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源代码的能力算是程序员的一种底层基础能力之一,这个能力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
- 不可避免的需要阅读或者接手他人的项目。比如调研一个开源项目,比如接手一个其他人的项目。
- 阅读优秀的项目源码是学习他人优秀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然而,读代码比写代码还是更难一些,原因在于“写代码是在表达自己,读代码是在理解别人”。因为面对的项目多,项目的作者有各自的风格,理解起来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我从业这些年泛读、精读过的项目源码不算少了,陆陆续续的也写了一些代码分析的文章,本文中就简单总结一下我的方法。
先跑起来
开始阅读一份项目源码的***步,是先让这个项目能够通过你自己编译通过并且顺利跑起来。这一点尤其重要。
有的项目比较复杂,依赖的组件多,搭建起一个调试环境并不容易,所以并不见得是所有项目都能顺利的跑起来。如果能自己编译跑起来,那么后面讲到的情景分析、加上调试代码、调试等等才有展开的基础。
就我的经验而言,一个项目代码,是否能顺利的搭建调试环境,效率大不一样。
跑起来之后,又要尽量的精简自己的环境,减少调试过程中的干扰信息。比如,Nginx使用多进程的方式处理请求,为了调试跟踪Nginx的行为,我经常把worker数量设置为1个,这样调试的时候就知道待跟踪的是哪个进程了。
总而言之,跑起来之后的调试效率能提升很多,而在跑起来的前提之下又要尽量精简环境。
调试手段
调试手段,大体分为以下两种:
- 加调试语句。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先了解项目如何加调试日志,可能需要修改项目的日志级别支持输出一些在调试级别的日志,等等。
- 断点调试。并不是所有项目代码,跑起来之后都自带调试信息能够断点调试的。所以在自己的调试环境里需要先确定这一点。比如一些C相关的项目,基本都是”./configure & make”来编译,但是makefile中的编译flags使用了O2之类的优化选项,此时需要自己先手动修改成”-O0 -g”,即编译生成的二进制中不优化且带上调试信息。
总之,在能够搭建自己的调试环境之后,还需要想办法确定一下如何加上调试日志以及断点调试。
使用顺手的工具
好的工具会让你事半功倍,这一点应该很多人都同意。
我阅读Go代码的时候,喜欢使用IDEA,这个IDE工具可以***的做到以下几点:
符号的定位、跳转、查找符号被引用的地方。
左边能够展开一个源码文件中的所有符号。
反之,很多人推崇的VSCode,我几次尝试使用用来阅读Go和C类代码,都觉得不够顺手,查找符号能力不行、也没有地方可以看到一个文件中出现的符号。
C\C++类的代码,在尝试各种工具之后,还是使用Vim+Ctags+Cscope来写C、C++代码。
情景分析
假如有了前面的基础,已经能够让项目顺利在自己的调试环境跑起来了,那么就可以对项目代码进行情景分析了。
所谓的“情景分析”,我的理解就是自己构造一些情景,然后通过加断点、调试语句等分析在这些场景下的行为。
以我自己为例,在写《Lua设计与实现》时,讲解到Lua虚拟机指令的解释和执行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个指令做分析,此时用的就是情景分析的方法。我会模拟出来使用该指令的Lua脚本代码,然后在程序里断点调试这些场景下的行为。
我惯用的做法,是在某个重要的入口函数上面加上断点,然后构造触发场景的调试代码,当代码在断点处停下,通过查看堆栈、变量值等等来观察代码的行为。
情景分析的好处在于:不会在一个项目中大海捞针似的查找,而是能够把问题缩小到一个范围内展开来理解。
“情景分析”这一概念不是我想出来的名词,比如有这么几本分析代码的书籍,如:《Linux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Windows内核情景分析》。
利用好测试用例
好的项目都会自带不少用例,这类型的例子有:etcd、google出品的几个开源项目。
如果测试用例写的很仔细,那么很值得好好去研究一下。原因在于:测试用例往往是针对某个单一的场景,独自构造出一些数据来对程序的流程进行验证。所以,其实跟前面的“情景分析”一样,都是让你从大的项目转而关注具体某个场景的手段之一。
厘清核心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
虽然说“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然后我实际中的体会,数据结构更加重要。
因为结构定义了一个程序的架构,结构定下来了才有具体的实现。
