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职场的小白,往往在挑选公司的问题上非常茫然,要么一开始盲目选择,***幡然悔悟错失机会;要么听信鸡汤,猛灌两口,***鸡血用完,发现自己一开始的路就走错了……
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你并没有主动选择过,你只是随波逐流。
不能主动选择的原因在于,没有一套可执行、可落地的挑选公司的方法,在上周三的干货文章里,我们从大方向上给出了筛选公司的流程,以及应该规避的的“坑”。
今天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建议。
我们会说到:
- 不同城市如何做职业规划
- 大公司与小公司怎么选
- 如何分辨靠谱的岗位描述
- 如何判断公司是否有发展潜力
- 如何挑选公司的总结
一、不同城市如何做职业规划
1、一线城市
如果你在一线城市,这类城市的互联网环境相对发达,建议选择二十人以下的创业公司发展。
因为一线城市二十人以下的创业公司发展机会比较多, 环境会更开放。
因为这类公司人手相对少,工作会比较忙,身兼数职的情况比较多见,所以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多,这会对你未来挣多少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首先你还需要确定这家公司有明确的盈利模式,而不是纯粹靠投资人养活。
在这类公司任职,不要太过于纠结薪酬(当然要满足了你的生计条件),能否学到知识,提升个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选择公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个人能力是否能获得提升,在互联网行业,不论你的目标是自己创业还是成为公司高管,个人能力都是硬指标。
2、二三线城市职业规划
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环境相对欠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你到一线城市发展,因为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大环境是二三线城市***的,这代表着更敏感的行业触觉。
如果条件不允许到一线城市发展,那么在二三线城市的职业规划是:
① 去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发展
优先选择重视应用互联网工具的,并且急于转型的本地大公司,需要注意的是,你要考察这个公司的体制是不是“封建”,是否有足够的尝试、试错空间。
你在暖石网学习了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的做事方法与思维,把这些知识用到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其实这是一种“降维打击”,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同样,在这类企业,你的目标也可以是自己创业,或者成为公司高管。
② 去本地小公司发展
小公司的工作权限相对大,有更多的试错机会,缺点是小公司可能缺少你的“领路人”,所有事情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尝试。
选择小公司,可能会身兼数职,工作很忙,但收益会更大,个人能力提升快。
在这类小公司持续积累资源、经验,或许有机会可以成为公司合伙人,当然也可以自己创业。
③ 直接个人创业
在二三线城市的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自己创业,不过这需要大量资源的积累,在试错成本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创业的个人成长速度是最快的。
二、大公司、小公司怎么选?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清楚公司大、小的概念与特点,我们来看一张图:
上面这张图片要说明的是,在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上,并没有一个***的解决方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你需要结合自身条件,根据上面这张图片所列出的特点,多方面权衡一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看完了大、小公司的概念和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类型,分为两种类型:
结合上面列出的两张图片,我们的结论是:
- ① 对于年龄小(26岁以下)或者条件允许(生存压力不太大)的人,建议去互联网小公司快速进步。
- ② 对于年龄相对大(26岁以上)或者条件不允许(生存压力比较大)的人,建议选择相对稳定的公司,首先满足生活条件,再找机会寻求个人进步。
对于寻求个人进步的人,我们推荐的选择公司的排序是:
互联网小公司>互联网中大型公司>传统行业小公司>传统行业中大型公司
三、如何分辨靠谱的岗位描述
我们在招聘网站上寻找自己心仪的职位时,一定会接触到岗位描述(职位描述),如何通过这短短的岗位描述来判断公司做事的方式是否靠谱,以及是否适合自己呢?
我们通过这三个关键点来达成:
1、查看岗位要求技能
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职位能否让你学到未来赚更多收入的知识,我们要分辨,这个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是否对自己来说是长期需要的。
2、是否有反馈方式
看看这个职位是否通过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这一点可以反映出整个公司的做事调性,是根据反馈有理有据的调整,还是完全靠脑补。
3、个人兴趣
这一点比较主观,但也非常重要,你对这些工作职责是不是感兴趣,影响到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和个人成长速度有关。
我们来看例子:
这是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岗位描述,红框中圈出来部分是这个职位所需要的技能,包括:公众号运营、制定营销策略、策划与执行活动、社群搭建与运营、信息搜集整理、数据分析、资源拓展。
图中的岗位描述中,第2、3、4、6条都提到了完善工作流程、数据收集、反馈、分析。
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对于通过数据优化工作这一点非常看重。所以这是一份靠谱的岗位描述。
我们再来看一个反面例子:
这份岗位描述里所需要的技能只有红框中圈出的两项,第2、3条描述非常“虚”,所谓的“充分了解”、“对热点敏感”,这都不是可以量化的工作内容,并且没有提到任何的数据收集、工作优化。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家公司并没有想清楚,招一个新媒体运营来公司是做什么的,进入这样的公司很可能会面临:工作完全没有人带、产品的改进拍脑袋决定、彻底沦为“打杂”的情况。
说一句题外话,上面两份岗位描述,入职起薪分别是8K和4K,这不单单是4K的薪资差距,这是,职业的新媒体运营与“顶着新媒体运营头衔”打杂的区别。
四、如何判断公司是否有发展潜力
在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发展潜力的时候,我们通常要从这4个方面来看:
1、产品模式
这个产品是否聚焦,能不能解决一个真正的需求?
