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价值莫过于对物联网信息资源的利用,而对物联网利用的关键在于依据自己的标准建立物联网编码资源,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互联网域名受限的覆辙。
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制定方面是与世界同步的,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起到了主导作用。2015年5月20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物联网标准大会决定,物联网标准工作组(WG10)将同步转移原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 ISO/IEC30141),并由中国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这是我国***次在信息技术领域参与标准的制定,也标志着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制定上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
统一、规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立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物联网标准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标准互不兼容,这使得物联网的优势无法显现出来。物联网从感知层、网络层到应用层,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只有统一、规范的物联网标准才能促进物联网快速、健康发展。
标准化不足也是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虽然物联网行业巨大,但各种各样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把物联网分割成很小的板块,而每个板块都很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意味着物联网应用的成本很难降低,从而导致物联网很难商用,进而制约物联网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制定意味着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途径之一。对于行业跟随者,或者对中小企业来说,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企业战略。按照企业实力的从弱到强,企业可以实施这样的战路三部曲:标准应用—适应市场、技术积累自主提升、主导标准—分享利益。
付于刚刚进入物联网某一领域的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市场的准入问题,而物联网标准即是市场准入标准。在这一阶段,企业应实施的战略是遵循物联网标准,适应市场,解决与其他产品或系统的互联互通的问题。
在进入物联网市场后,企业仍然处于竞争的劣势,这一阶段企业必须不断积累技术,并进行专利布局,为制定企业标准做好准备。当企业的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企业的知识产权影响越来越大,企业就可以将自己的知识产权上升为行业标准,从而获得知识产权的***红利。
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技术繁杂,所以物联网涉及的标准组织也非常多,既有国际、区域和国家标准组织,也有行业协会和联盟组织。不同的标准组织侧重的技术领域也会不同。
物联网标准体系分为6类,分别是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传输类、服务支撑类、业务应用类、共性技术类。
- 基础类标准包括体系结构和参考模型标准、术语和需求分析标准等,它们是物联网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性文件,负责对物联网通用系统体系结构、技术参考模型、数据体系结构设计等重要基础性技术进行规范。
- 感知类标准主要包括传感器、多媒体、条码、射频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标准,涉及信息技术之外的物理、化学专业,涉及广泛的非电技术。
- 网络传输类标准包括接入技术和网络技术两大类标准。接入技术包括短距离无线接入、广域无线接人、工业总线等;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异构网等组网和路由技术。
- 服务支撑类标准包括数据服务、支撑平台、运维管理、资源交换标准。
- 业务应用类标准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目前物联网业务应用领域包括公共安全、健康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林业、农业环保等。
- 共性技术类标准包括物联网标识标准、物联网安全标准等。
物联网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