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业互联网的前身不是互联网,
而是产业直联网
有很多言论提及“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听上去产业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的自然延展和升级,这是一种经典的错觉。
产业互联网并非是消费互联网的延展,而是互联网技术在产业升级上的应用。产业互联网的前身不是互联网,而是产业直联网。早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前,基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EDI就已经存在并在大型企业之间被广泛运用。由于产业链分工的存在,企业间的直接连接一直广泛而深入的存在,一直是当期最新通信技术的率先使用者,从电话到传真到网络通信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事实上更多的企业与生产要素之间的连接已经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只是相对于庞大的网民基数的快速成长,企业间(及要素间)的连接增量并不明显,因此而带来了互联网就是消费互联网的错觉。
最典型的是,招聘网站,实际上就是一个产业互联网应用,B2B交易平台也是一个产业互联网应用。只是相对而言规模不大,往往被人所忽视。这些初级的产业互联网应用服务的是产业效率,但表现上更像是消费互联网,表现为为产业提供更多的新的可能连接,这一点类似消费互联网。
但更广泛和深入的产业互联网,应该是产业直联网的升级,在产业链的庞大的存量结点之间,替代原有低效的直接连接方式,构建可以衍生丰富应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02
产业互联网不是用互联网重做产业,
而是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服务产业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存量的优化,而非以新增量颠覆存量。有一种声音“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思维重做一遍”,这里面重做一遍的意思并非是推到重来,而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深度渗透到产业之中,从中再次求优化解。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服务概念,而非替代概念。
没有人可以通过思考而变得身体健硕,唯有通过思考的决定驱使身体持续的锻炼才能变得健硕。
找准产业,深度服务产业,才能自然的生长出产业互联网。
03
产业互联网并非去中间化
一提及互联网,就自然的会提到一个概念“去中间化”,关于互联网创造价值存在一个典型谬误就是“去中间化”,当中间商只是一个通道,只会提供耗损而不提供增值,这样的中间商必然会消失,而互联网确实可以起到加速让这些中间商消失的功效。但并非所有中间商都是纯带来阻滞和消耗的通道,事实上大量的中间商的存在,是在赋能和增值,对于这些中间商,互联网也根本没必要也不可能去中间化。
互联网兴起之后,作为中间商的投资机构也没有消亡;甚至还诞生了很多新的中间商,比如淘宝的运营商。
对于产业互联网更是如此。以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的产业互联网,其兴起和目标绝非是去中间化,而是帮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变得更为高效。
在环节变得高效之后产生的自然合并可能,这是产业互联网的附属效应,而非首要标准。
04
产业互联网的目标是全局高效协同
从产业直联到产业互联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提升全产业的协同效率。
长产业链的多点直联只能保障点和点之间的信息效率和决策的一致性,但是在长链条的产业里,只有点对点的直连是不够高效的。
由于生产制造与物流的时滞客观存在,点对点之间的最优决策,放到全局来看可能是一个糟糕决策,任何一个局部的精准指令依然会引发产业链全局的激烈震荡,因此全链条的信息透明,有效预测和决策协同是解决效率的关键。
从原材料到最终的产品上架,应该构建全局的决策思维和行动的一致性,才能最终提升全产业的作业效率。
05
产业互联网的价值不在于创造连接,
而在于匹配
对于产业互联网而言,其最大的价值不是提供了更多连接可能,而在于有效评估和精准匹配连接的有效性。
产业连接的最大困境,不是不知道合作伙伴在哪里,而是无法预测和评估合作伙伴的能力的匹配度(长期和瞬时)。今天企业的竞争实力,很大程度来源于供应链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核心,在于有效匹配供应链上下游的能力,定义,发现,评估,管理,协调供应商,其管理的核心难度在于匹配,包括静态匹配和动态匹配,供应商的分层分级分策略的合作。
通过产业互联网,企业可以更容易的获得这种匹配能力。
06
产业互联网有效运作的核心在于数据
产业互联网能够高效履行智能匹配和动态管理的职能,取决于有丰富的产业数据。在当前产业里,只存在极少部分的指令和结果数据,大量的数据未被采集和利用,这直接影响了产业互联网的效能。
这也是产业互联网方兴未艾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积累了整整一代人的数据不同。在产业直连时代并未能积累足够的产业数据,而消费数据在产业互联网里面职能作为旁证而存在,因此缺乏有效的数据,是今天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困境。
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产业数据的丰富度正在提升,但由于产业互联网平台尚未成熟,因此总体来看,目前仍处在数据缺乏阶段。
07
物流是产业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纯互联网不同,产业互联网在数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物流。
在纯互联网中,信息是绝对的核心,物流只是一个旁路的履约体系。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平的流转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根据实时运算实现千人千面,可以先达成交易后履约。物流是交易决策达成之后的部分。
在产业互联网,物流是交易达成之前的一个重要决策变量。企业的采购频率,采购数量必须取决于物流基础设施能力和物流信息,如果缺乏物流信息,决策将无法形成。
任何产业互联网的构建,必须将物流能力和物流信息前置包含进去,脱离物流能力谈匹配将完全无效。
同时,如果缺乏物流能力支持,再好的匹配可能,也因为物流的制约,而变得看得到,做不到。
08
SaaS是构建产业互联网数据的基础
产业互联网不是另起炉灶,另外搭建一个互联网应用,然后将产业信息和数据同步到这个互联网应用之中去。
产业互联网的数据一定是来源于产业的实时作业数据,将企业的每一个作业行为信息化数据化之后的自然联网的结果。
因此,SaaS是构建产业互联网的必然路径,是持续获取产业数据的基础。任何产业互联网的起点,都是从为产业提供SaaS服务开始。
09
产业互联网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场景
AI最典型最广泛的应用场景是产业互联网。
与消费互联网大量情绪主导不同,产业互联网是完全的理性主导,是基于确定的信息,确定的规则进行合理求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I大多数时候会比人做得更好。或者说,AI的决定就会成为事实的标杆。
10
产业互联网不可能一蹴而就
旧城改造比新城建设要复杂得多。
当然,消费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来看很快,成立三年的拼多多就可以拥有3亿用户,但放在早期来看,20年前,一个互联网应用发展3年能有百万用户就算很不错了。
产业互联网也是如此,10年后可能任何一个产业互联网应用也可能很快就得到普及,但是在产业互联网的早期,必然经过缓慢的升级改造的过程。
种一棵树,最好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中国做产业互联网,最好是现在,其次还是现在。
【本文是51CTO专栏机构“舟谱数据”的原创文章,微信公众号“舟谱数据( id: zhoupu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