州大学工业心理专业,读研期间常去浙江大学旁听计算机课程,他的硕士论文《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是中国第一部人机交互的论文,后来还影响了航天工程。

这多少算间接圆了他的“飞天”梦,也许是觉得不满足,很多年后,他干脆直接上阵,带领一帮年轻人编造另一个版本的“飞天”梦,历经挫折,每当下属们泄气时,他总会讲,过去“那么多优秀的工程师一辈子连造飞机的机会都没有”,相较之下,现今一切坚持都是值得的。

1990年,王坚获得心理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就晋升为教授,1993年又列为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心理系系主任。1998年8月,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王坚新增了一连串耀眼的头衔: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

不过,李开复一门心思要找到他,可不是因为这些头衔,而是另有缘由。他给王坚发出邮件,邀请他来京参加一个典礼。

2

1998年11月5日,北京天气萧瑟,长安街两边的白杨树正在凋零。

但与北京火车站相去不远的国际俱乐部门庭若市,来了300余人,均为中国计算机业的翘楚,包括18位院士、56位教授、4位大学校长、9位系主任、27位研究员、7位所长、1个总工程师、1个高级工程师和1个总裁。

此外,还有29个政府官员和美国驻华使馆的1位外交官。

王坚没有到场。但这个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李开复的好心情。

科技部部长及教育部副部长先后登台致辞,此外信息产业部及中科院等官方机构都赠送了花篮。

这些官员和学者聚集一堂,只因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一个研究院。

微软CTO 奈森·梅尔沃德是敦促比尔·盖茨做出此项决议的“推手”。当天,他在祝贺视频中说:“因为人才是成功研究的先决条件,我们决意追随人才,到人才济济的地方开设研究院。”

李开复进一步解释说,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初衷是“汇聚中国本地的优秀人才和微软公司自己的专业人才,汇集其思想。”

此话当日与会者都未给予足够的注意。只有王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隐约觉得微软志不在此,“有眼光”,还有“远大战略。”

1999年春节前,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大规模招揽人才,触角几乎覆盖了所有一流科研院校。

《经济日报》说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网”就“网”了十几位拔尖人才。

3

尽管1998年的秋天,李开复和王坚没能见面,但两人在通了五封邮件后,再次约定见面。

李开复出差时,曾专门去浙江大学找王坚,没见上,后来微软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沈向洋(刚宣布从微软离职。此前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美国工程院院士)去浙江大学做演讲,李开复嘱托他去与王坚见一面,仍然缘悭一面。

李开复只好在邮件上邀请王坚北上,“看看研究院。”

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如此执着,这令王坚既惊讶又感动,他回信说:“我来北京看你。”

1999年1月10日,李开复终于见到了王坚。没有寒暄,开门见山。谈话只有半小时,但对聪明人来说已经足够。

当王坚回到杭州时,一封电子邮件已在等着他,那是李开复发的。尽管李开复很希望王坚能够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但抹不开情面直接挖人,毕竟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顾问。

李开复只是提出可以和王坚的实验室合作,这让王坚很开心,觉得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但几天后,他给李开复回信说,要到微软中国研究院做访问学者。

导致王坚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作为系主任和副院长,需要参加无数的冗杂会议,这令他不胜其烦。

1999年的春天刚开始,王坚来到微软中国研究院。接触越深,李开复越希望王坚把“访问”变成“加盟”。

最后,还是王坚自己捅破窗户纸。到了夏天,他向李开复明确表示要到微软来工作。

王坚被任命为多通道用户界面组的主任研究员,组员有张高(中科院博士)和韩坚(清华大学博士)两个年轻人。

[[283312]]

以潘云鹤的身份和学养,自然不能阻拦王坚的出走。
 
那个夏天和潘云鹤一样心情复杂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党委书记李生,他是哈工大计算机系的老系主任,也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第一个博士生候选人(因为选择提副教授没有继续读博,张大鹏遂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第一个博士生)。
 
李开复给李生写了一封信,说要挖走三个人,即:荀恩东、王海峰和刘挺。
 
荀恩东,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了两年,后被引入香港科技大学,现在北京语言大学任教,研究机器翻译和语法分析。
 
刘挺,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呆了一年,又返回哈工大教书,现在是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
 
