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盛宴 | 浅析RDMA网络下MMU水线设置

企业动态
锐捷网络在研发中心同样搭建了模拟真实业务的浸泡组网环境(包括RG-S6510、RG-S6520、RG-N18000-X系列25G/100G网络设备、大型测试仪、25G服务器)。

 RDMA(远程直接数据存取),以其对业务带来的高性能、低延时优势,在数据中心尤其是AI、HPC、大数据等场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RDMA的稳定运行,基础网络需要提供端到端无损零丢包及超低延时的能力,这也催生了PFC、ECN等网络流控技术在RDMA网络中的部署。在RDMA网络中,如何合理设置MMU(缓存管理单元)水线是保证RDMA网络无损和低延时的关键。本文将以RDMA网络作为切入点,结合实际部署经验,分析MMU水线设置的一些思路。

什么是RDMA?

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通俗的说就是远程的DMA技术,是为了解决网络传输中服务器端数据处理的延迟而产生的。

传统模式与RDMA模式工作机制对比

如上图,在传统模式下,两台服务器上的应用之间传输数据,过程是这样的:

  • 首先要把数据从应用缓存拷贝到Kernel中的TCP协议栈缓存;
  • 然后再拷贝到驱动层;
  • ***拷贝到网卡缓存。

多次内存拷贝需要CPU多次介入,导致处理延时大,达到数十微秒。同时整个过程中CPU过多参与,大量消耗CPU性能,影响正常的数据计算。

在RDMA 模式下,应用数据可以绕过Kernel协议栈直接向网卡写数据,带来的显著好处有:

  • 处理延时由数十微秒降低到1微秒内;
  • 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CPU参与,节省性能;
  • 传输带宽更高。

RDMA对于网络的诉求

RDMA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IO高并发等场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诸如iSICI, SAN, Ceph, MPI, Hadoop, Spark, Tensorflow等应用软件都开始部署RDMA技术。而对于支撑端到端传输的基础网络而言,低延时(微秒级)、无损(lossless)则是最重要的指标。

低延时

网络转发延时主要产生在设备节点(这里忽略了光电传输延时和数据串行延时),设备转发延时包括以下三部分:

  • 存储转发延时:芯片转发流水线处理延迟,每个hop会产生1微秒左右的芯片处理延时(业界也有尝试使用Cut-through模式,单跳延迟可以降低到0.3微秒左右);
  • Buffer缓存延时:当网络拥塞时,报文会被缓存起来等待转发。这时Buffer越大,缓存报文的时间就越长,产生的时延也会更高。对于RDMA网络,Buffer并不是越大越好,需要合理选择;
  • 重传延时:在RDMA网络里会有其他技术保证不丢包,这部分不做分析。

无损

RDMA在无损状态下可以满速率传输,而一旦发生丢包重传,性能会急剧下降。在传统网络模式下,要想实现不丢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依赖大缓存,但如前文所说,这又与低延时矛盾了。因此,在RDMA网络环境中,需要实现的是较小Buffer下的不丢包。

在这个限制条件下,RDMA实现无损主要是依赖基于PFC和ECN的网络流控技术

RDMA无损网络的关键技术:PFC

PFC(Priority-based Flow Control),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是一种基于队列的反压机制,通过发送Pause帧通知上游设备暂停发包来防止缓存溢出丢包。

PFC工作机制示意图

PFC允许单独暂停和重启其中任意一条虚拟通道,同时不影响其它虚拟通道的流量。如上图所示,当队列7的Buffer消耗达到设置的PFC流控水线,会触发PFC的反压:

  • 本端交换机触发发出PFC Pause帧,并反向发送给上游设备;
  • 收到Pause帧的上游设备会暂停该队列报文的发送,同时将报文缓存在Buffer中;
  • 如果上游设备的Buffer也达到阈值,会继续触发Pause帧向上游反压;
  • 最终通过降低该优先级队列的发送速率来避免数据丢包;
  • 当Buffer占用降低到恢复水线时,会发送PFC解除报文。

RDMA无损网络的关键技术:ECN

ECN(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显示拥塞通知。ECN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技术,只是之前使用的并不普遍,该协议机制作用于主机与主机之间。

ECN是报文在网络设备出口(Egress port)发生拥塞并触发ECN水线时,使用IP报文头的ECN字段标记数据包,表明该报文遇到网络拥塞。一旦接收服务器发现报文的ECN被标记,立刻产生CNP(拥塞通知报文),并将它发送给源端服务器,CNP消息里包含了导致拥塞的Flow信息。源端服务器收到后,通过降低相应流发送速率,缓解网络设备拥塞,从而避免发生丢包。

通过之前的描述可以了解到,PFC和ECN之所以可以实现网络端到端的零丢包,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水线来实现的。对这些水线的合理设置,就是针对交换机MMU的精细化管理,通俗讲就是对交换机Buffer的管理。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下PFC的水线设置。

PFC水线设置

交换芯片都有固定的Pipeline(转发流水线), Buffer管理处于入芯片流程和出芯片流程的中间位置。报文处于在这个位置上时,已经知道了该报文的入口和出口信息,因此逻辑上就可以分成入方向和出方向分别对缓存进行管理。

PFC水线是基于入方向缓存管理进行触发的。芯片在入口方向提供了8个队列,我们可以将不同优先级的业务报文映射到不同的队列上,从而实现对不同优先级的报文提供不同的Buffer分配方案。

