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工业国,并在诸多领域获得惊人成就,而中国汽车工业也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就在今年,“裁员、关厂、停产”这样的关键词频繁出现,以至于行业仰仗的“金九银十”的旺季信仰,也因为销售数字不佳,持续动摇着从业人员的心。
中国汽车行业真的在遭遇近20年来的***“寒冬”么?
数据上来看,国内车市快速下滑的状态确实已经超过了以往的正常规律,可以说是2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降幅,保守估计,就算真如市场传闻,出台车购税减半政策,恐怕今、明两年的市场也不会出现2015、2016年那样瞬间市场回弹的局面。
而国际上,通用已经宣布,将通过自愿买断计划,裁撤1.8万名工人;福特日子更不好过,预计裁员约2.4万人,约占全球员工总数的12%;即使是大众汽车也准备抱团取暖,计划在电动车、无人驾驶等多个领域与福特合作,组成跨洲际研发联盟。
似乎一夜之间,汽车寒冬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9月份的相关数据显示,世界主要汽车消费国家中,只有印度和俄罗斯的同比数据是正增长,其他国家都是负增长。
汽车行业信息咨询机构JATO近期做了调研,样本是全球57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其结论称,全球经济正在受到***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未来不确定性的威胁,这必将影响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的走势。
那怎么办?全球的汽车企业都不好过,与之相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会更加雪上加霜。
细想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年,市场的疲软加速了竞争的激烈:高端品牌不断下探;合资品牌为了迎合国人口味不断推出新品;自主品牌一面放权融资求合作,一面加猛料做营销让品牌上路;更恐怖的是互联网新能源车行的几百个新兴品牌也在这个战场中激烈拼杀,结果就是,越来越多曾经耳熟能详的品牌如海马、纳智捷、观致都面临退市危机。
而这些现象无一不是在告诫广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从业人员,凭借市场和人口红利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如果再不改革,等待企业的不是输赢,而是生死。
尤其,新一代移动信息通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崛起,智能汽车站上了新一轮发展的风口,加之国家频频出台助力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战略转型时刻。
那么,在这个变革的窗口,我们如何优雅地度过寒冬?
无论是并购整合、引进先进技术,还是像众多企业一样依靠SAP Business One进行数字化转型;亦或开发新能源、新动力等新型业务领域,所有企业都在适应市场形势的改变中进行战略转型,继而削减成本,减轻负荷,避免企业出现“规模不经济”。
知名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奥维奥表示:从表面上看,“裁员、关厂”的确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调整,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举也透露出“断臂求生”的气息。即使企业数据及格,裁员、关厂、停产背后,仍然是企业绕不开的管理、经营等问题。如何优雅的过冬,还是先从自身的管理做起。
或许,未来,世界汽车消费市场会迎来一段“低迷期”,然而,各个企业如何顺利过冬,还需要企业自身审视,积极求变,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