Linus说: “烂程序员关心的是代码。好程序员关心的是数据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阅读一份代码时,厘清核心的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这个时候,需要使用一些工具来画一下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我的源码分析类博客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Leveldb代码阅读笔记》、《Etcd存储的实现》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情景分析、厘清核心数据结构这两步并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不见得是先做某事再做某事,而是交互进行的。
比如,你如果现在刚接手某个项目,需要简单的了解一下项目,可以先阅读代码了解都有哪些核心数据结构。理解了之后,如果不清楚某些情景下的流程,可以使用情景分析法。总而言之,交替进行直到解答你的疑问为止。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交互。
如果阅读代码只是输入(Input),那么还需要有输出(Output)。只有简单的输入好比喂东西给你吃,而只有更好的消化才能变为自己的营养,而输出就是更好消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其实这个思想很常见,比如学生上课(Input)了需要做练习作业(Output),比如学了算法(Input)需要自己编码练习(Output),等等。简而言之,输出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及时反馈,质量越高学习效率越高。
输出的手段有很多,在阅读代码时,比较建议的是自己能够多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
为什么选择这个数据结构来描述这个问题?类似的场景下,其他项目是怎么设计的?都有哪些数据结构做这样的事情?
如果由我来设计这样的项目,我会怎么做?
等等等等。越是主动积极的思考,就越有更好的输出,输出质量与学习质量成正比关系。
写自己的代码阅读笔记
我从开始写博客,就是写不少各种项目的代码解读类文章,网名“codedump”也源于想把“code内部的实现原理dump出来”之意。
前面提到学习质量与输出质量成正比关系,这是我自己的深刻体会。也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坚持阅读源码之后写自己的分析类笔记。
写这类笔记,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虽然是笔记,但是要想象着在向一个不太熟悉这个项目的人讲解原理,或者想象一下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后的自己回头来看这个文章。在这种情况下,会尽量的把语言组织好,循循善诱的解释。
尽量避免大段的贴代码。我认为在这类文章中,大段贴上代码有点自欺欺人:就是看上去自己懂了,其实并不见得。如果真要解释某段代码,可以使用伪代码或者缩减代码的方式。记住:不要自欺欺人,要真的懂了。如果真的想在代码上加上自己的注释,我有一个建议是fork出来一份该项目某个版本的代码,提交到自己的github上,上面随时可以加上自己的注释并且保存提交。比如我自己注释的etcd 3.1.10代码:etcd-3.1.10-codedump,类似的我阅读的其他项目都会在github上fork出一个带上codedump后缀的项目。
多画图,一图胜千言,使用图形展示代码流程、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我最近才发现画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能力,自己在从头学习如何使用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写作是很重要的基础能力,我一个朋友最近教育我,大体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某方面的能力很强,如果再加上写作好、英语好,那么将极大放大你在这方面的能力。而类似写作、英语这样的底层基础能力,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长时间保持练习才可以。而写博客,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写作的手段。
总结
以上是我简单总结的一些阅读源码时候的手段和注意方法,大体而言有那么几点吧:
只有更好的输出才能更好的消化知识,所谓的搭建调试环境、情景分析、多问自己问题、写代码阅读笔记等都是围绕输出来展开的。总而言之,不能像一条死鱼一样指望着光靠看代码就能完全理解它的原理,需要想办法跟它互动起来。
写作是人的基础硬实力之一,不仅锻炼自己表达能力,还能帮助整理自己的思路。对程序员而言锻炼写作能力的手段之一就是写博客,越早开始锻炼越好。
***,如同任何可以习得的技能一般,阅读代码这种能力也需要长时间、大量的反复练习,下一次就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开始锻炼自己的这种技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