王海峰,是中国最早做搜索的一拨人,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李开复亲自带他。一年多后,跳槽到东芝中国研究院,2010年加入百度,深得李彦宏信任,2019年5月出任百度空缺了10年之久的CTO。
 
巧合的是,同月,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所涉专业为“人工智能”方向的候选人共有五位,分别是王海峰(百度),沈向洋(微软中国),杨强(微众银行),庄越挺(浙江大学),郑庆华(西安交通大学)。
 
候选名单中还有两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人物,分别是李彦宏和王坚,均位列工程管理学部“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专业。
 
一个月后,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公布,李彦宏、王海峰、沈向洋落选,王坚仍在列。

能PK掉沈向洋和王海峰等老同事,足以证明王坚的卓越,此时他的身份是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20年前,当王坚离开杭州来到北京时,创业失败的马云正带领一帮人从北京折返杭州,希冀东山再起;当王坚正式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时,马云与“十八罗汉”在湖畔花园创办了阿里巴巴。

一个是风头正劲的学术明星,一个是屡败屡战的创业者,谁能想到这两个人将来会有交集,并作出惊天之事。

机缘就是这么神奇。

4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专家学者们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基础研究,而不用操心经费及产出。

在王坚看来,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提出新概念,“我们不是要改进现有的而是要提出新的,不是把人家已经做过的东西做得更好,而是要做人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即使是三流的开创也要比一流的跟随更加艰难。所以,王坚一直给自己出难题。夏天开始的时候,他带领张高和韩坚全力投入“人机界面”的研究,改进中文输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软后的“首秀”,结果“惊艳”。

1999年10月18日,李开复带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个研究员(王坚、李劲、周明、高剑峰、沈向洋和张益肇),抵达微软美国总部,亲自向比尔·盖茨汇报。

李开复着重介绍了中文输入方面的研究,比尔·盖茨非常感兴趣。回京后,微软中国研究院专门举办了一次新闻发布会。

王坚最后上台,他说“做研究不一定随大流。”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4年,王坚出任常务副院长。他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墨水、支持亚洲语言的无模式切换用户界面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手写数学公式识别器,并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问微软时专门为主席和夫人作了演示。

王坚深受比尔·盖茨信任。他带的组是研究院里当面和比尔·盖茨讨论问题最多的小组。

微软正处巅峰期,微软亚洲研究院兵强马壮,王坚有足够的空间去大展拳脚,直到一个叫刘振飞的人找上门来。

 

5

 刘振飞,现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总裁,不过2008年他找到王坚时,还是淘宝网技术保障总监,他因为数据上的技术难题,想挖王坚的手下,结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去挖王坚。

王坚当时带人所做的项目正和数据相关,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了解用户习惯、优化软件迭代。有人写邮件给王坚,描述了他在比尔·盖茨面前提到软件的数据分析,比尔·盖茨说你应该去找王坚。

刘振飞毕业于北京大学,是王选院士的高足,眼光可谓毒辣。

那年夏天,阿里巴巴CPO彭蕾(阿里巴巴创始人、合伙人,现任Lazada董事长)亲自找到王坚,一见面就说:“我们现在很差,就希望你来拯救我们”。

她说的是阿里巴巴的“登月计划”。

头一年,马云召集阿里巴巴的高管们在宁波开了一次战略会,决定要把淘宝、支付宝、B2B 等子公司的底层数据打通,实现“商业新文明”。为此,阿里巴巴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技术“救星”。

王坚就这样进入了彭蕾的视野。

彭蕾说,阿里巴巴的数据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现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馒头。

王坚心动了。

2008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宣布,王坚博士正式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直接向马云汇报工作。

马云表示:“王坚博士将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世界级的技术团队,并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

彼时,阿里巴巴高管中不乏技术牛人,比如中国开源第一人章文嵩。他本硕博均就读于国防科大,师从计算机学院泰斗胡守仁教授(我国第一台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的设计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1998年创建LVS(Linux Virtual Server),2000年,Google搜索“wensong”会出现上千万条记录,2009年加入淘宝后,带动了一系列开源运动。

但为何马云偏偏如此相信王坚?

