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年终总结来了 张小龙首谈初心 坚持做一个与时俱进好工具

新闻 移动开发
1月9日上午,2019 年微信公开课 Pro 正式开幕,腾讯公司官方微博发布了《 2018 微信数据报告》,显示了微信这几年来的发展状况。晚上7点半,张小龙出现在微信之夜,场下座无虚席。

1月9日上午,2019 年微信公开课 Pro 正式开幕,腾讯公司官方微博发布了《 2018 微信数据报告》,显示了微信这几年来的发展状况。晚上7点半,张小龙出现在微信之夜,场下座无虚席。

[[255260]]

张小龙在开场之后,首先讲了他对于产品的观点,以及做产品的原则。不管外界怎么说,都不会影响他对于产品的看法。他认为,很多事情即便他说出来了,外界也不会理解,引申到产品上,在每个人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基本的产品原则基础上,张小龙也进一步谈到了微信发展的最初“源动力”。第一点即是,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此外,张小龙还谈到,很多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但不构成对微信的威胁,公众号阅读量下降,是因为内容不够有吸引力,时刻视频记录真实生活,及公布了微信未来的几点小变化。

在上午发布的微信2018年度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的月活用户达到了10.82亿,其中55岁以上的用户数量达到了6300万,每位用户的微信好友数量和2015年相比增长了1.1倍。

数据报告还给出了各个年龄段喜欢的表情。00后用户最爱的是“捂脸”表情;90后最爱的是“哭笑”表情;80后最爱的是“露出牙齿的大笑”;70后最爱的是“掩嘴偷笑”;55岁以上的中老年用户,则是最爱用“点赞”表情。

在出行方面,每月使用微信搭公交地铁的乘客比去年增加4. 7 倍,使用微信高速出行的人数比去年增加6. 3 倍。

在支付方面,每月使用微信零售消费的买家比去年增加1. 5 倍,每月使用微信吃饭买单的食客比去年增加1. 7 倍,每月使用微信支付医疗费用的人数比去年增加2. 9 倍。

信息传播方面,微信每天对外发出450亿次消息,与去年同比增长18%;每天有4.1次的成功音频通话,同比增长100%。

此外,和2015年相比,使用微信视频通话的用户增加了570%。在此基础上,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55岁以上用户使用微信视频通话;三年前,更多使用这一功能的还是90后和00后用户。

同时公布的还有不同年龄层用户的微信使用习惯。00后用户是其中晚睡早起最频繁的,他们的睡眠时间最短,而且往往在晚上10点之后才开始活跃;90后用户白天起床最晚,公交出行也最频繁;80后用户的白天时间基本用来工作,而且最喜欢在微信上关注国家大事。

不过,一个共同的趋势是,在一天之中,用户相比于三年前,会将时间用到了小游戏、刷朋友圈等新的使用行为上。

随着微信不断加强和产业间的联系,微信的数据报告也展现出了用户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微信的频率。比如说,每个月使用微信搭乘公共交通的乘客数量与去年同比增加4.7倍,每个月使用微信进行零售购物的用户同比增加了1.5倍。

“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已经习惯了。”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兼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每天有5亿人吐槽,还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微信7.0版本更新后,更是如此,但微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做出改变。”

以下为张小龙的演讲内容:什么样的才是好的产品?

有时候我非常想问大家,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让用户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对我自己来说,并不是很多人都理解我的产品理念。我当时,也看了很多苹果、乔布斯的产品设计理念。他们来自十大设计理念,包括好的产品是有创意的、有用的、好的产品是优美的、是非常容易使用的、是含蓄的、是诚实的、是经久不衰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环保的、是尽可能的少体验它的设计。

[[255261]]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变现、是流量。比如,微信能不能推动一些通知等。但很多人都不关心,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微信是这样的,有很多大家不理解的内容?为什么微信不搞活动设计?以前我也解释了,微信并不是克制。