队列Buffer的组成部分

具体到每个队列,其Buffer分配根据使用场景设计为3部分:保证缓存,共享缓存,Headroom。

  • 保证缓存:每个队列的专用缓存,确保每个队列均有一定缓存以保证基本转发;
  • 共享缓存:流量突发时可以申请使用的缓存,所有队列共享;
  • Headroom:在触发PFC水线后,到服务器响应降速前,还可以继续使用的缓存。

保证缓存设置

保证缓存是一个静态水线(固定的、独享的)。静态水线的利用率非常低,资源消耗却非常大。我们在实际部署时建议不分配保证缓存,以减少这部分的缓存消耗。这样,入方向报文直接使用共享缓存空间,可提高Buffer的利用率。

共享缓存设置

对于共享缓存的设置,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动态水线。动态水线能根据当前空闲的Buffer资源,以及当前队列已使用的Buffer资源数量来决定能否继续申请到资源。由于系统中空闲共享Buffer资源与已使用的Buffer资源都是时刻变化的,因此阈值也处于不断变动中。相对于静态水线,动态水线能更灵活、有效的利用Buffer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锐捷网络交换机支持基于动态的方式进行Buffer资源的分配,对共享缓存的设置分为11档,动态水线alpha值=队列可申请缓存量/剩余共享缓存量。队列的α值越大,其在共享缓存中可使用的百分数占比也就越高。

共享水线α值与可使用率对应关系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队列的α值设置越小,其***可申请的共享缓存占比就越小。当端口拥塞时就会越早触发PFC流控,PFC流控生效后队列降速,可以很好地保证网络不丢包。

但从性能的角度看,过早触发PFC流控,会导致RDMA网络吞吐下降。因此我们在MMU水线设置时需要选取一个平衡值。

PFC水线到底设置多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理论上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值。实际部署时,需要我们具体分析业务模型,并搭建测试环境进行水线调优,找到匹配业务的***水线。

Headroom设置

Headroom:顾名思义,就是头部空间的意思,是在PFC触发后,到PFC真正生效这一段时间,用来缓存队列报文的。Headroom设置多大合适?这里与4个因素有关:

  • PG检测到触发XOFF水线,到构造PFC帧发出的时间(这里主要跟配置的检测精度以及平均队列算法相关,固定配置是固定值)
  • 上游收到PFC Pause帧,到停止队列转发的时间(主要跟芯片处理性能有关系,交换芯片实际上是固定值)
  • PFC Pause帧在链路上的传输时间(跟AOC线缆/光纤距离成正比)
  • 队列暂停发送后链路中报文的传输时间(跟AOC线缆/光纤距离成正比)

因此Headroom所需要的缓存大小,我们可以根据组网的架构,以及流量模型测算得出。以100米光纤线 + 100G光模块,缓存64字节小包,计算出所需的Headroom大小是408个cell(cell是缓存管理的最小单元,一个报文会占用1个或者多个cell),实际测试数据也吻合。当然,考虑一定的冗余性,Headroom设置建议比理论值稍大。

RDMA网络实践

锐捷网络在研发中心搭建了模拟真实业务的RDMA网络,架构如下:

锐捷网络RDMA组网架构

  • 组网模型:大核心三级组网架构,核心采用高密100G线卡;
  • POD内:Spine采用提供64个100G接口的 BOX设备,Leaf采用提供48个25G接口+8个100G接口的BOX设备;
  • Leaf作为服务器网关,支持和服务器间基于PFC流控(识别报文的DSCP并进行PG映射),同时支持拥塞ECN标记;
  • RDMA仅运行于POD内部,不存在跨POD的RDMA流量,因此核心无需感知RDMA流量;
  • 为了避免拥塞丢包,需要在Leaf与Spine之间部署PFC流控技术,同时Spine设备也需要支持基于拥塞的ECN标记;
  • Leaf和Spine设备支持PFC流控帧统计、ECN标记统计、拥塞丢包统计、基于队列的拥塞统计等,并支持将统计信息通过gRPC同步到远端gRPC服务器。

写在***

锐捷网络在研发中心同样搭建了模拟真实业务的浸泡组网环境(包括RG-S6510、RG-S6520、RG-N18000-X系列25G/100G网络设备、大型测试仪、25G服务器)。在叠加了多种业务模型,并进行了长时间浸泡测试后,我们对于RDMA网络的MMU水线设置已有一些推荐的经验值。此外,在RDMA网络中,还存在一些部署难点,比如多级网络中 PFC风暴、死锁问题、ECN水线设计复杂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锐捷网络也有一些研究和积累,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

本期作者:颜晓波

锐捷网络互联网系统部行业咨询

感谢您关注锐捷网络技术干货文章!现诚邀您参与有奖调研,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将帮助我们在技术探索与分享上持续精进。

点击下方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参与调研。

http://survey.ruijie.com.cn/m/25569404.aspx#

 

责任编辑:张燕妮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18-03-16 09:13:45

RDMA高性能数据中心

2011-03-09 10:30:55

2011-07-28 12:36:43

2012-08-29 16:24:15

2021-01-08 14:55:03

RDWARoCE数据

2011-04-13 14:53:32

2011-05-23 10:09:48

2011-07-28 13:08:51

2012-12-25 11:59:56

移动团队辅导

2022-04-23 10:05:49

TSN时间敏感网络车载网络

2009-02-27 10:59:00

网络技术负载均衡

2011-05-27 14:18:39

2018-09-07 10:35:27

数据中心

2014-02-14 09:22:00

数据中心网络业务隔离

2013-05-06 09:33:08

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网络虚拟化

2023-12-18 08:57:22

GAN网络

2018-10-23 11:03:38

宽带网络接入

2010-09-27 09:19:48

2018-05-04 10:53:14

2011-06-10 13:21:00

Qt 网络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