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高级技术专家方法论:如何写复杂业务代码?

开发 项目管理
简单的介绍下业务背景,零售通是给线下小店供货的B2B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重构传统供应链渠道,提升供应链效率,为新零售助力。阿里在中间是一个平台角色,提供的是Bsbc中的service的功能。

[[273698]]

张建飞是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一直在致力于应用架构和代码复杂度的治理。最近,他在看零售通商品域的代码。面对零售通如此复杂的业务场景,如何在架构和代码层面进行应对,是一个新课题。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Frank 沉淀了一套“如何写复杂业务代码”的方法论,在此分享给大家,相信同样的方法论可以复制到大部分复杂业务场景。

一个复杂业务的处理过程

业务背景

简单的介绍下业务背景,零售通是给线下小店供货的B2B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重构传统供应链渠道,提升供应链效率,为新零售助力。阿里在中间是一个平台角色,提供的是Bsbc中的service的功能。

商品力是零售通的核心所在,一个商品在零售通的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红框标识的是一个运营操作的“上架”动作,这是非常关键的业务操作。上架之后,商品就能在零售通上面对小店进行销售了。因为上架操作非常关键,所以也是商品域中最复杂的业务之一,涉及很多的数据校验和关联操作。针对上架,一个简化的业务流程如下所示:

过程分解

像这么复杂的业务,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写在一个service方法中吧。一个类解决不了,那就分治吧。

说实话,能想到分而治之的工程师,已经做的不错了,至少比没有分治思维要好很多。我也见过复杂程度相当的业务,连分解都没有,就是一堆方法和类的堆砌。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很多同学过度的依赖工具或是辅助手段来实现分解。比如在我们的商品域中,类似的分解手段至少有3套以上,有自制的流程引擎,有依赖于数据库配置的流程处理:

本质上来讲,这些辅助手段做的都是一个pipeline的处理流程,没有其它。因此,我建议此处最好保持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即最好是什么工具都不要用,次之是用一个极简的Pipeline模式,最差是使用像流程引擎这样的重方法。

除非你的应用有极强的流程可视化和编排的诉求,否则我非常不推荐使用流程引擎等工具。第一,它会引入额外的复杂度,特别是那些需要持久化状态的流程引擎;第二,它会割裂代码,导致阅读代码的不顺畅。大胆断言一下,全天下估计80%对流程引擎的使用都是得不偿失的。

回到商品上架的问题,这里问题核心是工具吗?是设计模式带来的代码灵活性吗?显然不是,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分解问题和抽象问题,知道金字塔原理的应该知道,此处,我们可以使用结构化分解将问题解构成一个有层级的金字塔结构:

按照这种分解写的代码,就像一本书,目录和内容清晰明了。

以商品上架为例,程序的入口是一个上架命令(OnSaleCommand), 它由三个阶段(Phase)组成。

  1. @Command 
  2. public class OnSaleNormalItemCmdExe { 
  3.  
  4.     @Resource 
  5.     private OnSaleContextInitPhase onSaleContextInitPhase; 
  6.     @Resource 
  7.     private OnSaleDataCheckPhase onSaleDataCheckPhase; 
  8.     @Resource 
  9.     private OnSaleProcessPhase onSaleProcessPhase; 
  10.  
  11.     @Override 
  12.     public Response execute(OnSaleNormalItemCmd cmd) { 
  13.  
  14.         OnSaleContext onSaleContext = init(cmd); 
  15.  
  16.         checkData(onSaleContext); 
  17.  
  18.         process(onSaleContext); 
  19.  
  20.         return Response.buildSuccess(); 
  21.     } 
  22.  
  23.     private OnSaleContext init(OnSaleNormalItemCmd cmd) { 
  24.         return onSaleContextInitPhase.init(cmd); 
  25.     } 
  26.  
  27.     private void checkData(OnSaleContext onSaleContext) { 
  28.         onSaleDataCheckPhase.check(onSaleContext); 
  29.     } 
  30.  
  31.     private void process(OnSaleContext onSaleContext) { 
  32.         onSaleProcessPhase.process(onSaleContext); 
  33.     } 

每个Phase又可以拆解成多个步骤(Step),以OnSaleProcessPhase为例,它是由一系列Step组成的:

