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条铁律不仅高度概括了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轨迹,在计算机和桌面虚拟化领域也同样适用。
在桌面虚拟化领域VDI和IDV这两兄弟经常成对出现,怎奈这对兄弟相处并不和谐、互不服气,经常要争个谁高谁低。大家对哥哥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相对熟悉一些,知道它能把计算、存储资源池化,根据用户需要统筹分配,同时数据都集中在云端。VDI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厚云薄端”实现了集中计算、集中管理。
哥哥VDI也有一些先天顽疾无法克服,比如过度依赖网络环境,不支持离线模式;无法满足3D设计、开发编译等高负载应用场景;此外,技术复杂,对运维人员技术要求高。而弟弟IDV(Intelligent Desktop Virtualization)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因此哥哥的难题在它看来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这都不是事!”
首先,IDV是分布计算、集中管理的架构思路,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厚端薄云”,虚拟桌面又回到了终端上运行,但跟传统PC不同的是,把服务器虚拟化的思路移植到了终端上来实现,在终端硬件和虚拟桌面之间增加了虚拟化层(hypervisor),这样使得原来PC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紧耦合状态,变成了像乐高积木一般的多层模块架构。而原来“既当爹又当妈”的服务器被解放了出来,不用再背着几十个虚拟桌面负重前行了,只需要把基础镜像(Golden Image)制作好,***运行时把镜像下发到终端本地即可。同时用户身份、外设策略、软件分发等都可以通过终端上的虚拟化层轻松实现,这里有个专有名词叫“带外管理”。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IDV对网络的依赖情况。目前市场上常规方案,一台高性能VDI服务器可运行50 - 60个虚拟桌面,每个桌面占用的平均网络带宽在3 – 10M 左右。运行的重型软件越多,带宽占用越大,用户体验就越差,宛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争相驾车出行的高速公路一般,堵得水泄不通。而IDV 只有***部署下发镜像时占用网络带宽较大,之后桌面运行在终端本地,跟服务器间的通讯有十几K带宽就够用了,这时的网络又好比是北京春节期间的四环路,八车道的公路上看不到几辆车。由此可见,一台IDV服务器带上千点的终端也能轻松应对,毫无压力。
***,BT(BitTorrent)技术和增量更新技术的应用也大大缩短了IDV镜像的下载过程。IDV终端***使用时,需要将操作系统镜像下载到终端本地。按照传统的FTP、HTTP下载方式,终端都从服务器上下载镜像的话,服务器的带宽压力会非常大,下载并发数过高,引发的结果是服务器宕机或下载过程非常缓慢。采用分布式BT技术,镜像文件会被分割为很多分片,所有分片都下载完后,镜像文件也就下载好了。每台终端都可以从服务器和其它终端下载镜像文件分片,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服务器并发下载的问题,下载的终端越多,下载速度也就越快。另外在还原模式下,当服务器上保存的镜像模板有更新时,IDV终端启动时会把本地镜像跟服务器镜像做对比,如果有差异,只把差异部分下载到本地并更新,而不用下载完整的镜像,这让下载过程变得更快。
由IDV的架构设计、网络占用情况和镜像下载可以看出,IDV非常适合网络带宽良莠不齐的总部-分支型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的部署。举个例子来看,比如一家市级公积金管理中心(简称市中心)要和下属的县级公积金中心(简称县中心)要实现资产统一管理、市县业务联动的业务改造。市中心终端之间是千兆网络带宽相连,而县中心到市中心间只有10M的网络专线,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要跟一条乡村公路实现对接,同时还要保证行车通畅。
换成VDI方案来实施,县中心的用户体验完全无法保障,而且市中心也无法对县中心终端实现统一管理,瓶颈就在这10M的带宽。因此只能选用IDV架构来解决,市中心机房部署IDV服务器集群作镜像管理和分发,同时还可实现用户身份、外设策略的统一管理。县中心的IDV终端桌面在本地运行,保证了工作人员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外设兼容,同时还可以接受市中心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自身的管理、运维成本。因此,IDV方案即使跨区域进行总分型部署,网络带宽好坏不一,也能让整个方案里每个用户既享受到PC的使用体验,也能实现VDI一般的统一管理,达到和谐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