我也观察到,很多产品被误导了,如何去获取流量。因为,很多人也会在微信抱怨着一点。但微信坚持的是,如何做一个好的产品。以前在PC端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像微软一样做一个好的产品。在移动端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有一次,我问一个同事,PV最大的页面,是谷歌的还是哪里页面?其实在PC时代,最大的页面是浏览器的404页面。如果这样,为何谷歌不再这个页面放一个广告呢?那么同理,为何微信不在启动页放一个广告?其实大家可以像一个这样的问题。

微信8年了,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是多少?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那它就是你的朋友。加一个广告的话,你会发现你最好朋友的脸上有一个广告。

其实新的版本有很大的改动,每次改动都有会很多人不适应。其实,如果按用户想的,我们就改不了了。所以,我们只能坚持好的产品的原则,要适应时代去变化。这一部分,我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好产品的标准,以及微信的一些古怪的理念。并不是说,我们有了很多的用户才这样,是一开始就这样坚持的。

微信的历史,pony写邮件是真的,我回顾一下微信的历史。以前我给pony写邮件,这个是真实的。还有说我去寺庙,这个是不存在。有时我在想,如果那天我出去,可能就没有微信了。现在想的话,很多事情都是突然的。灵感来了,微信出现了。

那时邮箱已经做到第一,已经没有什么好突破了。当时邮箱里面,有一个阅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其实尝试了很多的想法。最早的时候,可以订阅一些博客,可以看文章。但是阅读空间的空间有限。

当时,我们组了10个人,包括我、做安卓的、塞班的人,做出了微信。当时微信的用户量特别的少,长达半年的时间都特别的少。对于一个新产品,让用户接受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坚持,一个产品没有获得自然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如果用户没有自然推广,我们自己去推广,是没有意义的。

2.0的时候,我们看到微信的用户开始增长,我们才开始推广它。在当时,其实是挺害怕的,因为微信对运营商带来了影响,代替短信。虽然当时,我们不太敢从通讯录里面导入好友,所以只能从QQ去挑选好友。

现在我们觉得,有两件事非常对,一是让用户自己去挑选好友,二是没有去过分的推广产品。这样的话,微信的起步是非常健康的。

对于我自己来说,觉得非常的幸运,觉得可以和这样的产品,从0到1,到今天又10亿日活的用户。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我回顾一下微信的出发点,对各个领域的思考,为什么微信是这样的?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微信的初心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讲初心这个词。我把它抛出来,会用原动力来代替它。原动力,是内心很深的认知,是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可以完成它。它也是,一个非常希望达成的目标。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是,微信作为一个工具,微信希望可以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产品。虽然我说了很多次的工具,但很多人还不是很理解。我对工具很热爱,当时用代码写出foxmail。微信的起点,也是做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工具已经是一个很有挑战,很难做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不这么想。这和我们的用户相关,很多人习惯了糟糕的用户体验。因为很多已经习惯了,比如那些开屏广告、诱导链接等等。当年的短信,其实也有很多的垃圾短信。可怕的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我们自己知道什么事好的,我们就会有底线,有取舍。所以,我们会坚持做一个好工具。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样会让用户记住。微信是一个通讯工具,有很多的好友在这里,就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方式。当时微信做了很多改变,这是潮流的突破,生活方式的突破。当时发布附近的人的时候,特别的恐惧。因为没有产品有这个功能,同时也不知道会带来哪些变化。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微信在手机端,它必然也会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也很庆幸,当时提出这样的标语。后来也发现,微信确实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比如支付、红包。

所以,微信就是一个生活工具。

我先不说,第二个原动力是什么?

微信公众平台,在微信出现第二年就发布了。当时就在想,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微信的出现,代替了短信。如果我们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垃圾信息,可以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有秩序。记得当时,我很兴奋,还告诉了pony。他当时说,那么垃圾短信怎么办?