  1. @Phase 
  2. public class OnSaleProcessPhase { 
  3.  
  4.     @Resource 
  5.     private PublishOfferStep publishOfferStep; 
  6.     @Resource 
  7.     private BackOfferBindStep backOfferBindStep; 
  8.     //省略其它step 
  9.  
  10.     public void process(OnSaleContext onSaleContext){ 
  11.         SupplierItem supplierItem = onSaleContext.getSupplierItem(); 
  12.  
  13.         // 生成OfferGroupNo 
  14.         generateOfferGroupNo(supplierItem); 
  15.  
  16.        // 发布商品 
  17.         publishOffer(supplierItem); 
  18.  
  19.         // 前后端库存绑定 backoffer域 
  20.         bindBackOfferStock(supplierItem); 
  21.  
  22.         // 同步库存路由 backoffer域 
  23.         syncStockRoute(supplierItem); 
  24.  
  25.         // 设置虚拟商品拓展字段 
  26.         setVirtualProductExtension(supplierItem); 
  27.  
  28.         // 发货保障打标 offer域 
  29.         markSendProtection(supplierItem); 
  30.  
  31.         // 记录变更内容ChangeDetail 
  32.         recordChangeDetail(supplierItem); 
  33.  
  34.         // 同步供货价到BackOffer 
  35.         syncSupplyPriceToBackOffer(supplierItem); 
  36.  
  37.         // 如果是组合商品打标,写扩展信息 
  38.         setCombineProductExtension(supplierItem); 
  39.  
  40.         // 去售罄标 
  41.         removeSellOutTag(offerId); 
  42.  
  43.         // 发送领域事件 
  44.         fireDomainEvent(supplierItem); 
  45.  
  46.         // 关闭关联的待办事项 
  47.         closeIssues(supplierItem); 
  48.     } 

看到了吗,这就是商品上架这个复杂业务的业务流程。需要流程引擎吗?不需要,需要设计模式支撑吗?也不需要。对于这种业务流程的表达,简单朴素的组合方法模式(Composed Method)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因此,在做过程分解的时候,我建议工程师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工具上,放在设计模式带来的灵活性上。而是应该多花时间在对问题分析,结构化分解,最后通过合理的抽象,形成合适的阶段(Phase)和步骤(Step)上。

过程分解后的两个问题

的确,使用过程分解之后的代码,已经比以前的代码更清晰、更容易维护了。不过,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一下:

  • 领域知识被割裂肢解

什么叫被肢解?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做的都是过程化拆解,导致没有一个聚合领域知识的地方。每个Use Case的代码只关心自己的处理流程,知识没有沉淀。

相同的业务逻辑会在多个Use Case中被重复实现,导致代码重复度高,即使有复用,最多也就是抽取一个util,代码对业务语义的表达能力很弱,从而影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 代码的业务表达能力缺失

试想下,在过程式的代码中,所做的事情无外乎就是取数据--做计算--存数据,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通过代码显性化的表达我们的业务呢?说实话,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缺失了模型,以及模型之间的关系。脱离模型的业务表达,是缺少韵律和灵魂的。

举个例子,在上架过程中,有一个校验是检查库存的,其中对于组合品(CombineBackOffer)其库存的处理会和普通品不一样。原来的代码是这么写的:

  1. boolean isCombineProduct = supplierItem.getSign().isCombProductQuote(); 
  2.  
  3. // supplier.usc warehouse needn't check 
  4. if (WarehouseTypeEnum.isAliWarehouse(supplierItem.getWarehouseType())) { 
  5. // quote warehosue check 
  6. if (CollectionUtil.isEmpty(supplierItem.getWarehouseIdList()) && !isCombineProduct) { 
  7.     throw ExceptionFactory.makeFault(ServiceExceptionCode.SYSTEM_ERROR, "亲,不能发布Offer,请联系仓配运营人员,建立品仓关系!"); 
  8. // inventory amount check 
  9. Long sellableAmount = 0L; 
  10. if (!isCombineProduct) { 
  11.     sellableAmount = normalBiz.acquireSellableAmount(supplierItem.getBackOfferId(), supplierItem.getWarehouseIdList()); 
  12. else { 
  13.     //组套商品 
  14.     OfferModel backOffer = backOfferQueryService.getBackOffer(supplierItem.getBackOfferId()); 
  15.     if (backOffer != null) { 
  16.         sellableAmount = backOffer.getOffer().getTradeModel().getTradeCondition().getAmountOnSale(); 
  17.     } 
  18. if (sellableAmount < 1) { 
  19.     throw ExceptionFactory.makeFault(ServiceExceptionCode.SYSTEM_ERROR, "亲,实仓库存必须大于0才能发布,请确认已补货.\r[id:" + supplierItem.getId() + "]"); 