除了都充满理想主义气息之外,在阿里巴巴安全团队负责人吴翰清看来,原因是“王博士是唯一一个能把技术讲得连马云都能听懂的人。阿里有很多技术VP,但他们都没有王博士这本事,所以他们也只能做到VP,而做不到CTO。”

被马云任命为CTO是王坚加入阿里巴巴差不多四年后的事情,却招致了这家公司史上最强烈的反弹。

阿里巴巴已很长时间没有CTO,上一任CTO还是吴炯。

吴炯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赴美,1989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1996年加入美国雅虎,负责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开发。他1997年结识马云,2000年初成为阿里巴巴的天使投资人,2000年5月正式加入阿里巴巴,担任CTO,领导开发了阿里B2B网站,淘宝网以及相关系统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设计。2005年阿里巴巴合并雅虎中国后,他还主持了雅虎中国搜索事业部的工作。2008 年离职,专做投资人。

两相对照,吴炯的光环太瞩目了,而王坚进入阿里巴巴后,却成了名噪一时的“骗子”。

 

6

 

一切皆因阿里云所起。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全世界宣布:“美国要在十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将使他重新回到地面。”从此,美国雄心勃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实施,共分为“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及“土星计划”三步。
 
虽然没有关于阿里巴巴“登月计划”的具体时间表,但显然也采用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里云成立了,它要为阿里巴巴“登上月球“提供无尽的算力。

[[283313]]

 

 

王坚担任阿里云首任总裁,他对400多名团队成员说:“如同电力是工业社会的底层设施,云计算将取代传统IT设备,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底层设施”。

云计算这项新技术的雏型来自上世纪70年代,1963年,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供津贴启动MAC项目,要求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多人可同时使用的电脑系统”技术,这产生了“云”和“虚拟化”技术的雏形。

2003-2006年Google发表了四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并行计算(MapReduce),数据管理(Big Table)和分布式资源管理(Chubby)。至此奠定了云计算发展的基础。

2006-2008年,亚马逊、Google、微软、IBM等巨头相继推出云服务生态系统和云计算平台。

这样看来,中国云计算起步并不算晚。但先行者注定孤独。阿里云成立之初,云计算在中国还是个新名词,外界充满不解。

一个令阿里云老员工们记忆犹新的细节是,公司刚成立的前两年,他们出差用餐时,开发票的服务员总是“好心”地将“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加一个字“阿里云计算机有限公司”。

王坚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带过来的林晨曦等人成为阿里云乃至中国云计算的最初班底。

林晨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亚洲第一个ACM全球大赛总冠军,2005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他和同事们“每天思考着全人类命运这样的宏大未来,从不为经费担心。“ 有一天,王坚把他和孙冰(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冠军)叫到办公室,说他和马云聊得非常好,打算去阿里,准备做云计算,如果他们有兴趣,可以一起去。

王坚的游说很具有鼓舞性,他说,“云计算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们所有的信息计算都必须通过国外的系统,那么未来的中国不堪设想。”

林晨曦和孙冰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其实很简单,我相信王博士。只能选择相信。“

尽管阿里云是2009年9月10日才宣布成立,实际上早几个月前就开始运转了。林晨曦记得很清楚,阿里云第一个员工在2008年10月24日入职,正好是1024。“冥冥注定,阿里云和代码脱不开关系。”

林晨曦成为阿里云第一任技术总监,入职后“兵荒马乱,十几个人边写代码边四处招人。”

阿里云当时办公室在北京上地,没有空调,夏天很惨,工程师们只好买来一堆冰块,放在脸盆里降温。此外,办公室还经常停电。

 

 

[[283314]]

有次马云来京,专门去阿里云办公室,想看看工程师们到底在做什么。林晨曦打开电脑想给马老师看看,不巧还停电了,马云只好坐在办公室等了半个小时,直到电力恢复。
 
环境确实太差了。许多工程师来面试,一看楼里这么破,就不想来了。林晨曦赶紧解释,这只是暂时的,新的写字楼还在装修。
 
饶是如此,在那个破旧办公室里,2009年2月1日,阿里云工程师写下“飞天”第一行代码。

与王坚院士有关的日子

“飞天”是阿里云为了“登月计划”而做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其英文名是Apsara——吴哥王朝的阿仆萨罗飞天仙女,寓意希望为人带来幸福。

