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六年,腾讯进行了大规模内部架构调整,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长期耕耘C端业务的腾讯,开启了的B端的生意经,重磅加码云计算。
- 几天前的9月25日百度ABC云智峰会上,百度宣称要打造最“智能的云”,以人工智能为中枢,以云计算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依托, 构建百度云生态,主打最全面的AI能力。
- 9月19日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上线新一代面向万物智联的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2.0,并将基于飞天平台的杭州城市大脑升级到2.0版。
巨头加码云计算,连接战略再升级
这场“上云”的角逐BAT不仅都没有缺席,在战略上都给予了足够重视。巨头的集体爆发印证了今年是我国云计算市场的一个重要拐点。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升级,是互联网企业连接战略的自然延伸,也是搭建新一代智能产业生态的重要路径。除了BAT, 华为、海康、浪潮等知名的硬件集成商,电信运营商和IDC厂商,也在不断加码。早在2017年3月,华为就成立了专门负责公有云的一级部门CLOUD BU,当时业界普遍认为,华为云将成为云计算领域的重大变量。
云计算并不是新概念,国外早在2000年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亚马逊2013年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阿里云的构建始于2009年。与诸如出行打车、餐饮外卖等消费级的服务相比,这是一场企业级服务层面的竞争,其标准化程度要弱许多,区域性特征和非市场化的决策也相对显著,对于优质的供应商来说,市场的积累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如今,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转型的传统行业对云服务有了更迫切的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生产效率的改善给了他们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信心,不少企业意识到了业务上云的优势。
深入产业的Cloud 2.0时代来临
在Cloud 1.0时代,游戏、视频、电商等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很早就在云上,可谓是云的原生领域,如网宿科技就为熊猫、斗鱼等大量直播平台提供CDN服务发展壮大起来。在Cloud 2.0时代,云计算将触角延伸到金融、政务、教育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装备制造、安防、汽车、家居等领域。金融行业是云计算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IT架构已经成为其创新业务的阻碍;智能工业云是工业智能化的基础,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起到了聚合产业生态的关键支撑作用。
在Cloud 2.0时代,“上云”的企业客户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便宜的价格、安全稳定的架构,还有更多深入场景的多样化的需求。如钢铁厂可以通过云端的图像识别技术有效识别有缺陷的钢板;在人力密集型的部门例如呼叫中心,利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用户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呼叫中心节约成本。
云计算的本质:共享、规模效应、服务经济
亿欧智库认为,本质上讲,云计算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首先,从消费级产品(如搜索引擎到个人邮箱)到各类企业级服务产品,云计算是一种共享经济模式,让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方便、快捷、低成本地享用IT设施。其次,云计算可以实现资源管理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拓展了IT资源的企业边界,最大范围实现了规模效应。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云计算是典型的服务经济,随着技术不断走向成熟,让用户获得更多优质的服务才是云计算厂商的重要课题。常见的云计算服务模式有以下四种: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把基础设施资源(计算、存储、网络等)通过网络分配给用户使用的商业模式。由于具备很强的资金、生态、技术壁垒,IaaS层的产业集中效应十分明显。
PaaS(平台即服务):是把计算环境、开发环境等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开发者的商业模式。
SaaS(软件即服务):是面向企业或个人终端客户群体提供软件应用服务,常用的有CRM,HRM,协同OA,ERP,云存储等等。SaaS 市场空间巨大,竞争格局的长尾效应明显,目前仍有大量初创企业涌现。
BPaaS(业务流程即服务):是通过云解决方案,作为一项服务来交付的业务流程。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由于国内云计算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的需求呈现更为分散和多样化的特征,BPaaS在国内较少被提及。
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IaaS、PaaS、SaaS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当前,IaaS厂商依托生态、技术和资本不断向下游渗透,也有不少厂商如网易云从产品研发和业务运营等层面出发,打破了传统的划分,解决场景下的具体业务需求。
中美云计算巨头PK
从大型机计算、小型机计算 、PC计算再到如今的云计算,每个时代都有IT巨头诞生。在云计算时代,以亚马逊、微软、阿里等为代表的厂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在Gartner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分析报告中,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名列全球Top3。
作为中美两国的云计算巨头,阿里云和亚马逊同样起于电商,后强势进入物流和新零售,即使是比较阿里云和AWS产品线也有相当的类似之处。尽管两家企业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云计算业务上,阿里云在规模上和营利能力上相比AWS仍有差距。
下图非常直观,两家的云计算业务在体量上相差10倍左右。事实上,AWS在2014年第一季度开始,单季营收就突破了10亿美元,在这以后至少保持了4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而据最新的财报显示,阿里在2018年第二季度的营收为6.91亿美元,尚未追平AWS在2014年时的单季营收规模。尽管如此,阿里云已连续三年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速,今年前两季度的营收就已经达到13.36亿美元,预计2018全年增速在80%左右。鉴于AWS的营收基数巨大,能够达到40%的年复合增长还是非常可观的。
在刚刚过去的2018财年阿里巴巴集团的营收总计2502.66亿元,而同期阿里云的营收是133.9亿元,仅占5.4%。再来看盈利情况,AWS2017全年的营业利润达到了43.31美元,为亚马逊贡献了超过60%的营业利润,推动亚马逊盈利能力和股价的显著提升。相比之下,目前阿里云仍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阿里云2018财年EBITA Margin为亏损6%,好于2017财年的亏损8%,毛利率有所提升。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称霸,AWS在中国的本土化并非顺利。根据IDC的数据,在2017年阿里云占领了将近一半的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 在全球市场上当之无愧的老大AWS仅占比5.4%。亿欧智库认为,在云计算方面,国内外的技术差距远不如IT硬件大,加上政策法律限制、文化差异的影响,外资公司的本土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云计算市场大有可为
Gartner和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公有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110亿美元,而我国是36.2亿美元,占全球公有云市场的份额不足5%。亿欧智库发现,如果按照Gartner最新统计的加入了BpaaS(业务流程即服务)部分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来算,我国的公有云市场规模不足全球市场的3%。除了公有云,混合云和专有云的想象空间也十分巨大。据报道,阿里云除了提供公共云服务之外,也提供飞天专有云,为大型客户使用。我国现阶段云计算产业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拐点还远远没有到来。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已有54%的企业使用云计算,其中互联网公司的比例高达90% 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各行业在使用云计算方面的积极性仍待提高。
此外,随着各地方政府在政务、交通、安防等方面上云的需求以及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一带一路”的带动,中国企业在全球云计算市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