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3GPP全会(TSG#80)批准的5G独立组网标准,被认为在5G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了首个完整的端到端标准,业界推动5G商用将开始加速。首个5G标准的冻结让业界进入了兴奋状态,但从开始阶段,对5G的质疑声也是一直存在,主要集中在5G的高额成本和需求场景的质疑上,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花钱太多”和“挣钱太少”的困境。从目前进展来看,标准化确实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5G大规模的商用时间还很漫长。
全球统一标准有保障,但需求不会步调一致
5G标准的冻结凝结了全球最优秀的信息通信领域标准化专家的智慧,通过3GPP这一机构的组织和协调,快速形成了全球统一标准。回顾过去几年中5G标准的历程,3GPP曾经数次对5G标准时间表进行调整,满足各方利益博弈。最典型的是2017年3月通过的5G加速提案,确定将5G非独立组网(NSA)提前半年完成,2018年6月完成独立组网标准,得到了业界大部分重量级企业的支持。当然,这背后也是不少利益博弈的结果,典型的如美国运营商自立门户进行5G的“抢跑”,还有诸如日韩运营商希望在冬奥会、奥运会上推出5G的考虑,实现全球统一的5G标准。
移动通信的发展需要创新和需求双轮驱动,不少专家指出,5G并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当然,根据创新大师熊彼特的定义,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也是创新的重要特征,即使5G是对已有技术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但其实现了已有技术创新向工程化、商用化的推进,也是实现了信息通信产业的重大创新。不过,虽然统一的5G标准有3GPP这样的组织长袖善舞,充分发挥“中庸之道”将各大企业利益协调一致,保障全球统一标准,但在5G的需求方面确实面对各行各业的碎片化需求,没有类似的组织来协调统一需求。
5G的最大变革在于让通信技术可以更多与各行各业实现深度融合,甚至在国民经济很多行业的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中发挥作用,如赋能汽车驾驶的变革、优化工业生产流程、加速产品销售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变等,这些与行业深度融合和变革是之前主要专注于人与人通信的技术无法实现的。因此,5G的发展也需要这些行业变革需求的明晰和规模化,否则经济性无法保障。
今年4月份,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5G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科学技术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会需求已经产生。如果社会需求没有发展到我们想象的程度,我们投入进去意义就没有那么大,因此,5G可能被炒作过热,我不认为现在5G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因为需求没有完全产生。
如果说无人驾驶需要5G,现在能有几台车在无人驾驶?其实轮船、飞机等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但是如果飞行员不上飞机,乘客敢上飞机吗?就是这个道理。系统工程不是有一个喇叭口就能解决的问题。 |
技术标准可以通过协调全球信息通信领域具有话语权的企业和组织,实现步调一致和互联互通,但需求还需要逐渐去发掘和市场教育,或许会有所谓的“爆款”、“杀手级”需求出现,但由于5G的对整个经济影响面之广,少数的“爆款”和“杀手级”不足以形成5G全面繁荣。
花钱:成本居高不下,大规模商用意味着大规模投资
对于未来5G高额成本的诟病由来已久,尤其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运营商对此比较头疼。在2017年巴塞罗那MWC期间,就有德国电信CTO、西班牙电信CTO等多家运营商高管公开表示对5G高额投资的担忧,甚至提出“成本不降,别谈5G”的口号。
1. 高额的网络投资成本
5G部署在更高频段,要实现预期效果,预计5G基站数量会成倍增加,需要购买更多的设备,而5G基站的价格预计远高于4G。在增加基站数和平均价格的预期下,运营商的投资成本是一个突出需要解决的矛盾。
据估算,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建设上的投资超过8000亿元,而5G要达到大规模商用,网络建设的投资会超过万亿元。网络建成后,运营费用又是一笔天价投入,据一位通信业专家透露,中国联通每年仅基站设施的电费支出就达到百亿级的水平,更不用说5G到来后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面对物联网碎片化的市场营销成本等高额支出。如此高额的投资成本,都需要运营商来消化,当没有新增收入的情况下,一方面作为国有资产有增值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有业绩的要求,其压力可想而知。
