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选型

大数据
本文分享的主题是中小型企业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项目实践,笔者将从大数据技术栈开始说起,并在后文分享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经验。

本文分享的主题是中小型企业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项目实践,笔者将从大数据技术栈开始说起,并在后文分享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经验。

一、大数据技术初探

首先我们从大数据技术的干货介绍开始,这部分内容对于有基础的童鞋来说,可以快速略过。

准确来说 “大数据” 这个概念并不存在,其就是在曾经我们提到过的 “海量数据” 的基础上,数据量级再一次增大,导致传统的处理手段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

为了表征与传统数据处理手段的区别,表明技术的先进性,提出来了一个新词——大数据。

作为 DT 时代的代表技术之一,大数据紧紧地与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相结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产业变革,技术进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这 “三驾马车” 无疑都是最热门和前沿的。

作为近几年火起来的一项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日志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等。基于这些,我们可以实现商业智能(BI)、科学决策等。

所谓的大数据技术栈,无外乎 Hadoop 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

中小型企业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选型

那么,作为一个大数据工程师,是否有必要掌握上述全部内容呢?答案是否定的!

大数据技术主要表现在:

  • 大规模数据存储
  • 弹性计算
  • 集群资源调度
  • 数据收集
  • 集群一致性保证

1、大规模数据存储

网盘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数据存储应用。毫无疑问,网盘上存储的数据量是海量的,这需要一个集群去存储,也就是我们说的云存储。

类似地,我们在工业实践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数据,这些数据有些是冷数据,也有的是热数据。但是,无论是冷的、热的,只要是有存储意义的数据我们必然要给他存储起来,以便后续使用。举个例子,一个访问量大的网站,每天产生的日质量是很大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存储起来,以便后续使用。

Hadoop 的 HDFS 可以认为是实际上的工业标准,其存储模式是文件分块存储、多机备份(冗余),通过 standby 节点来进行心跳探测,保证可用性。除了 HDFS,我们使用云产品时,可能也会用亚马逊的公有云产品,也即是 AWS 的 S3 存储系统。

由于笔者所在公司的业务是面向海外市场的,云服务选择的是 AWS,用的云存储是亚马逊的 S3,免去了自己部署 Hadoop HDFS 的过程。Hadoop 的 HDFS 是自带读取 AWS S3 的 API 的。但是,值得说明的是,Hadoop 的 HDFS 并不太适合频繁更改或者是海量的小文件存储,毕竟一个文件块就很大了,有的版本默认是 128M,有的是 64M,海量小文件,一般使用的是 FastDFS 或者淘宝开源的 TFS。

2、弹性计算

所谓弹性计算,也就是之前学术界所说的网格计算,现在很流行的分布式计算。我们知道,单节点的算力是有限的,包括超级计算机的架构也是上千个 CPU 和 GPU 们组成的。我们在平时使用的时候,自然不会设计出超级计算机这样复杂的硬件基础设施,会通过 TCP/IP 协议来传送数据,在不同的节点上进行并行计算,最后再讲结果汇总,这种算法我们叫做 Map/Reduce 算法。这种理念是 Google 提出来的。

Hadoop 有三个组件,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的 HDFS、分布式计算的 Map/Reduce 引擎和资源调度 Yarn。只不过 Hadoop 的同名计算引擎 MapReduce 在涉及到中间数据缓存时,要写入 HDFS 上,我们知道 HDFS 本身就是建立在外存上的,而且还要有冗余备份,整个读取和写入速度都比较慢,所以现在真正使用的就是 Spark 计算引擎,MR(MapReduce)引擎都快被废掉了。

Spark 是一个通用的计算引擎,其除了核心 Core,为应用层封装了机器学习、图计算、流式计算框架和 SparkSQL 即席查询四个模块,用起来很是方便,我们在实际工程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 Spark 了。Spark 与 Hadoop 的 MR 引擎不同的是,Spark 的中间数据存储在内存中,所以速度特别快。但Spark 的内存要求比较大,不过内存毕竟也不算太贵。

3、集群资源调度

所谓的资源调度,主要指的就是 CPU 和内存资源的调度,集群中哪台节点比较闲,就给它多点任务,这样可使整体的集群负载均衡,这对于分布式集群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了集群的计算性能。

Hadoop 自带的模块是 Yarn,Spark 也自带一个,叫做 Mesos,不过我们说Spark 是 Hadoop 生态系统中的成员,自然而然 Spark 也可以使用 Hadoop 的 Yarn 资源调度引擎,避免了部署上的麻烦。