这个产品所谓的需求,是脑补出来的,还是经过调查测试得出的结论?
隔靴搔痒,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这样的产品一定命运多舛。
2、用户模式
这个公司的目标用户是否明确?有没有明确的用户画像?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春晚小品,两位“创业者”要去卖袜子,他们对自己的用户是这么定义的:
每个人都要穿袜子,中国有13亿人,每人买一双咱们的袜子,咱们就发了。
虽然说小品本来就是玩笑,但现在不少创业公司就是这么描述自己产品的用户画像的……
一定要警惕这类随随便便“画大饼”的公司,有梦想是好的,“画出来的饼”吃不吃得下就另外说了。
3、市场模式
这个公司的产品有没有明确的获取用户的方式?
如果说一个线上产品,说的前途一片远大,但是你自己在网上各大平台都找不到,那么你就要好好想一想了,你刻意去找都找不到,用户怎么能找到?
当然,要完全搞清楚一个产品的市场模式需要花很多功夫,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去试试看,能不能找到这个产品?
当然这话也不绝对,比如这家公司是创业公司,产品并没有上线,这时咱们该考虑的就是“用户模式”是不是清晰。
4、收入模式
收入模式就是要大体搞懂这个产品怎么挣钱?
是立刻赚钱?还是以后赚钱?能不能赚钱?有没有接受融资?
怎么挣钱的意思是,这个产品提供的服务是有价格的,只要用户购买了服务,就会有收入。
这里要另外提一点的就是,各种社交产品,短期内看不到盈利,但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变现。
这时候我们该关注的就是,这个社交产品的增长是什么样的?它的增长速度有没有可能在它没有倒闭之前可以去变现?
虽然谈钱庸俗,但还是要在选择公司的时候搞清楚:这家公司发工资的钱从哪里来?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
在行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付费的,通过把用户和不同行业的专家连接到一起,通过和这些专家的合作,赚取平台费,这就是它的盈利模式。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前面说的4个模式得出:
- 产品模式:付费找行业专家解决个人问题。
- 用户模式: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一线城市互联网人群。
- 市场模式:背靠果壳网、口碑传播。
- 收入模式:可以盈利,也有融资。
这么分析下来,这家公司是比较靠谱。
五、如何挑选公司的总结
1、起点不一定要高,但要关注个人进步
不论如何选择公司,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就是个人进步,在一家公司里是真的能学到知识,还是机械的执行,这会对你未来挣多少钱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在中国,跟对人比去大公司更重要
这里用一个场景来比喻,每个人都有目标,通向这个目标的过程就像是在走独木桥,在你战战兢兢通过独木桥的过程中。
有的人会告诉你应该注意什么,怎么样才是通过的正确方法。
有的人会告诉你,别过去,过去你就死定了。
有的人会拉住你的腿,带着你往下跳。
具体点说,这个人就是你的直属领导,一个能教你正确做事方法的好领导是无价的。
3、找过来人给你建议,不要自嗨
有一种情况特别悲哀:“你的顿悟,是别人的基本功”,与其自己在一个不了解的领域摸索,不如去寻求过来人的建议,这样会更高效。
4、关注个人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职场发展中,培养一个具体的技能,不如培养自己个人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2个能力,永远是最值钱的。
5、多花时间在研究岗位上,不要海投
求职前挑选几个职位,做足功课,然后再去投简历,这样入职成功率会比海投高许多,***效的找工作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 找到8心仪的公司,花时间研究公司产品、入职所需技能等等
- 投出8份简历,收到6份OFFER
- 去三家公司面试,***入职一家
以上,我们通过两期内容讲了如何挑选公司的问题,如果你真的能把这些内容吃透,并实际应用,这会让你的职场之路在一开始就走的更稳。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