我们做公众平台,就是有这样的出发点。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像当年的短信,有很多的垃圾信息。一个平台可以造福很多人,那么他才会更有生命力。

当时我们举了很多的案例,当时说道一个盲人按摩师,如何让顾客找到他,获得很好的服务。按摩师,不在依据地段,而是他按摩的水平。所以,就有了“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这样的标语。

我们平台的目的,就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后面我们做的小程序、小游戏,这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在今年前两个月。有个朋友发朋友圈,说现在的按摩师都通过小程序工具了。看到这个案例,我非常开心。这就是我们当初所设想的。

如果大家理解我们的出发点,就会更好的理解今天公开课提到的各种举措。

目前,市面上很多产品的理念,让我不理解,大家都在争夺用户的使用时长。因为用户的时间有限。而且互联网产品,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微信没有已发送、已阅读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当初我们在想,什么样才是最高效,那就是发了以后不再去看。如果再看是否发送、阅读,那意味着又浪费了时间。最高效的,就是给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即便是电视剧,我们很多同事都是倍速看完的。

我们不会因为用户的停留时间,去衡量一个产品的价值。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说除了吃喝拉撒之外,都必须去使用某个产品。我么更关心的是,用户找一个信息,可以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来完成。比如,有的时候,想不起某个人。我们更愿意去加强联想到相关人的能力。

很多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不构成对微信的威胁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小程序。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小程序,我们感到很开心,并不担心竞争,也不担心会对我们构成威胁。因为每个公司的团队、性格不同,更重要的是,做这件事的原动力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流量,那我不看好。

我们的小程序,是围绕创造价值来做。我们是去中心化的,如果我们垄断了头部的小程序,那么这个生态就没有了。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之前,确实有一个公司说要做小游戏,但是怕我们灭掉他们。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而这样做。我们对投资的公司,以及其他公司,都是一视同仁的。

现在,简单回顾一下小程序的发展,已经三年了。其实当时我们还没想好,就把它发不出来了。这不是微信的风格。这样做,就是给自己压力,推动我们把这件事做好。有一年,我说要推出小程序服务。当时我们就在讨论,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没有讨论,小程序多么美好。

为什么我们觉得一定会做好小程序?之前已经说了很多次,App下载、网页体验也不好,小程序的体验是最好的。其实,公众号的体验要好于网页,因为我们在其中加入了很多的设计。从用户侧来看,这样的体验会更好。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特别大。因为它不也是一个C端产品,很快的去试验。而且我们确实有很大的耐心,过去三年里一直在努力做好这件事。我们希望小程序是有价值的,用户然后来使用。即便今天,也不能说小程序已经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很好的案例。因为它还不完善,所以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在线上,应该通过搜索、社交的方式获得小程序;在线下,应该是二维码。目前,搜索做的还不是很好。我们希望通过小程序页面的方式,把很多信息直接呈献给用户。虽然还没有做好,但是内部已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另外,我们要完善小程序的评价体系。最好有好友使用过的评价。

第三点,是小程序找回的情况。刚才用户吐槽,小程序能不能有推荐。虽然一切皆有可能,但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做。当所有小程序都开始发通知,那么体验是不好的,会像当年的垃圾短信。可能的情况是,你每天回收到几百条的通知,好的小程序会被淹没。这不是好的办法。

我们希望,可以在用户接受的情况下,给用户发通知过去。虽然我们有下啦、星标的入口,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优化的空间。用户确实存在,想用但是找不到小程序的情况。

微信7.0有一个强提醒,很多人可能没有用,觉得是个人之间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这个,其实是面向线下的。比如,我扫一个二维码,会收到提醒。强提醒的本意,是面向线下解决问题。小程序和个人之间的连接,我觉得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后面会加强去做。小程序很赚钱,但还不是很满意

接下来,会说一下小游戏。

从商业的角度说,现在小游戏已经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个人不是很满意。因为这里面高质量的游戏,还不是那么多。回归到原点,小游戏的目标是什么?其实,公司并没有给我们收入的压力。那么,我们为什么做小游戏?小游戏会走向哪里?