4、数据收集

数据分为流式数据和批处理数据。所谓的流式数据是像流水一样的数据,通常用的计算引擎是 Spark Streaming 和 Storm,我们公司主要用到的是 Spark Streaming。

二者的区别就是,Spark Streaming 不是严格意义的实时,是一种准实时,每隔一段时间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算一次,这样达到一种流式计算的效果,而 Storm 是严格意义的实时,来一条数据处理一条。

对于我们公司来讲,不需要这么实时的效果,同时 Spark streaming 直接就用 Spark 框架编写就 ok 了,团队成员的技术栈比较吻合,避免了再次学习 Storm 的成本,也减少了版本发布和维护上的苦难。但是具体的选型,还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说到流式数据的收集,我们不得不提到 Kafka 这个消息中间件。它是发布 / 订阅模式的,可以用来做流式数据收集的消息队列,起到缓存与缓冲的作用,详细介绍请看 http://kafka.apache.org/intro.html。

这是一整套流式数据处理的架构,在网上找到这几篇博文,感觉还可以,推荐给大家:

http://shiyanjun.cn/archives/1097.html

http://spark.apache.org/docs/latest/streaming-kafka-integration.html

此外,再介绍一个叫做 Flume 的东西,它的官方介绍是:

  • Apache Flume is a distributed, reliable, and available system for efficiently collecting, aggregating and moving large amounts of log data from many different sources to a centralized data store.
  • The use of Apache Flume is not only restricted to log data aggregation. Since data sources are customizable, Flume can be used to transport massive quantities of event data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network traffic data, social-media-generated data, email messages and pretty much any data source possible.

Flume 多用作日志的收集,常用来收集诸如 Nginx 日志等,配合 Kafka 使用,可以做到数据的流式收集。

5、集群一致性保证

作为一个集群,一致性是应高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在一个集群上两个不同节点读取到的数据不一样,那么我们是相信谁的?很容易就无法做出下一步的处理。所以,我们在上面的 Hadoop 生态系统的图示中可以看到一个贯穿始终的叫做 ZooKeeper 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用来保障集群一致性的。

ZooKeeper 主要提供的是 Java API,它通过观察者模式来实现的,不同节点注册一个 watcher来监听事件。它实现了 Paxos 算法,Paxos 算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算法,整个算法的推倒与证明过程一页 A4 纸都写不下。

ZooKeeper 实现的 Paxos 算法也是 Fast Paxos,或者说是 Paxos 算法的精简版本。通过 ZooKeeper 我们可以保证整个集群的一致性,也就为后来基于 ZooKeeper 的应用提供了高可用(HA)的基础。

二、大数据技术工程实践

笔者以大数据技术使用的一个典型场景为例展开探讨,场景描述:

应用场景是针对一款 app 的日志分析,该 app 的架构方式是基于 HTTP 的微服务,app 算是典型的社交软件。包括聊天,更新状态,群组讨论,更新个人信息等都是通过调用 HTTP 接口来实现的,当然,这些内容都是加密过的,包括服务器之间的通讯也都是通过证书来验证的。

这样的微服务架构为我们的日志分析提供了方便,可以认为日志上的 url 路径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基于不同的 url 我们可以发现用户的行为,并针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数据分析。

1、数据的收集

如果是做离线计算的,可以直接把日志下载到本机,然后再对本机上的所有日志进行统一的计算。

Spark 是支持 AWS S3 的,不过这得基于 Hadoop 来实现,还得安装 Hadoop,在实际使用中坑很多。Spark 读取 S3 数据可以使用亚马逊官方的 Java driver 来做,相对来说坑比较少。不过,Spark 直接读取 HDFS 上的数据相对容易很多,坑也没有多少;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可以尝试用流式日志下载的方式,在下载的同时,进行数据的分析,实际还是比较高效的。

2、数据的 ETL

ETL( Extract-Transform-Load )用来描述将数据从来源端经过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至目的端的过程。ETL 的方式有很多,有基于现有用具进行 ETL 的,也有自己编写代码进行 ETL 的。

笔者所采用的 ETL 方式是基于 Spark 的 ETL,基于 Spark 的 ETL 有诸如灵活快速等特点,这里有几篇博文,介绍了 Spark 的 ETL,总的来说,用 Spark 来做 ETL 是比较高大上的。

http://blog.csdn.net/u011204847/article/details/51247306

http://blog.csdn.net/zbc1090549839/article/details/54407876

上面说到,笔者的日志数据存储在 AWS 的 S3 上,故而介绍写 AWS S3 的日志格式,原文链接请查阅 https://goo.gl/8CHKdp

s3 文件的路径格式:

  • bucket[/prefix]/AWSLogs/aws-account-id/elasticloadbalancing/region/yyyy/mm/dd/aws-account-id_elasticloadbalancing_region_load-balancer-name_end-time_ip-address_random-string.log
  • 日志的存储格式:
  • timestamp elb client:port backend:port request_processing_time backend_processing_time response_processing_time elb_status_code backend_status_code received_bytes sent_bytes “request” “user_agent” ssl_cipher ssl_protocol

总之,就是包括了用户的请求 IP、请求设备、时间、请求方法、请求路径和服务器的相应和处理时间等。这里有专门针对 AWS 日志的分析系统的博文供大家学习:

http://blog.csdn.net/wireless_com/article/details/43533607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 Spark 将这种存储于亚马逊 S3 的原始日志格式进行转换,存储在数据仓库中。对于数据仓库,比较著名的应该是 HBase 了,HBase 是基于 HDFS 的一个 NoSQL 列式数据库,存储容量大。

不过,对于我的业务场景来说,选用 HBase 并不太适合,因为很多数据存储很长时间并没有必要,最多只需要存储最近一个月的经过 ETL 后的数据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存储那么多冷数据,所以我选择了 MongoDB 进行数据的存储。

那么我们就明确了 ETL 的目标,将来自于 AWS S3 的原始数据(raw log)经过 ETL,存储在 MongoDB 中,MongoDB 中存储的格式类似于:

 

  1.     "time":"2017-2-1-26 UTC xx:xx:xx"
  2.     "url":"http://foo.com/ab?c=d&e=f"
  3.     "uri":"ab"
  4.     "uid":"10000" 

3、MongoSpark

MongoDB 和 Spark 之间是可以用来做高速地数据传输的,我们使用 MongoDB 来作为 Spark 的数据持久层,MongoDB 的 Spark driver 名称就叫做 MongoSpark。

这有一篇文章,非常详细地介绍了 MongoDB 和 Spark 用于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架构设计,很推荐,详见 http://www.mongoing.com/tj/mongodb_shanghai_spark

原文部分内容摘要

1) HDFS VS MongoDB

  • 既然我们说 MongoDB 可以用在 HDFS 的地方,那我们来详细看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 在说区别之前,其实我们可以先来注意一下两者的共同点。HDFS 和 MongoDB 都是基于廉价 x86 服务器的横向扩展架构,都能支持到 TB 到 PB 级的数据量。
  • 数据会在多节点自动备份,来保证数据的高可用和冗余。两者都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等。

2) HDFS 和 MongoDB 的区别

  • 如在存储方式上 HDFS 的存储是以文件为单位,每个文件 64MB 到 128MB 不等。而 MongoDB 则是细颗粒化的、以文档为单位的存储。
  • HDFS 不支持索引的概念,对数据的操作局限于扫描性质的读,MongoDB 则支持基于二级索引的快速检索。
  • MongoDB 可以支持常见的增删改查场景,而 HDFS 一般只是一次写入后就很难进行修改。
  • 从响应时间上来说,HDFS 一般是分钟级别而 MongoDB 对手请求的响应时间通常以毫秒作为单位。

3) MongoDB-Spark 架构

中小型企业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选型

4) 什么时候选用 MongoDB

  • 涉及到快速读取数据
  • 建立索引
  • 对数据的存储粒度要求较细(文档形式)
  • 能够对数据进行修改的场合。

5) 什么时候选用 HDFS

  • HDFS 数据存储节点不要求就有较大的内存,而 MongoDB 要想保证读写迅速的前提是要占据较大的内存空间;
  • 对数据修改的要求不高,例如图片,音视频文件,一般写入后不需要再次修改;
  • HDFS 被设计部署在低廉的硬件设备上,对硬件的要求不苛刻,能够保证高可用性,集群的数据吞吐量也很高;
  • 相比之下,MongoDB 对 CPU 和内存的要求要高得多。

6) MongoDB 的地理位置搜索

MongoDB 具有很多高级搜索功能,譬如微信搜索附近的人,我们可以通过 MongoDB 的 GEO 搜索来完成,这是 MongoDB 的又一大好处,有关地理位置搜索,推荐这篇博文:https://goo.gl/FYiZJg。

