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词。
电商、新零售等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只把法定假日变成“购物节”,纷纷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打造企业平台自己的专属节日。
在天猫的双十一之后,京东有618,苏宁有418,还有大大小小的网站将一场引导消费者促销的活动冠之以节日之名。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吃货节,底妆节,就一个5月,每天都有过不完的节。参考下图:
电商网站为何纷纷开始造节?
要说造节,得从国内造节鼻祖淘宝开始,从09年开始打造双十一,将单身狗的双棍节变成购物狂欢的节日,这是商家,平台和消费者三方的共同狂欢。平台,有利可图;商家能将积压的商品卖出;用户能得到真正的实惠;10年的时间里,不仅销售额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双十一”更变成一个IP。
各大电商开始造节,无非是为了刺激消费,提高销量。这缘于最近几年市场已经被深度开发,电商增速放缓。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交易额约占全球电子商务零售市场的39.2%。不过商务部官员提醒称,去年电商增速放缓,行业正处于新一轮洗牌阶段。京东2017年***季度交易总额达1841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交易总额12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这个增速并不算高。
也就意味着,市场总量在未来增长的空间不会太大,再加上用户消费思维的转变,电商交易总额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
所以,对电商平台来说,“市场份额决定话语权,用户在你那里花钱少,跟风蹭节的人就少。”但是矛盾而无奈的是,“节是肯定要造的,再不做这种活动就更没有人知道你。”某电商平台市场总监如是说。
造节仅仅是在造节吗?
对品牌来说,造节不仅仅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一次全体狂欢,更是一个"IP”的孵化。
不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各地的狂欢节,都离不开一个词——折扣,可以说,折扣一直是各大购物节不变的噱头,也是“血拼”者们最在意的要素之一。而从众心理,则是掀起购物狂潮的重要推手。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造节也是企业聚拢粉丝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以此来构建围绕企业品牌的粉丝圈层,加强粉丝与品牌之间的黏性。
用户的大量增加又会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品牌的认知度,当销售的商品达到一定的的数量后,还可以通过有效的重销手段,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赢得更高的利润总额。从长远来看,通过造节行为,企业让消费者获得了真正的超值体验,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忠诚度自然也会更高,如此便可形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利于企业长久的健康发展。
在商家造节的活动中,企业和消费者各有所获,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