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微软三大会之一的Microsoft Ignite上,微软CEO Satya联合SAP以及Adobe的CEO宣布,三家公司将和对方一起互相开放数据。这个合作被称为Open Data Initiative。
具体来说这三家将会对其应用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互操作性负责,具体的平台包括:
- Adobe Experience Cloud
- Adobe Experience Platform
- Microsoft Dynamics 365
- SAP C/ 4HANA
- S/ 4HANA
这几家的软件以后会构建在同一的数据模型上,而这个统一的数据模型将跑在微软Azure上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合作。但是在分析合作之前,我们还是先简单回顾一下三家公司吧。我知道很多读者对三家公司都不陌生,但是不妨碍我们梳理一下。
主打的是微软,老牌软件帝国,曾经以Windows和Office两条腿霸占了软件行业的很大一片江山。在2000达到市值顶峰以后,微软就进入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怪圈,股票如同一潭死水。一直到2014年Satya上台,微软云计算转型,Azure成为全球第二大云计算平台。
微软最为成功的转型是把Office和Dynamics都变成了Office365以及Dynamics365,意思是365天,每天向客户收钱。这个从卖软件到收租的改变,确实是微软赶上大企业上云之后收购的一大波韭菜。这也反映在微软的股价上。
简而言之,微软在软件帝国达到顶峰以后经历了漫长的10多年股价级别没变化,企业求变求生存的过程,在搜索,移动互联网,社交等屡屡失败之后最终在云计算这个坑里转型成功了。股价也随之飙升。
Adobe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也很早, 在软件帝国时代,一度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Adobe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Acrobat系列PDF文件软,以及Flash这个曾经统治互联网流媒体的软件上都赫赫有名。
Adobe在经历了软件时代的繁荣之后,也一度在互联网时代波折。最后Adobe成功的把自家的软件云端化,走出了一出和Office365一样的转变,365天天天向用户收钱,股价就彪了。
SAP是总部位于德国的全球最大的ERP企业软件提供商,在经历了早年的繁荣之后,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SAP自2009年开始实施内存数据库HANA战略以来,打出了一手很好的牌。之后更是通过收购Sybase,自建数据中心和与第三方云厂商合作的双管齐下方式,迅速的完成了云时代的转型,成功的变成了365天天天向客户收钱的公司。
股价也充分反映了对这次转型的肯定。
那么这三家顺利转型成为收租公司的企业,各种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还要抱团取暖呢?要知道在2000年前,软件帝国时代,这三家各种都占据了一块基本盘,非常的牢靠。
微软的办公软件市场,Adobe和SAP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进入,SAP的ERP软件市场,微软虎视眈眈的做Dynamics,但是基本上对SAP是0威胁。相反的,收购了仁科的Oracle公司的威胁要大多了。Adobe的主场,微软曾经也想进入,可惜sliverlight这个东西也没搞定Flash,最后Flash却被谷歌苹果主推的HTML5搞死了。
在一个市场里,如果我占据了统治地位,那么我肯定是不会把好处分给别人的。毕竟吃独食永远是赚钱最好的方式。除非我傻了,不然干嘛开放市场。别看微软今天如此拥抱开源,那是因为它无法一家独大了。Linux和Windows要是换个位置,Windows肯定开源干死Linux。
市场上要抱团取暖的,多半都是loser们。举个例子,谷歌的TensorFlow牛逼,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就深度学习的文件格式搞了个所谓的通用标准,摆明了不带谷歌玩。谷歌也不在乎,反正你们加在一起也玩不过我。这就是说只有loser们才需要抱团取暖。
官方的宣传当然都是为了用户好,所以这次三个CEO都分别表示这次微软SAP和Adobe通过开放数据,可以帮客户实现统一数据运营。呵呵,在你们每个人最牛逼的时候不开放,现在要开放了。为什么呢?我们当然不能只信官方的。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应用云厂商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的变化。在我分析腾讯重组的文章深夜惊闻,腾讯机构为什么突然大重组?里面我提到过目前中国互联网已经流量饱和,无法获取新流量割韭菜了。对于企业级应用,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市面上的企业就那么多,企业们纷纷上云,从过去的软件时代过渡到云时代,最开始的时候每个应用云提供者,不管是微软,Adobe还是SAP都会享受一波增量市场带来的红利,可谓割韭菜不费力,反正365天都要交租。这也会让这些企业的报表很好看。但是经历了这几年的疯涨之后,企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了。
存量市场下要实现盈利的改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挖韭菜的价值,更狠的割每根韭菜。这就意味着云应用厂商需要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你想一下,把不同的企业应用壁垒打破,让企业真正在不同的应用之间实现数据互通,既可以让企业买的第三方让数据互通的方案们自然消亡,又可以让韭菜掏出更多的钱来付费,我想后续在这个开放数据格式上还要玩出花来。
第二个方面是其他互联网企业的举动。互联网企业无论是谷歌,Facebook还是亚马逊,对企业级市场一直都是虎视眈眈的。谷歌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手里的东西组合出一个G Suite来,有些方面在办公软件上已经超过微软了。起码Gmail的AI自动回复功能和高效搜索功能,比Outlook和Exchange是强多了,Google Hangout的开会功能也是非常的厉害。湾区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早就全面使用谷歌套件,彻底抛弃微软套件了。
不但有这些公司的微信,那些更早进入到应用云服务的企业比如Salesforce对于其不是特别擅长的领域也在努力进入,这同样对这些企业造成了影响。
作为应对的方式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打通这几家相对没什么竞争关系的数据,形成一个更大的闭环,让已经上船的韭菜更难下船,让其他产品进入到企业级市场的难度增大。这恐怕是这三家,并且恰巧是这三家联合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三家能走到一起去,还有一点是三家都是云计算时代转型成为收租软件公司的成功案例。三家CEO对于企业的运营和盈利模式也是有很多共同语言的。换个企业来,比方说同样是企业级市场巨头的Oracle,显然就不可能和它们三家混在一起了。
但是我坚信一点,这些企业虽然抢到了红利变成了收租企业,它们对软件本身的创新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视了,毕竟哪怕没创新也不会停租啊,不是什么好事情。而新一代互联网企业的思维也好运营模式也罢都更加先进。只有没信心了才要抱团取暖做loser,但是这很可能没什么卵用。到最后,该牛逼的还是要牛逼该取代的还是要取代。君不见,微软做AI邮件自动回复很多年了,最后还是做不出一个Gmail那样的功能来。那我为什么要相信这几个loser的护城河有用呢?
【本文为51CTO专栏作者“徐飞”的原创稿件,转载请通过作者微信公众号“飞总聊IT”获取联系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