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随着年轻人离家返工,催婚这个热词退出了主流视野,而“年终奖”则成为了讨论最多的话题。毕竟对年轻人来说,婚可以不着急结,但是面包却不能没有。
但每到这个时候,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最近,某网站就做了一个关于年终奖的调查,总共调查了两万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白领。根据调查的结果,2018年能拿到年终奖的白领还不到60%,而全国白领能拿到的年终奖的平均水平为7100元。北京白领2018年平均能拿到的年终奖是最多的,有将近9000元。
数字看着不少,但既然是平均数,就总是有人站在鄙视链顶端,有人拖了后腿。网传微信一个部门的年终奖就有20亿,人均达到280万。据说发年终奖之前,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说:“不敢跟大家说我们获得了一个多大的奖金包,怕吓到大家”。
虽然此后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发微博否认微信年终奖“人均280万”传闻,但其表示,“年终奖有增长是真的,但是还没发……”
虽然微信团队最终发了多少年终奖不得而知,但想必是“壕无人性的别人家的”年终奖。而网友们得到的年终奖则更接地气,有人发了一只活鸡,有人发了几斤大米,还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发了个锤子以及同事发了个鬼。
但年终奖被平均并不是最惨的事。最悲剧的是辛辛苦苦奋斗一年,临近要发年终奖的时候,突然被公司通知年终奖取消了。1月10日,逻辑思维旗下得到宣布取消产品技术团队的年终奖。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得到技术团队负责人快刀青衣在内部公告中解释道:
“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跟经济寒冬没有半毛钱关系,跟其他公司是不是裁员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因为公司认为终奖懒政是懒政的表现,“对真正表现突出的同事,是不公平的,是导致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罪魁祸首。”
虽然公司有自己的考量,但无差别取消年终奖,是否也是一种对敬业员工的不公平对待呢?
《吐槽大会》就曾经以戏谑的方式表演过某些企业发年终奖的情形:
老板亲自给每位员工发了年终奖红包,员工兴高采烈地打开一看,是三套大饼。于是他们向老板抱怨去年的大饼还没兑现。老板却说:“今年的大饼升级了,都是现摊的。”
原本年终奖是作为公司激励员工的奖励,是对员工一年来工作的肯定。但却因为公司和员工的关系而变得微妙。有些公司将它视为维护员工的手段之一。为了减少离职率,很多公司会选择特定时间发年终奖。比如年前发一次,第二年年中再发一次。但有些公司剑走偏锋,把年终奖分成12个月发,当月能不能准时发出都是玄学。凡事过犹不及,想尽办法利用年终奖留住员工的公司,却很可能人员流动性***。
比如前一段时间,某网友收到公司年终奖短信后立刻辞职的事情就曾引发过热议。原因是她本来打算请一天假领结婚证,却被告知不能请假只能换班,但换班也要扣钱。再想到请病假的时候也曾被断然拒绝,她果断决定辞职。
就像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说的那样,员工决定辞职无外乎两个原因:1.钱没给到位;2:心受委屈了。好的公司,一定是遵循制度却讲求情理的。试想一个在应聘时说的天花乱坠,许诺各种福利年终奖的公司,却在员工入职后想方设法克扣工资、假期,制度只随着管理者的利益而随意制定,这样的公司,无论年终奖发多少、怎么发,都是无法留住员工的。
反观员工自己,当谈到年终奖的话题,其实有很多人的年终奖超过甚至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但依然表示对到手的数目并不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曾经有一篇叫做《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的文章在网上刷屏。刷屏的原因或许也可以对年终奖满意状况作出解释:月薪一***吃得起车厘子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无论挣了多少钱却仍然觉得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的想法,其实是自己贩卖给自己的焦虑。
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曾经在《奇葩说》提到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1930年的时候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预测过,说100年后的人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能够赚够他的生活所需。88年过去了,大家每周工作15小时吗?没有。咱们的生产率有提高吗?提高了。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能够获得当年的那种生活条件了,但是我们没有停手,为什么?为什么不停手,因为我们今天认为的有效的生活质量,它的标准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了。”
薛兆丰
马斯洛需求理论决定:“当人类的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当设定的金钱目标得到满足,我们当然希望能在未来获取更多。但标准都是自己定的,那么获得多少钱才会拥有幸福感,从事怎样的工作才能感到满意呢?
很多人喜欢开玩笑说好工作的标准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但这种理想状态很难出现,所以现实生活中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
-
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牺牲私人时间“没日没夜”地工作
-
舍弃高薪换取较为轻松的工作却容易在物质方面得不到满足
因为目标和需求的不匹配,我们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在羡慕别人生活的同时,继续提高自身的标准。于是就会产生焦虑和付出得不到回报的不满。认为“为什么同一年入职,工作相同,别人的工资、年终奖就比我高”、以及出现“我得到的年终奖其实令很多人羡慕,但自己依然觉得不够多”的状况。
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想清楚我们到底为什么工作?为了理想是否能够暂时放弃丰厚的报酬?为了高额的工资及年终奖,是否可以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时更看重“即时满足”的成果,却容易忽略“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很多技术含量低,上升空间短的职位,在起步阶段往往比上升道路长的工作薪酬要高。但从长远利益上讲,长时间的积累、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更多的有效努力,比眼前所见的利益更加重要。
所以,即使你的年终奖现在处于被平均状态,我也希望那只是“延迟满足”的结果。就像电影《至暗时刻》中的一句话:“没有终局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毕竟,努力付出后的成果,只会迟到,却从来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