4、数据的分析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日志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在我们的日志 url 中记录了用户的 id、用户的行为、用户的行为属性、用户的设备、用户的 IP、用户访问时间、服务器处理时间、服务器响应时间等。

上述数据是来自日志的原始数据,经过 ETL 后,被存储到 MongoDB 的 raw 数据库中,以 K-V 对文档的形式存储起来,下面我们将要对存储到 MongoDB 中,经过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4.1 宏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例如:

  • 我们可以统计一天 24Hour,那个小时用户的活跃量最多;
  • 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 IP 来判断哪个区域的用户最多;
  • 我们可以根据使用设备,来判断使用什么终端的用户最多;
  •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服务器的响应时间来判断服务器的运转情况。

宏观分析,在用 Spark 进行编程时,首先经过 map 过程转换成我们想要的形式,例如:我们要统计 24 小时,分时统计用户活跃量。这样,我们经过 map 后,就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个形式:

 

  1. // 我们假设 ,rdd 的存储格式是一个 Document,Document 是 MongoDB driver 的存储格式,它实现了 Map 接口。 
  2.  
  3. val rdd = MongoSpark.load(...) 
  4. // 从 MongoDB 中直接加载某个 table,也就是说,rdd 的类型是 RDD[Document]. 这里用到的是 scala 编程,与 Java 类似 
  5. val count =  
  6. rdd.map(x=>{ 
  7.     (parse2Hour(x.getString("time")),1) 
  8. }).reduceByKey(_+_) 
  9. // 得到了分时统计结果,与写 wordcount 是类似的。 
  10. //parse2Hour() 是一个函数,实现了将存储的 UTC 格式的 time 提取出小时,这个其实自己实现一个简单的文本分割就搞定了。 
  11. count.foreach(println) 
  12. // 打印出统计的结果 

4.2 微观分析

所谓微观分析,就是粒度更细致的分析了。

我们在上面只是分析出所有的用户群体,在哪个时间段更加活跃。现在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我们想要分析 uid 为 1000 的用户,在一天 24 小时中,哪个小时活动最频繁。统计出来的结果,可以直接用做给它推送消息的推送时间点来使用。

其实,这个编程与上面的宏观统计类似,只不过,我们要将所有的 rdd 进行一个 group 分组,把所有 uid 相同的全都放到一起去。之后,再在这个子 rdd 中分析该用户在哪个时间段最活跃即可。

示例代码如下:

 

  1. val rdd = MongoSpark.load(...) 
  2. // 从 MongoDB 中直接加载某个 table 
  3. val user = rdd.groupBy(_.getString("uid")) 
  4. // 通过用户的 uid 不同,来划分为不同的子 rdd 
  5. val count = user.map(x=>{ 
  6.     // 每个划分出来的子 rdd 的格式是这样的: 
  7.     // ("uid",[Document1,Document2,...]) 
  8.     /* 
  9.     我们可以看出来,划分出来的结果实际上是一个元组,元组的第一个元素就是我们划分的依据,元组的第二个元素就是一个 List, 这个 List 把所有属于这个元组的 Document 都包括进去了。 
  10.     */ 
  11.     // 后面,我们再对这个 List 进行一个暴力扫描,扫描出其中我们想要的结果就 ok 了 , 这里根据业务不同,代码省略,如果不会分布式并行编程,就给 collect() 到本地,编写相关的业务代码也 Ok. 
  12.     ... 
  13.     // 最后返回结果: 
  14.     (uid, 某个小时) 
  15. }) 

4.3 机器学习

其实在我们实践当中,最常用到的机器学习算法恐怕就是聚类算法了。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我们最常用到的聚类算法就是 Kmeans 算法,Spark 的 MLlib 库为我们实现了 Kmeans 算法,我们直接调用就 OK 了。

通过聚类算法,我们可以实现:因为我们在日志中是包含用户的行为特征的,根据这些行为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聚类算法来实现用户的分群。

这里简单介绍下 Kmeans 算法的原理:

  • Kmeans 算法需要指定参数 k ,用来告诉算法需要分成几个类别;
  • 然后将事先输入的 n 个数据对象划分为 k 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以下条件:
  • 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
  • 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
  • 聚类相似度是利用各聚类中对象的均值所获得一个 “中心对象” 来进行计算的。
  • 聚类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通过反复迭代,来使得结果趋向于最优。这个迭代次数也是可以指定的,不过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越往后改变就越小,效果不理想,反而浪费时间,这个需要具体去调试。

