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计算、移动应用、企业全球化成为大背景的环境下,异地办公、视频会议、远程桌面等越来越多的实时应用需要在多个节点间传递,断线、访问慢等问题与应用即时性和实时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此时,SD-WAN应运而生。
什么是SD-WAN?
SD-WAN,即软件定义广域网络,是将SDN技术应用到广域网场景中所形成的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用于连接广阔地理范围的企业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应用及云服务,典型特征是将网络控制能力通过软件方式'云化',支持应用可感知的网络能力开放。
举个大家熟悉的栗子,病人因为上火去看医生,他不知道上火是什么意思,但是知道上火代表的症状;医生不清楚病人说的上火具体症结在哪里,但能判断出他在说什么。于是医生问病人,你那里上火?病人回答哪哪都上火。最终医生给出了解决方案:多喝热水。
说白了,SD-WAN就是披着网络技术外衣的服务。
SD-WAN的形成
时势造英雄,互联网每隔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重大技术变革,SDN与SD-WAN 的出现背后有很多推动力量。
从2006年斯坦福大学提出集中控制架构和Openflow协议到2012年Google B4商用方案,SDN萌芽期和幻灭期的关注点一直在云和数据中心内的场景,产业界急切需要找到下一个killer app。另一方面,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引发了IT产业的变革,互联网+带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to B的互联网化在2014年赶超了to C的关注度。
应用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的平衡被打破了,现在需要进入新的平衡,在短暂的动荡期间产生了机会。可以说,聚焦于企业市场和广域网范畴的SD-WAN 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期待中形成。
资源供给量迅速增长、业务种类多样性爆发等技术条件,与传统市场区域饱和、新兴市场需求旺盛等非技术条件促成了SD-WAN服务产业化。面对客户个性化的要求,同时调动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服务,SD-WAN在服务中处于腰部的位置,同时具备上面与下面的条件才能产生价值。
如果就服务于谁、资源调度来自哪里作为分层,可以将SD-WAN分为面向用户和应用、面向政企、面向ICP、面向ISP,这个分层是动态的会跟随整个网络的发展持续演化。
SD-WAN的三个阶段
SD-WAN近几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炒概念
这个阶段的特征为:概念满天飞,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听不懂其他人在说什么,就像圣经故事里说的巴别塔,结果就是先让子弹飞一会。
到了2016年,大家意识到资源是SD-WAN中最值钱的,拥有稀缺资源相当于家里有矿。2019年运营商开始用巨量资源冲击原有赛道,SDWAN开始全面向服务转化。
第二阶段:资源为王的2.0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用层和网络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带宽不足。面对这种情况,TCP加速技术挖得第一桶金,不久又开始面临数字鸿沟所带来的问题。此时,全球大小企业都在做填补数字鸿沟的工作。
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加大全球数据中心和传输资源方面的投入。其中,对于国内公司来说,推动力来自“一带一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开始建自己的政企专网,中国电信大规模建设覆盖中南半岛的光缆网、进军菲律宾。
SD-WAN2.0终结者进场,赛道格局变了,靠一条线吃遍天的时代已经结束。
第三阶段:3.0全球服务时代
进入3.0时代,站在国内的角度看市场,是处于饱和状态,但如果放眼全球,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屈指可数,这就相当于在整个海外市场中国企业面临一个完全空白的状态。
此时需要关心问题,一个是,当整个的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向海外倾斜的时候,SDWAN应该是以服务为中心还是以网络为中心?另一个则是共同用推动产业出现的因素。
如何成为驯龙高手
2.0时代起,SD-WAN赛道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一带一路”政策下运营商势大,陆续又有互联网巨头入局,算得上是恐龙进场。起初坐拥SD-WAN天下的初创公司,如今与大公司同台竞技,如何选择赛道变得十分重要。
成为驯龙高手,需要具备两个能力:OTT的艺术与网络测绘能力。
谷歌是关于OTT的艺术很好的例子,在过去几年中,它发布所有的新技术虽然涵盖了传输层和网络层,但所有技术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以不触动运营商的利益为出发点,不管是它的B4、ESPRESSO,还是BBR、QUIC,都是尽可能不去刺激底层运营商的网络,保持底层网络输出持续和稳定的预期,这就是非常高超的OTT的艺术。
而全球网络测绘的必要性就在于,测绘是一切智能控制的基础。以自动驾驶为例,自动驾驶里面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对地图的标注,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搜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仅仅依靠自动驾驶车辆自带的传感器,很难做到自动驾驶。而这些工作其实都是隐藏在各种智能背后的基础性工作。
实际上,海外资源已经十分丰富,这时候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输什么东西租一根专线,而是在资源池化时清楚需要的东西在哪。当全球网络和计算资源充分池化之后,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SDWAN架构里面都在大量的讨论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唯独没有管理平面。
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一个控制器或者控制应用在做决策的时候其实是依靠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能不能做出好的决策,不是取决于这个模型是否复杂和聪明,而是取决于输入的数据是否足够精确。所以管理平面才是SDWAN系统的核心,管理平面的成本是整个系统的成本中心。
另外,要清楚的知道在海外的环境里面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原先封闭在黑盒子里的能力被释放出来,变成可以云化的资源。这时候,仅仅依靠静态的资源信息不能提供充足的决策依据,必须依靠资源的动态信息。快速部署,灵活部署,按需部署成为关键。初创公司不是瑞士军刀,高度专业化、提供细分领域服务才符合整个产业的发展规律。
当整个互联网的各种资源都能实现云化和池化,并且能实现融合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时代就来临了。在此之前,还需要时间做大量的工作累积,以待厚积薄发。
SD-WAN的下半场,与恐龙同行,驯龙高手何时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