从公开信息可以看到,国内外运营商都在积极进行5G的试验和试商用准备,尤其是国内三大运营商在政策支持下积极性更高,密集发布试点进展,而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政府也在出台规划,计划投入巨资支持5G基础设施发展。不过,试点和试商用毕竟是小投资,率先试商用甚至率先正式商用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意义,还没有运营商出台实质性规模化商用计划。
2. 2G/3G/4G/5G多代共存,产业链难度增加
目前,全球多家主流运营商已关闭了2G网络服务,少数运营商也开始逐步停止3G网络服务,为4G和未来的5G进行频谱资源重耕,并降低产业链成本。不过,关闭2G/3G网络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而5G在狂热炒作浪潮中将于明年开始登场,届时会出现2G/3G/4G/5G多代移动通信网络共存的情景。
虽然2G退网已提上运营商议事日程,而且运营商也在坚定执行减频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VoLTE用户数量较少,2G网络尤其是GSM网络还在承载着大量语音、物联网终端的重任,笔者曾经在《2G,难说再见!“钉子户”让退网之路异常漫长》一文中分析了2G退网困难重重的原因。因此预计2020年5G开始商用时,2G仍然承载大量用户。
2G/3G/4G/5G多代共存同时也要求产业链各环节配合推出多代共存的设备、硬件、软件产品。以终端产业为例,其主板需要支持多代多模,对于其空间设计、结构设计和硬件整体性能挑战很大,而且不少场景下需要同时兼容非独立组网和独立组网模式,加上要支持的无线电频率横跨在Sub 1GHz到数十GHz毫米波频段,终端天线设计挑战巨大。
因此,5G带来的不仅仅是运营商需要承担高额投资成本,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复杂性也大大增加,给其带来重大挑战和成本。
挣钱:仍然在传统人与人连接,物联网带来收入有限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当前相对明确的需求是增强移动宽带(eMBB)的需求,这一需求是过去几年4G移动宽带(MBB)的升级和延续。由于有4G移动宽带多年经营的经验,以及对不断攀升高带宽、大流量需求增长的明显趋势,升级版的增强移动宽带标准带来100倍流量密度提升和10-100倍体验速率,成为5G商用中最先为运营商带来增量收益的领域。
增强移动宽带更多面向超高视频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场景,这些场景仍然更多是人与人连接的场景,也就是说5G最先实现收益的领域只是传统人与人连接的延续,而5G能带来更大产业变革的物联网场景却在短期内没法看到规模化收益。英国电信(BT)在近期召开的5G世界论坛上表示,英国电信已建立起增强移动宽带(eMBB)的商业模式,并有相应投资计划,不过对于低时延高可靠(uRLLC)和大规模物联网(mMTC)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
虽然业界一致展望未来的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远程医疗等需要超低时延和高可靠网络通信的场景对uRLLC有明确的需求,但这些场景本身大规模落地的壁垒并不仅仅是网络一方面,还有很多未完全成熟和商用化的问题,因此短期内不可能给uRLLC带来直接的需求。同样,大规模物联网适合低功耗广域网络所使用的场景,但在过去几年中,NB-IoT的大量曝光和商用推进,让该领域开始有了初步的试水,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案例,但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场景还不多,Gartner研究副总裁曾经在巴展上调研过多家运营商,发现不少运营商已有商用的NB-IoT网络,但大部分网络中承载的连接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NB-IoT还不能带来规模化商用和收益时,5G mMTC场景不可能有规模化收益。目前,GSMA和3GPP已明确将NB-IoT/eMTC纳入5G体系中,笔者在《5G商用后会马上替代NB-IoT?并不是!》已有详细解读,NB-IoT/eMTC后续版本中也在逐渐向着ITU对mMTC的要求演进,如增加载频和带宽满足ITU mMTC要求。
GSMA作为全球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联盟组织,很早就向业界传递客观看待5G商用的观点,认为“虽然5G备受欢迎,但截至2025年预计增长范围最大的仍然是4G”,因为新的需求规模并不会快速增长,5G部署和普及过程会慢于4G。到2025年,4G连接数仍高达53%,5G仅占14%,此时产业链收入并不会主要依赖5G。
不同代通信技术连接数占比
笔者曾指出,面对物联网的需求,实现规模化连接和收益的壁垒并非网络,而在于理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合适产品。因此,即使在下一阶段R16版本中完成所有5G标准工作,除了满足传统人与人通信延续的增强移动宽带需求外,物联网各类场景对于5G网络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不能呈现规模化态势,更不可能给巨额投资的5G网络带来快速的回报。
没有人希望在5G起跑线上落后,让5G呈现狂热化,但起跑后要跑多少步还不确定,规模化商用一定会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毕竟都要在巨额投资和缓慢收益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