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44%的年轻人有八成以上的餐食通过外卖解决,有19%的人甚至只会在外吃饭。可是,餐馆里的食物,真的让人放心吗?
舌尖上的风险
“身世可疑”一念间
每天终究要吃饭
以“中式快餐四巨头”之一的黄焖鸡米饭为例,靠着量大价低,它成为许多年轻人外卖的首选。
今年刚毕业的李岩岩,号称“黄焖鸡百科”。他熟知哪家的量最大,哪家的味道最好。但如果问他,哪家的原料最可靠,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每天,都有无数的食材进入市场、进入餐厅、进入我们的胃,但它们是从何而来?是否可靠?恐怕商家与食客,都说不清楚。
古有银针试毒,如今我们可否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对食物的生产和运输过程溯源,降低我们舌尖上的风险?
自报家门的鸡,身世明明白白
物联网,让万物开口说话
19年前,“物联网”的概念被提出,而今它即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物联网基于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物体或过程信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的网络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通俗点儿说,就是通过传感器实现物体的数字化,让万物都能“开口说话”。
以一只鸡为例,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养鸡场,可以为每只鸡建立专属档案,实时记录它们的运动状况、进食情况和身体特征,让它们的身世明明白白。
让大米,带着阳光土壤的消息
吃进肚里的饭,营养如何看得见
每年,中国粮食消费量在12800亿斤至12900亿斤之间, 在这样的巨大需求之下,粮食的质量如何控制?
农业物联网,可以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确保农作物拥有最佳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华为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建立“农业物联网全球联合创新中心”,建立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智慧农业平台。
通过“要素物联网系统”,对光照、温度、盐碱度等信息进行收集,并传送到华为云端大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和专家诊断,提供靶向药品、定向施肥,对盐碱地进行“四维改良”,让盐碱地上也能生长出高品质的大米。
路过多少山川湖海,来到厨房?
食材的前半生,扫码就知道
从农场到餐桌,食品原料要经历预加工、检疫检验、冷链运输、烹饪等环节。让整个流程可追溯,同样离不开物联网的应用。
当鸡肉进入冷链物流环节,物联网能够对冷运车实时定位,掌握货物到了哪;还可以对食材状态进行监控,确保在运输中能被妥善管理。同时,通过在线调度和配送可视化,实现货物的定制化配送。
物联网让整条食品制造链上下游信息可被随时记录,随时调取。让用户放心溯源,放心吃饭。
物联网,给食品一张身份证
食品安全看得见,吃得明白也安心
相信有一天,随着物联网在养殖业和农业中的深度应用,以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日益健全,当李岩岩照常点一份外卖,用手机一扫,就能知道关于这份黄焖鸡米饭的全部信息,确保入口的食物绝对安全。
而售出这份外卖的商家,不仅能通过物联网管理原料供应商、原料库存状况、外卖平台订单,更能通过实时反馈的大数据了解用户偏好,在商业竞争中拔得头筹。
借助物联网技术,智慧畜牧业、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已逐步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时代,近在眼前。
华为全联接大会将于10月10-12日在上海举办。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预约现场直播。大会官方小程序出炉,新鲜资讯、现场直播、社交互动、会务支持一应俱全。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