在内部,我说道,小游戏是关于创意的平台。什么是创意?我们队小游戏的理解,和外界的理解有差异。外界,很多游戏套上小程序,就成为小游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小游戏,不是《天天好消除》。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种创意。有的用户,写小说已经承载不了他的创意,可以来使用小程序。比如,一个小学生,也可以开发一个小程序,提供给他的同学玩。

所以,我和我们的团队说,不希望只看到收入增长了多少,而是又多了多少创意,有多少是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因为做游戏的人,他的很多想法已经被限制。当我们的平台,充满创意的时候,它才会变得很有价值,用户的使用才会变多。当然,做到这样的目标,还是很难的。

这是关于小游戏,我们从平台角度的思考。我希望,未来看到的小游戏,是耳目一新的,或是一种技术体验。

公众号阅读量下降,是因为内容不够有吸引力

下一个点,是关于公众号的。很多人都很关心公众号,因为大家在通过它创业。

有的人认为,公众号的红利已经消失了。其实,我想说,公众平台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是,我们还是想服务好大家。包括,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255262]]

回顾公众号的发展,很多人确实利用这样的入口,获得很多粉丝。最早的公开课,分享过数据,阅读量70、80%来自朋友圈。我觉得非常好,因为20%的人在挑选信息,有80%的人在看。现在分享数据下降,可能是内容来源多元,质量下降等等。

我们内部也分析过,并不是改版,改版时为了提高效率问题。这里面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内容对用户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认为,在内容的吸引力方面,需要去改变,而不是不停的改版。

博客时代,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阅读量更大一些。现在的公众号,好像还没有当年的博主多。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让更多的人生产优质内容。最近,我们打击洗稿的行为,也是为了保护优质内容。所以,关于鼓励生产优质内容,这是微信面向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视频化内容的生产。去年,我们发布了App。之所以延迟,当时就是希望,很多人可以加入进来,去生产内容。但是没有做好。

社交需求没有大的变化

另一个是社交传播。微信的早期,通过分享的是大多数。这是很好的比例分配。下面,我会说社交传播和社交阅读。

微信最技术的东西,我们没有聊过。微信是一个社交工具。大家会对社交,都有自己的理解。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这也没有标准答案。我的想象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一个个体是没有社交的,后来群体产生了社交。人在一个群体,最大的愿望是不要被排斥。那么,他应该说什么?必须要说一些有价值,甚至有点夸张的内容。比如,有的人会发一些夸张的旅游照片。

以前我在知乎里面,琢磨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找出了一个答案,就是把人设强加给别人的过程。其实,你认为的人设,和别人理解的你的人设,是不同的。这方便于我理解社交的想象。如果这样去引导,其实发朋友圈,就是在把自己的人设发送到别人那里。其实,你在推广你的人设,你会精心挑选后发布。

很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朋友圈为什么只能发照片,不能发文字。因为你要推广人设,图片更利于去传播,而文字的难度很大。当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不会在社交平台上发消息。这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你发很几次旅游的内容,人们会觉得一年大部分时间在旅游。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反映你的真实情况,有的时候回过头。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其实是别人最好的状态。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记录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所以,我们发布了时刻视频,后来我们改成了时刻动态。微信里面,有很多扫一扫这样的很好的名字。但是形容时刻视频的时候,想了很多。

关于朋友圈,我可以多描绘一下。很多人可能看到,大家都在逃离朋友圈。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小圈子的情况。朋友圈发布有6、7年了。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到现在是7.5亿人,每天是100亿次。有的人会通过点赞评论,来完成社交。即使你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所以,每天会有这么多人去看朋友圈。

即使环境变化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的看朋友圈,在座的产品经理可以思考一下。

其实,社交需求没有大的变化。线下是什么样的,线上就会有同样的状况。朋友圈本质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交场景,不只是时间流。它是一个广场,这样的话你每天会从广场走过,会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广场不同的地方。你可以去参与,或者不参与。当你走完广场,看到他在做什么,也跟他们打了招呼。

在朋友圈里,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两两之间的三个人的关系的互动,并不是一对一。大家逃离,是因为个人的行为是公开的。你在广场大喊一声,大家都能听到,慢慢会给你带来压力。我们也在想,当朋友圈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这就需要更放松的场景。一个人自己说话的时候,是没有压力的,但是这样不会得到回馈。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为什么这样设置?