然而,如果我们在系统中引入领域模型之后,其代码会简化为如下:

  1. if(backOffer.isCloudWarehouse()){ 
  2.     return
  3.  
  4. if (backOffer.isNonInWarehouse()){ 
  5.     throw new BizException("亲,不能发布Offer,请联系仓配运营人员,建立品仓关系!"); 
  6.  
  7. if (backOffer.getStockAmount() < 1){ 
  8.     throw new BizException("亲,实仓库存必须大于0才能发布,请确认已补货.\r[id:" + backOffer.getSupplierItem().getCspuCode() + "]"); 

有没有发现,使用模型的表达要清晰易懂很多,而且也不需要做关于组合品的判断了,因为我们在系统中引入了更加贴近现实的对象模型(CombineBackOffer继承BackOffer),通过对象的多态可以消除我们代码中的大部分的if-else。

过程分解+对象模型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有过程分解要好于没有分解,过程分解+对象模型要好于仅仅是过程分解。对于商品上架这个case,如果采用过程分解+对象模型的方式,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如下的系统结构:

写复杂业务的方法论

通过上面案例的讲解,我想说,我已经交代了复杂业务代码要怎么写:即自上而下的结构化分解+自下而上的面向对象分析。

接下来,让我们把上面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形成一个可落地的方法论,从而可以泛化到更多的复杂业务场景。

上下结合

所谓上下结合,是指我们要结合自上而下的过程分解和自下而上的对象建模,螺旋式的构建我们的应用系统。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两个步骤可以交替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这两个步骤是相辅相成的,上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清模型之间的关系,而下面的模型表达可以提升我们代码的复用度和业务语义表达能力。

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使用这种上下结合的方式,我们就有可能在面对任何复杂的业务场景,都能写出干净整洁、易维护的代码。

能力下沉

一般来说实践DDD有两个过程:

  • 套概念阶段:了解了一些DDD的概念,然后在代码中“使用”Aggregation Root,Bounded Context,Repository等等这些概念。更进一步,也会使用一定的分层策略。然而这种做法一般对复杂度的治理并没有多大作用。
  • 融会贯通阶段:术语已经不再重要,理解DDD的本质是统一语言、边界划分和面向对象分析的方法。

大体上而言,我大概是在1.7的阶段,因为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我,就是哪些能力应该放在Domain层,是不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将所有的业务都收拢到Domain上,这样做合理吗?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

因为在现实业务中,很多的功能都是用例特有的(Use case specific)的,如果“盲目”的使用Domain收拢业务并不见得能带来多大的益处。相反,这种收拢会导致Domain层的膨胀过厚,不够纯粹,反而会影响复用性和表达能力。

鉴于此,我最近的思考是我们应该采用能力下沉的策略。

所谓的能力下沉,是指我们不强求一次就能设计出Domain的能力,也不需要强制要求把所有的业务功能都放到Domain层,而是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即只对那些需要在多个场景中需要被复用的能力进行抽象下沉,而不需要复用的,就暂时放在App层的Use Case里就好了。

注:Use Case是《架构整洁之道》里面的术语,简单理解就是响应一个Request的处理过程。

通过实践,我发现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下沉策略,应该是一种更符合实际、更敏捷的方法。因为我们承认模型不是一次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迭代演化出来的。

下沉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假设两个use case中,我们发现uc1的step3和uc2的step1有类似的功能,我们就可以考虑让其下沉到Domain层,从而增加代码的复用性。

指导下沉有两个关键指标:

  • 复用性
  • 内聚性

复用性是告诉我们When(什么时候该下沉了),即有重复代码的时候。内聚性是告诉我们How(要下沉到哪里),功能有没有内聚到恰当的实体上,有没有放到合适的层次上(因为Domain层的能力也是有两个层次的,一个是Domain Service这是相对比较粗的粒度,另一个是Domain的Model这个是最细粒度的复用)。

比如,在我们的商品域,经常需要判断一个商品是不是最小单位,是不是中包商品。像这种能力就非常有必要直接挂载在Model上。

  1. public class CSPU { 
  2.     private String code; 
  3.     private String baseCode; 
  4.     //省略其它属性 
  5.  
  6.     /** 
  7.      * 单品是否为最小单位。 
  8.      * 
  9.      */ 
  10.     public boolean isMinimumUnit(){ 
  11.         return StringUtils.equals(code, baseCode); 
  12.     } 
  13.  
  14.     /** 
  15.      * 针对中包的特殊处理 
  16.      * 
  17.      */ 
  18.     public boolean isMidPackage(){ 
  19.         return StringUtils.equals(code, midPackageCode); 
  20.     } 

之前,因为老系统中没有领域模型,没有CSPU这个实体。你会发现像判断单品是否为最小单位的逻辑是以StringUtils.equals(code, baseCode)的形式散落在代码的各个角落。这种代码的可理解性是可想而知的,至少我在第一眼看到这个代码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业务技术要怎么做

写到这里,我想顺便回答一下很多业务技术同学的困惑,也是我之前的困惑:即业务技术到底是在做业务,还是做技术?业务技术的技术性体现在哪里?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业务所面临的复杂性并不亚于底层技术,要想写好业务代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业务技术和底层技术人员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域不一样。

业务技术面对的问题域变化更多、面对的人更加庞杂。而底层技术面对的问题域更加稳定、但对技术的要求更加深。比如,如果你需要去开发Pandora,你就要对Classloader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行。

但是,不管是业务技术还是底层技术人员,有一些思维和能力都是共通的。比如,分解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结构化思维等等。

用我的话说就是:“做不好业务开发的,也做不好技术底层开发,反之亦然。业务开发一点都不简单,只是我们很多人把它做“简单”了。

因此,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业务技术的难度一点不逊色于底层技术,其面临的挑战甚至更大。因此,我想对广大的从事业务技术开发的同学说:沉下心来,夯实自己的基础技术能力、OO能力、建模能力... 不断提升抽象思维、结构化思维、思辨思维... 持续学习精进,写好代码。我们可以在业务技术岗做的很”技术“!。

后记

这篇文章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些总结,大部分思想是继承自我原来写的COLA架构,该架构已经开源,目前在集团内外都有比较广泛的使用。

这一篇主要是在COLA的基础上,针对复杂业务场景,做了进一步的架构落地。个人感觉可以作为COLA的最佳实践来使用。

另外,本文讨论的问题之大和篇幅之短是不成正比的。原因是我假定你已经了解了一些DDD和应用架构的基础知识。如果觉得在理解上有困难,我建议可以先看下《领域驱动设计》和《架构整洁之道》这两本书。

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也可以快速浏览下我之前的两篇文章应用架构之道 和 领域建模去知晓一下我之前的思想脉络。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阿里技术
相关推荐

2020-10-12 07:57:42

技术架构制图

2020-09-27 14:24:58

if-else cod业务

2023-05-30 07:56:23

代码软件开发

2013-12-25 09:50:27

华为马悦企业业务

2022-07-04 19:02:06

系统业务思考

2022-06-27 08:47:29

BEM修饰符元素

2021-11-05 08:28:27

内存泄漏调试

2014-12-15 17:36:51

2018-04-12 09:46:12

DevOps运维建设

2014-09-11 15:05:40

驱动设计驱动开发

2017-06-05 15:08:14

容量全链路流量

2023-07-17 18:39:27

业务系统架构

2018-10-08 09:00:58

考核技术人KPI

2020-02-28 11:13:35

办公阿里周报

2010-01-04 10:07:03

程序员

2022-03-14 22:22:56

工程设计论代码

2022-04-07 17:30:31

Flutter携程火车票渲染

2017-04-21 07:41:37

iOS自动化测试容器

2020-04-13 13:13:20

NLPAI语音

2023-02-22 08:15:13

压测模拟计算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