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开放同行,戴尔入华20年

企业动态
戴尔在中国已经走过20年。黄陈宏用“在中国,为中国”、“风雨同舟”、“充满信心”这14个字,来概括戴尔中国的成长历程。

纪录片:与改革开放同行 戴尔入华20年

“70年代末,我在日光岩上拍了一张照片,当年的鼓浪屿跟现在的鼓浪屿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厦门却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望着鹭江对面高楼林立的厦门岛,鼓浪屿原住民、厦门市宣传部原副部长林聪明如此说到。

1981年10月15日,伴随着厦门湖里开发区的一声开工炮响,厦门特区正式诞生,作为改革开放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从之前的“海防前线”,变成了招商引资的“前沿”,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还珍藏着特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件件珍贵文物和照片。

“当我第一次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里,看到有一台计算机能下棋,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79级高考生、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在人民网《对话企业家》栏目中,回忆其从农家娃到大学生的经历,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黄陈宏对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250320]]

1998年,戴尔中国正式成立,迈克尔·戴尔(左6)在厦门与首批中国员工合影。

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美国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决定在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在华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拉开了一家外企在华的序幕。而林聪明与黄陈宏的命运,曾因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发生根本改变,又因厦门这座城市而有了交集。回顾戴尔这家跨国公司在华20年的成长历程,也是许多外企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从政府借来的第一间办公室起步,到第1000万台电脑下线

走进距离厦门机场三公里处的戴尔厦门工厂,已经很难找到当初刚刚进入厦门时初创业的痕迹。

一位在这里供职20年的老员工说,戴尔最初的办公室,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一个很普通的小楼,但是这第一间办公室是厦门市政府借给戴尔公司的。当时为了让戴尔公司尽快开业,当地政府把火炬高新区创新中心的办公室让给戴尔中国使用,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机缘”,从这里起步的戴尔,成为见证了厦门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活化石”。

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我们看到,在上世纪80、90年代,厦门当时主要面向台资企业招商引资,主要是服装、小家电等轻工业企业,而戴尔公司的到来,让厦门拥有了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电脑制造业,后来又扩展到生产服务器、存储和网络产品,让戴尔成为了首批在中国建厂的国外IT企业之一。

[[250321]]

陈列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原本。(杨波 摄)

“当初戴尔在选择进入中国的起点时,厦门并不是第一选择。”黄陈宏说到,“但是,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领导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发展规划了十分科学而前瞻的战略宏图,给我们最终选择厦门增添了信心。”

目前负责公司全球供应链生产的戴尔全球高级副总裁李元钧,是厦门工厂初期员工之一,他回忆到,1998年厦门工厂投产,只有一条流水线,这条流水线还开开停停。而产品出口日本,都找不到一条可以直飞的航班。当时,很多员工对于戴尔会在厦门坚持多久,心理都没有底。

厦门政府对戴尔的到来展开了热情坚实的臂膀,通过很多具体的细致入微的服务,帮助企业度过了最开始也是最艰苦的创业期。

例如,对于IT工厂来说,对供电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但是当时的厦门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夏季还会遭遇到台风,黄陈宏说:“一旦碰到停电,工厂就没法运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厦门政府把戴尔工厂的备用电,和厦门机场的备用电放在同一套系统,这就保证了戴尔厦门工厂的运营几乎不会受到停电的影响。”

经历了三年创业之后,戴尔厦门工厂迎来爆发。2001年实现了电脑产量100万台,就此成为戴尔在全球产量最大的工厂之一。此后,2005年累计产量达1000万台,2009年累计产量达3000万台,2011年累计产量达5000万台,发展速度惊人。现在,戴尔在中国每秒钟生产一台设备。

[[250322]]

2001年,戴尔厦门工厂的累计产量达到了100万台。

而对应这个时间段的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正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一路上扬。1998年当年达65万标箱,名列世界百港67位;到2000年则达到108万标箱,首次突破百万标箱。戴尔的爆发与厦门以港立市,建立产业集群和港口建设互动过程有着紧密联系。

今天的厦门,已经成为世界级港口、国际航运中心、中欧班列的东端起点之一,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黄陈宏认为,依托厦门这个起点,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中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等诸多因素叠加,成就了今天的戴尔中国。戴尔的成功,就是广大外企在中国享受改革开放红利,得以壮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打开中国事业起点,培育本土优秀人才

李莉是东北人,因为喜欢大海,她大学毕业后来到厦门做翻译工作,刚好遇上戴尔建厂,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戴尔在中国的第一位员工,20年未曾离开,身份也从行政翻译变成了产品经理。有意思的是,当人民网采访组找到她时,周围同事几乎没人知道她这个特殊身份。

她对人民网记者说,厦门现在越来越大了,从一个小城市变成了大都市,但她在面临种种可以改变自己环境的选择下,最终还是在这里成家立业,在这里放飞了青春。

跟李莉同年入厂的员工中,还有一位叫张耀华的普通年轻人。目前他担任戴尔全球供应链副总裁职务,更是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线业务的顶级专家。当从人民网采访组看到了一张20年前戴尔厦门工厂开业合影照片时,张耀华露出了点羞涩的微笑,又似乎感慨岁月如歌。

[[250323]]

1998年戴尔中国客户中心员工举行首次团建活动。

北京丰联广场——戴尔大中华区北京分公司在地,记者曾多次走进到这里采访,却未见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籍高管。据张耀华回忆,在厦门、成都工厂筹备之初,都有外籍员工前来工作,但走上正轨后换上的几乎都是已经成长起来的本地人才。