作为产品设置里面的开关,用的人很少,但这个开关是用的最多的,有1亿人使用了三天可见这个开关。对于产品来说,这也是合理的。打个比方,如果重新做朋友圈,既可以设为私密,也可以放到相册里。这本来是两个功能,但当初放在了一起。这样说,其实朋友圈和相册是两个概念,只是不小心混在了一起。

未来几年,朋友圈还是最高效的社交平台。但是,很多人可能还是需要更轻松的方式。

为真实内容点赞

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时刻动态。这并不意味着,微信要大力做视频。因为视频是一种技术,而微信是社交。其实,微信聊天里、朋友圈里的视频一直都很大。这样,是为了弥补朋友圈的弊端。即便没有视频,我们也会想到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我觉得Twitter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影响了后来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我记得在微博的时候,腾讯也做过微博。写微博的时候,会有一个提示,你在做什么,你在想什么。

在移动端,就会有摇一摇,因为你摇不懂电脑。我之前说过,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当年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当你拿到手机,你记录的是真实的情况。你正在做的,而不是想象的。

微信的视频,是希望记录下用户与真实环境的互动。在PC时代,这是做不到的。记录真实世界,这是一个理想,但这不现实。我们的手机里,其实并没有有那么多视频。记录和拍摄,其实并不是需求。当你去社交的时候,拍摄视频才变得有意义。微信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但微信不会去记录视频,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册。

我们要做的是,让一个人真正去记录真正在经历的事情,而且他的好友能看到,但这与朋友圈又不同。现在是1.0,但是我们有耐心,去培养用户的习惯。

前几天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视频保留一天就消失了。他理解错了,这不是记录,是朋友圈的反面。时刻动态,是真实情况的反映。所以,发布视频的地方,显示的是“就这样”这样的字眼。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这样说。但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在自由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动力下,去做这件事情。在座的很多人,也没有动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大家有动力,比如发红包。

后续我们持续的升级。时刻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而朋友圈已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这是需要耐心,去慢慢推进的。我们为什么有耐心,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现在用户没有那么多的需求,但是未来视频交流会代替图片,因为它包含的信息更多。

我前几天,给一个朋友点赞了时刻视频。对方发了朋友圈。我想说的是,我是因为内容的真实去点赞,而不是那些被美化的内容。其实,视频也可以让朋友之外的人看到,这是另一个产品要做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社交推荐,是做大众阅读产品的尝试

下一个主题,想讲一下对于阅读的思考。

微信做一件事情,总会被别人解读为想与谁PK。做视频,也不是因为别人的竞争。做公众号,就是为了用户可以看到更多优质额内容。做一个大众的阅读产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愿意学习的。当时,我们在邮箱里做阅读,自己用的很好,但是还是很小众的人用它。

微信一开始,就可以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我说的二八定律,就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的,一部分人挑选内容,大部分人去看。说回来,朋友圈还是推广人设的地方,而不是阅读的地方。即便分享,也是符合自己人设的文章。

[[255263]]

这几年,来自朋友圈的分享越来越少。当朋友越来越多的时候,朋友发的图片的优先级是高于文章的。而且阅读文章,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就像我们的订阅号这样的盒子,它有红点但大部分时间是无用的。所以对于阅读来说,是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的。

在朋友圈之外,我们需要开辟一个阅读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目前看一看里有两个板块,好看和推荐。这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交,一个是机器推荐。机器推荐其实遇到了瓶颈,那么只能尝试社交推荐这条路。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几年,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朋友推荐的,因为朋友背书了。同样,因为我相信朋友,所以看了他们推荐的电影。所以,我对推荐的认知是,越来越成为帮助决策的因素。社交推荐有意思的地方是,是可以内部不断循环的系统。比如,机器推荐如果走偏了,会一直走这个方向,这时候很难回来。而社交关系可以帮助纠偏,是一个更平衡的系统。

当我想到,要做一个大众化的阅读产品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社交推荐。这不只是阅读,而是社交的延续,人们会因为社交去阅读。人们会关心社交体系里的内容。目前的进展,也符合我们的预期,但我们还是很保守,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卷入用户的过程。

