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利用空间遥感技术为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拍照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把历年来的这些拍照数据与人口调查的数据结合起来,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比如1990年—1995年,大数据显示,安徽省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在增加,但土地消耗率在降低,总体上人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但2000年以后,大数据又显示,安徽省人口增长率持续降低,但土地消耗率却明显提升,土地消耗率与人口增长率比率持续增加,这表明安徽省的土地城市化远远大于人口城市化。
在15日中科院举行的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2018年度数据共享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郭华东用这个例子展示了大数据的作用。他说,我们把中国430个人口超过30万的城市遥感数据和人口数据等结合研究,就能了解土地使用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郭华东所领导的专项目标是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它包括生物生态数据、对地观测数据、大气海洋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地面观测数据等,是一个集成多领域海量数据,服务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
我们已经有了资源丰富的某些学科数据库。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马俊才说,2010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正式落户于中科院微生物所,是在我国落户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个世界数据中心。目前已经有来自美、法、德、日等47个国家126个国际微生物资源中心正式加入,42万株微生物实物资源的信息汇集到中国团队开发的数据平台。
但这个数据库基本上只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现在专项要把类似的数据融入新的共享平台。
“在我们的平台里,不是简单地把这些数据放到网上就完了,而是经过标准化的处理、按照一定体系、运用***的技术手段,把这些数据以新的形式再度呈现出来。”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说,这个技术是很有挑战性的。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何国全展示了大数据开发利用的神奇。他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的地图上点中一拉,所显示的方框区域里就能呈现出相应的植被指数、变化情况等,或者显示这一区域的二氧化碳监测数值及变化情况。这是多学科数据和数据应用新技术结合的产物。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是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于去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执行期5年。一年来,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已经建立了两个核心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和CASEarth Databank系统,以及一个区域系统——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系统。
在中国,数据共享一直是个难题:国家各个部委、各个研究机构几乎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我共享你的数据,同意;你共享我的数据,门也没有。
2016年10月,在中科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院长白春礼提出:针对资源环境和生物等领域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要部署一个院A类先导专项,建成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为了打破樊篱,他亲自担任了这个专项领导小组的组长。在中科院当时已经实施的19个A类专项中,白春礼没有担任过任何一个专项的领导小组组长,只此例外,可见中科院的决心。
为什么非要把大数据共享?郭华东说,大数据已经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正在催生人们用全新的模式获得科学发现,而地球大数据正在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钥匙、知识发现的新引擎、决策支持的新手段。
大数据共享,中科院走出了成功的***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