“飞天”是想将全球数百万台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让任何企业、机构和个人只要联网就能获得即开即用的计算能力。
 
关于“飞天”,林晨曦有个通俗的比方:
 
有一波人不知天高地厚,想做分布式系统,好比大家把脚绑在一起,单、双报数,然后同时迈步。人数少时,这很简单。但是当人足够多时,就不简单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迈脚,但实际上不是,这是分布式系统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同时性具有相对性;有人迈左脚,有人迈右脚,有些人两只脚一起迈,就有人摔倒了,摔倒的人会把边上的人带着摔倒,这是分布式系统遇到的第二个难题;还有第三个问题,那就是异构,有的人长得高,有的人长得矮,步伐不一样,就会带来困难;还有很多动态环境下带来的不确定性,路面有石头,或者刮风下雨……最后还是走到了终点。
 
可谁也没想到,“终点”那么远,“走”得好辛苦。

7

 马云对王坚是百分百支持, 要人给人、要枪给枪,阿里巴巴内部各路精兵强将都汇集到阿里云。

 有一次元旦年会上,王坚把马云叫来给工程师们打气。马云说他不懂技术,但很尊敬搞技术的人,认为技术大牛都是侠客,还说“程序都是bug 组成的”,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接着,马云更是豪气的说“登月计划”是一定要做的,先砸10 个亿,不够再砸10 个亿,直到做出来为止,再次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一开始大家都志得意满,意气风发,觉得一群技术牛人在一起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但现实是,没有先例可循,阿里云得从零开始。

在林晨曦看来,“阿里云就像是一个军队,在攻占一个看起来不可能攻克的山头,一批冲锋者倒下了,下一批冲锋者接着顶上。其实是很悲壮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到底能不能成功。”
 
工程师们的黄金时间只有几年,不愿意在黑暗中一直摸索。各种争吵和怀疑出现。压力实在太大,很多人只在团队呆了半年就走了。
 
甚至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追随王坚而来的人也在放弃。2010年,一位老部下离开阿里云时,深情又失落地对王坚说,做云计算的感觉就像集体合围抱一棵大树,谁都知道最终大家的手会连在一起,但谁也不知道那一刻会发生在何时。
 
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里云最艰难的时候。 
 
在阿里巴巴外部,业界都不看好云计算。中国IT 领袖峰会上,李彦宏说“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化腾则认为"它是一个超前的概念,目前布局为时过早。"

与王坚院士有关的日子

在阿里巴巴内部,大家都在看王坚的笑话,讥讽他是糊弄马云的“骗子”。其它部门的技术leader们都虎视眈眈,就等阿里云解散,然后去“瓜分”工程师。
 
有一次一群人吃饭,刘振飞问王坚,外面那么多人骂你不靠谱,看你好像不在乎。众人都愣住了。王坚埋着头,想了半天说了一句,“我这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当王坚被烫的体无完肤时,马云又添了一桶开水。2012年8月14日,他发文任命王坚为CTO,全面负责规划、制定和实施集团技术发展战略。
 
阿里巴巴内网彻底炸了,反对之声汹涌不止,概而言之就是:王坚不懂技术、不懂管理,浪费资源无数,不被追责,反而高升,难以服众。
 
没人知道那段时间王坚承受了多少压力。“有时候坚持是很难的,有时候放弃是很难的,进退维谷,但是具体到做飞天这件事我觉得坚持是很难的。”
 
关键时刻,又是马云撑了王坚和阿里云一把。他在内网公开回应:“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并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很不一样”。
 
为此,王坚对马云无比感激,后来写书时,把这段话作为前序。

8

因为“理想主义”和“太执著”,王坚被认为是阿里巴巴最像乔布斯的人,他的书架上也有一本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乔布斯传》。
 
乔布斯不好相处,以“现实扭曲力场”著称。无独有偶,王坚身边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现实扭曲力场”。
 
那几年,阿里云的工程师们一旦决定留下来,就会成为王坚的“脑残粉”,他们坚信王坚的方向永远正确。即使错了,也是他们这些执行者错了,“能力无法匹配博士的要求”。
 
王坚极具感染力,总喜欢给部下讲雷达的故事。在二战胜利前夕,《时代》周刊封面本来要刊登雷达的照片,都已经通知发明雷达的团队了,这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结果发行前,改为刊登原子弹的照片。雷达团队非常沮丧,因为从整场战争来说雷达的意义才是最大的。
 