这里也有很多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比如,为了强化人设,用户推荐相同的内容。但这一点,我们也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人的社交关系是复杂的,用户会看到不同圈层、不同位置的朋友圈的内容。因为是好友、熟悉的人看的内容,我们会看兴趣之外的内容,也许会打开一些兴趣窗口。

朋友圈是因为个人为主体去转发的,而看一看里是围绕文章的。好看目前是第一代版本,虽然有一点粗糙,但我们会不断的迭代和优化。

不要标签化信息流,AI也是为产品服务

下一个点,是关于信息流的。

上一次说完信息流后,产生了很多的误会。我不喜欢业界,把很多东西都贴上标签。比如往下滑内容,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标签化认知,这样说的话,朋友圈也是信息流。我不想用标签去定义。做视频,是为了用户去展示自我。如果不是视频,我们也会寻找其他载体。

我说一下AI。微信里面有一个AI配乐,很多人认为是和用户本人拍的内容很吻合。其实,除了真实的匹配外,更多的是意象层面的。我们并不会更风去做AI,而是要落地到实际的场景的。其实我们内部还在做另一个AI功能,我还是不说了。

我们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技术应该默默躲在背后。当AI被用到产品里面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学习,AI医生可能会代替人类医生。但是AI医生可能会下错指令,开出错误的处方。

传统的工具,是人来驾驭的。苹果是怎么定义工具的?乔布斯解释电脑这种工具,这类似于自行车,是人的能力的拓展。AI也是一种工具。像AI医生可以推荐你吃什么药,怎么做可以瘦身。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范围,甚至开始驾驭人。对于一个可以驾驭人的工具,我们有很多的担忧。

我们的目标不是获得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思考产品之外的问题?

很多人说道用户,似乎很遥远、很陌生。其实,我们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

最后,我想对之前的一个段子进行澄清,是关于善良的。我不希望它变成段子被传播。任何一句话,其实都是有背景的。我当时对员工说,我们对用户应该是善良的,而不是套路用户。这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良,而是对用户的一种态度。能进我们公司的员工,已经足够聪明了,他们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一种态度。

微信未来的小变化

这里要提到几个点,是大家不知道的点,关于红包。

  • 第一个小变化,春节期间,我们会在企业微信上上线一个功能,是一个红包皮。
  • 第二个小变化,红包还是有提升的空间。红包现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添加更多情感化的元素,比如可以添加表情。我们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亲属卡。当我们在消费的时候,都感觉在尽一份孝心。

微信里的卡包是做的不好的。本来我们想承载很多卡的功能,但是做的不够好。目前我们还是想做更多的尝试。

企业微信,如果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那它的范围是很少的。这里想说的是,企业微信正在尝试新的方向,人就是服务。比如,微信里面加了很多快递员,下次还是不知道联系谁;又比如微商,微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交易获得了社交关系的背书。这让企业微信联想到,可以把人当成一种资源、一种服务,提供出去。

责任编辑:未丽燕 来源: 品途商业评论
相关推荐

2012-07-26 14:44:11

微信张小龙

2016-11-19 18:06:44

微信小程序张小龙

2019-01-29 08:51:57

微信年终奖张小龙

2014-05-14 10:26:39

2016-12-29 10:01:11

腾讯云微信

2016-11-21 11:32:49

2013-10-23 11:34:57

张小龙App

2018-04-15 15:02:23

2014-12-12 15:47:56

张小龙微信公众平台

2015-02-13 15:22:27

2016-11-19 17:58:28

2016-11-21 11:43:57

2018-01-16 08:31:47

微信跳一跳公众号

2013-12-30 09:44:22

张小龙马化腾微信

2021-07-12 15:14:44

PC版微信张小龙

2020-01-09 17:11:07

微信朋友圈好友上限

2013-04-01 13:15:49

微信微信公众账号微信推广

2022-12-21 08:12:48

复盘表达能力

2013-08-08 10:13:25

微信

2012-12-17 12:58:18

WebjQuery重构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