在业内专家看来,戴尔中国几乎100%的本地化员工,真正融入中国,真正做本地化,真正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使得员工结构稳定、针对中国市场及时反应,这是是戴尔作为IT外企在中国市场20年稳步前进的重要原因。

20年来,戴尔培养了一大批以张耀华、李元钧为代表的中国高管,从厦门走向世界舞台。也让更多像李莉这样的普通员工,低调的做着喜欢做的事情,实现自我人生。

[[250324]]

戴尔厦门工厂的首批员工之一张耀华还留着1998年的工牌。(杨波 摄)

今天的鼓浪屿,仍然是戴尔中国新员工团建的首选之地之一,在这里新员工感受着戴尔务实、敬业的企业文化,又从这里走向北京、成都、上海、大连,乃至全球各地。

战略布局成都,受益“一带一路”倡议

厦门特区让戴尔获得了在华的起点,而“一带一路”倡议则给戴尔插上新的腾飞翅膀。

清晨的成都,还掩映在一片淡淡而清新的薄雾之中。而青白江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却已早早醒来。起重机在货场忙碌运作,铁路板车静静等候装车。海关卡口外集装箱车队等待进站,穿着蓝色制服的海关工作人员忙着核对查验。笛声响起,一列列满载标准集装箱的蓉欧快铁列车驶出车站,就此踏上横跨广阔欧亚大陆的征程。

[[250325]]

戴尔成都工厂的集装箱货车,产品可通过蓉欧铁路快速运送到欧洲。

与厦门工厂就在机场边上不同,成都工厂距离机场较远,但是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基础设施“蓉欧铁路”,戴尔的产品能快速、准确、便宜地运到欧洲市场。

据黄陈宏介绍,成都工厂投产后迅速成为了蓉欧铁路上的大客户,戴尔产品从中国送达欧洲的时间,从走海运两个月缩短到两周之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各国物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大幅提高了全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张耀华也从厦门来到这里,变成了一个新成都人,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工厂试运营、蓉欧铁路开通、在华供应链升级,他也把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带到了成都。

[[250326]]

成都工厂已经成为戴尔在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工厂之一。

当地政府也表现出了满满的诚意,一如当年的厦门,张耀华分享了两个小故事:

戴尔来到成都以后增长速度超乎想象。结果就是整个成都市的货物出口用的集装箱,都变得供不应求。而这个时候成都市政府积极出面帮忙,从全国各地调集装箱运到成都,并专门调配给戴尔充足的使用量。

戴尔在成都创造了一种全国首创的工单式报关模式,在成都海关试点后又在全国推广。现在成都海关的出口业务通关模式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已经实现无障碍、无纸化通关。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远瞩中国广阔未来

戴尔在中国已经走过20年。黄陈宏用“在中国,为中国”、“风雨同舟”、“充满信心”这14个字,来概括戴尔中国的成长历程。而公司董事长迈克尔·戴尔每年都会来华访问,保持跟中国政府的密切沟通。“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创建沿海经济特区,戴尔选择了厦门作为进入中国的起点;后来国家开发浦东新区,戴尔在上海建立了全球采购中心;随着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的战略,戴尔来到大连设立了国际服务中心;近些年国家进一步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戴尔选择了成都建立新厂;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戴尔创投基金就宣布进入中国,支持中国企业的创业与创新项目。”黄陈宏如此说到。

[[250327]]

2018年10月,黄陈宏博士在北京举行的戴尔科技峰会上阐述最新的中国战略。

“中国是戴尔在美国以外的最大市场。”黄陈宏说到,“2015年,迈克尔·戴尔先生访华时,宣布了”在中国,为中国“戴尔中国4.0战略,承诺五年内在中国投入1250亿美元,对中国进出口额贡献不少于1750亿,戴尔在中国的生态系统每年支持100万个工作机会。目前,我们每年在中国的投入已大大超出当时的承诺。戴尔的产值占整个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10%-12%。2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戴尔提供了增长平台,同时,像戴尔这样的跨国企业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此,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各个产业方向都制定了“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建设战略,同时戴尔也大力进行大数据、云计算业务拓展,致力于协助中国产业做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化转型。

“如今,全球已进入工业4.0时代,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戴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联合发布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的白皮书, 并与业界领先的本土厂商合作,推出了混合云、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和人工智能四大本地生态系统,帮助企业加速业务转型、IT转型、生产力转型和安全转型,抓住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跑赢数字化未来。”谈到这个话题,黄陈宏显得充满信心。

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同世界经济的融合日益加深,对于在华外企来说,这意味着只要有正确的心态就能拥有广阔而崭新的机遇。

[[250328]]

2018年10月17日,迈克尔·戴尔在北京宣布“戴尔中国4.0+”新战略。

他们既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

愿他们的中国之路,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张燕妮 来源: 人民网-IT频道
相关推荐

2018-11-22 10:58:36

戴尔

2018-10-30 13:51:33

戴尔

2009-09-27 09:26:06

民族IT品牌

2019-10-28 10:26:53

戴尔

2022-06-16 10:53:23

经济峰会

2009-03-05 18:16:13

2019-04-19 14:20:57

2018-12-21 13:50:22

汽车

2019-12-19 15:06:33

GitHub开源社区中国

2019-10-28 11:11:52

戴尔

2020-08-21 11:06:46

戴尔

2019-09-10 13:33:58

存储

2018-06-19 11:21:07

共享经济

2013-12-18 11:28:23

亚马逊公有云服务AWS云基地

2009-05-05 13:19:53

戴尔高效企业

2012-11-12 10:22:31

2017-09-26 10:42:46

2012-06-14 09:55:31

2022-08-25 15:47:35

戴尔科技DTF2022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