每次王坚讲这个故事时,听众都很兴奋。他总会用“你们在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不要怕犯错”一类的话来鼓励大家,然后众人就觉得在做着一份无比光荣的工作。
 
2012年8月,王坚把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飞天奖”颁给了全体员工,颁奖词是一句略带悲情的话——“坚持就是伟大”。


那年下半年,淘宝系“去IOE”完成,“飞天”已经跑得比较顺畅,林晨曦可以放心离开了,“我在阿里四年,其实相当于呆了十年。阿里云是一年走完了正常研发两年半的路。人的频率调快了两倍半。”
 
离职那天,他和同事们在西湖国际旁边的一家小馆子聚餐,气氛有点沉重。王坚开玩笑,“我们不应该这么自私,晨曦不只属于阿里。”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林晨曦觉得不是伤感,不是难过,恍惚觉得:“在阿里云的四年,像是过完了一辈子。以后的事情,都是下辈子的。”
 
荣光时刻到底来临。2013年8月15日,“飞天”5K系统上线提供服务,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单个集群超过5000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外提供这种能力的公司。

[[283315]]

阿里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同年12月,启动“登月计划”。

“去IOE”完成后,阿里云沉淀了一套“商业-开源-自主” 软件交互迭代的工程管理方法,成功服务国内关键行业客户超过20万家,推动了国内企业向云计算的全面转型。

后来,那些早年离开的工程师,一直在想,阿里云最终能成功,王坚的坚持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一次,林晨曦和老同事们聚会,为这个问题一直聊到凌晨3点,结论是:“如果换一个人,也许早就挂了10遍了”。
 
在2012 年的阿里云年会上,王坚走上台,他紧攥话筒,几次抬眼望向远处,几次欲言又止,最终泣不成声。

[[283316]]

他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这其中就包括吴翰清,2012年9月离职创业,就在“飞天”即将展露曙光的前夕。走之前,王坚约他长谈,临别时,他流泪说:“博士,其实我一直是相信你的!”
 
两人相对,泪眼凝噎。

当吴翰清创业后,才深深体会到王坚的不易。“现在我回想起来,王博士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没有太多的创业经验和产品经验,仅凭着一腔热忱带领着一群同样热忱的工程师们在做世界上最难的技术之一。走了很多弯路,也伤了很多人的心,但也栽了很多树,让后人乘了凉。”


 9

 

乘凉者甚多。
 
阿里云趟出一条路后,国内云计算热潮兴起,2013年就此成为中国云计算的转折点。UCloud和七牛云等第三方云计算企业成立,腾讯开放平台也是这一年对生态企业开放,AWS高调入华。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在上市故事中,阿里巴巴一再强调的核心业务之一是“云”和大数据,业务战略是“云+端”。这个基于“云”的宏大叙事,正是始于六年前王坚掀起的内部技术革命。
 
技术底座已经构筑,接下来就是高歌猛进。
 
马云再次展现了善于点将的本领,用阿里小贷负责人胡晓明(现为蚂蚁金服总裁)接替王坚,担任阿里云新CEO,给这家技术公司注入商业基因。
 
到2016年,阿里云营收规模已跃居亚太第一,全球第三,连续数年保持三位数的增长。

同年,王坚卸去阿里云总裁及阿里巴巴CTO两职,专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目前,40%的中国500强企业、近一半中国上市公司、80%中国科技类公司是阿里云的客户。
 
在阿里巴巴内网,王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的标签,出现频次最高的有:“远见”、“先知”、“坚定”、“堂吉诃德”……
 
但这个被称为中国10年来最成功CTO的男人却说,“我是一个既得利益者。”
 
2018年,王坚受邀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诵读了乔恩·克拉考尔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回忆起阿里云的创业史。

[[283317]]

 

 他对董卿说,计算像是一口井,井里有着最珍贵的水资源。随着大家对计算需求的增大,要有人想办法把井水变为自来水,让它顺畅地流入寻常百姓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建水厂、铺管道、做水龙头、装水表等一系列环节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新理念的接纳,因为第一口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之前,没有人相信。

 在阿里云出现之前,国内也没有人觉得这个新技术能推动社会进步。
 
王坚说,他愿意做那个引水的人。领着一群年轻人,去做一个中国人从来没有做过,只在他们脑子里存在过的东西。

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上,王坚代表“飞天云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接过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奖牌,这是该奖项设立15年以来,首次颁发的特等奖。

中国电子学会鉴定认为:“飞天系统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乃至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

与王坚院士有关的日子

有人在知乎上写下这样几句话:“10年前,我也觉得博士(王坚)是个骗子。现在看看,我觉得他是个伟人。我觉得没有这些别人嘴里的偏执狂,世界又怎么可能被改变。”

10

道不孤,必有邻。

王坚现在更多扮演的是阿里巴巴技术先驱的角色,当下研究旨趣是“城市大脑”,开辟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城市发展路径。

人类最伟大的作品是城市,但也带了“城市病”。在王坚看来,“城市大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城市的数据流动起来,产生价值。

解决交通问题,并不是“城市大脑”的唯一功效,它是未来城市新的基础设施,可以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做出更多贡献。

[[283318]]

互联网、数据、云计算,这三者始终让王坚念兹在兹,在他心目中就如同火,新大陆和电,足以改变世界,值得用一生去探寻。
 
英雄所见略同。李开复没有看走眼,马云也没有看走眼,他真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

2014年,吴翰清重回阿里云,回首往事,他说时光本身无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个时间,他可能不会选择离开,有可能选择在这个公司把这个事情做成。“其实我从王博士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坚持,其实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个人的轨迹,有一点颠覆我的世界观。”

被改变的不止吴翰清一人。

如今,阿里巴巴技术大牛云集。许多人,无论是才智,还是年华,都不逊于10年前的王坚。当国家给予民营企业技术人至高荣誉时,对他们而言,风好正是扬帆时。

王坚的故事,重新定义了阿里巴巴工程师这个群体,他们脚踏实地,但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不坠青云之志。保不齐,若干年后,他们之中会涌出又一个院士。
 
十年一觉“飞天”梦,毁谤也好,赞叹也罢,对王坚来说,皆为过眼烟云。他撰有《在线》,结尾如此写道:

什么是对技术的热爱?你真的相信技术会改变很多东西吗?你有没有足够的自信和热爱去捂暖这条蛇,哪怕它苏醒以后可能会咬你一口?当你热爱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很难预料最终的结果。


但是“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 那是他最喜欢的《进入空气稀薄时代》中的一句话。

参考资料:
1.《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凌志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 《道哥:王博士》,吴翰清,道哥的黑板报
3. 《阿里云第一任技术总监的故事》,林晨曦,阿里云橙
4. 《云之战》,孙宏超,腾讯深网
5.《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张为民,科学出版社
6.《王坚:一个预言家的命运》,张寒、周欣宇,人物

责任编辑:张燕妮 来源: 杭派工程师
相关推荐

2013-08-09 15:44:09

云计算阿里巴巴去IOE

2013-01-16 10:52:38

凌云杂志程序员阿里云

2013-08-22 09:26:38

去IOE王坚

2013-05-09 03:17:54

阿里云王坚GMIC2013

2013-08-22 09:43:20

阿里巴巴去IOE王坚

2012-06-25 17:00:44

2013-05-14 09:58:18

2013-10-25 10:36:19

阿里云2013阿里云开发者大云计算

2014-01-02 16:59:15

阿里云王坚云计算

2016-10-13 11:23:07

阿里云云栖大会云计算

2024-09-09 12:55:28

2012-09-21 09:33:47

阿里云

2012-09-19 14:57:40

阿里云安卓云计算

2012-09-21 10:02:31

阿里云云操作系统Android

2013-09-27 10:07:18

王坚阿里云阿里集团CTO

2016-05-11 13:47:47

阿里巴巴YunOS

2014-11-19 15:10:03

云计算王坚

2015-10-15 17:58:29

阿里云大数据云栖大会

2015-10-20 10:26:17

阿里王坚云计算

2014-06-23 09:32:15

阿里巴巴淘宝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