那么,我们在进行聚类时,我们可以统计某个用户(叫他小明吧),下面我举个例子,假设下面的数据都是针对小明同学行为产生的日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

 

  1. 小明的基本用户信息: 
  2.  
  3.    “name”:” 小明 “, 
  4.    “age”:”18”, 
  5.    “gender”:”male”, 
  6.    “country”:”china”, 
  7.    … 
  8.  
  9. 日志统计信息: 
  10.  
  11. “ 发送聊天记录 “:250, 
  12. “ 陌生人聊天 “:200, 
  13. “ 好友聊天 “:25, 
  14. “ 群组聊天 “:25, 
  15. “ 给别人照片点赞 “:100, 
  16. “ 浏览别人发的说说 “:100, 
  17. “ 给别人说说点赞 “,52, 
  18. “ 搜索附近的人 “,100, 
  19. “ 勾搭过几个陌生人 “:50, 
  20. “ 阅读推荐文章 “:0, 
  21. … 

当然了,上面的日志统计结果我只是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为特征向量,根据这些特征向量来对用户进行聚类。譬如,我们可以选择:聊天记录、陌生人聊天比例、搜索陌生人次数、勾搭过几个陌生人等来衡量某些人对陌生人交友的喜好程度。

4.4 归一化

这里顺便说一下归一化的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某个人搜索附近的人频次特别高,而且只有这个人的水平特别高,可能达到了 100000000 这个量级,而除他之外的所有人可能都是 200 一下的量级。

这样在进行数据计算时,直接用 100000000 这个数字带进去算很容易对结果造成干扰,甚至数字还有溢出的可能。

我们想办法将这些数字映射到 [0,1] 的区间中,用小数来表示,这样我们叫做归一化。

比较简单的归一化可以是用某个用户的值除以全体的总数;也可以是用某个用户的值处理这个群体中最大的那个值;这样都可以保证结果是在 [0,1] 之间,当然,对于某些特别 “奇葩” 的用户,我们也可以用 sigmoid 函数来进行映射,sigmoid 函数是一种 S 型曲线函数,它的图像是:

中小型企业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选型

这个当作了解就行了,实际上在一些分工明确的公司里,会有专门的算法组来进行优化和设计的。详见百度百科https://goo.gl/m8NMqC

通过 Kmeans 算法,我们可以对用户进行聚类,相同类型的人,会被聚类到一起,可以供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科学决策和相似用户推荐等。

4.5 推荐系统

诸如涉及到评分相关内容的都可以用作推荐系统。推荐系统,只要保证能够维护好这几个数据表就可以做了:用户信息表、产品信息表、用户对产品的评分表。

现在在工业界最常用的推荐系统算法是协同过滤相关算法,Spark 的 MLlib 库为我们实现了推荐系统的算法。

算法比较常用的一个是基于产品信息的(ItemCF),一个是基于用户的(UserCF),这里有一篇博文 https://goo.gl/n1sjnF ,介绍了上面两种算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能并非具有具体评分值,那么就需要我们根据用户的具体行为来为其指定具体的分数,譬如一张图片,衡量用户对其的喜欢程度:

浏览图片算作 1,评论算作 2(举个例子,这个有歧义,也可能是差评),点击大图观看算作 3,点赞算作 4,分享算作 5,等。

5、任务调度系统

大数据的任务调度系统主要有 Hadoop 的 Oozie,不过相对而言,笔者更喜欢用领英开源的任务调度系统——Azkaban,Azkaban 的官方简介是:

  • azkaban was implemented at LinkedI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adoop job dependencies.We had jobs that needed to run in order, from ETL jobs to data analytics products.
  • Initially a single server solution, with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Hadoop users over the years, Azkaban has evolved to be a more robust solution.

可以看到,领英官方就用它来做大数据相关的任务调度使用,这里推荐一篇博文 https://goo.gl/w6bXdA,详细介绍了 Azkaban 用作大数据领域任务调度系统的配置和应用方法。

通过 Azkaban 就可以做到解放人力:任务的自动调用和执行,而且可以指定调用顺序,定时触发还有报错功能,的确是件神器。

三、经验之谈

1、合理架构

在考虑实现大数据平台时,要对需要实现的产品做一个全方位的衡量,选择适合自己业务需要的方式针对性地架构,不应直接从网上 copy 一种方案便开始实施。

举一个例子,某种场合下,我们可以提出多级 ETL 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复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金字塔状,如图所示:

中小型企业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核心技术选型

越在金字塔上部分的数据量越小,经过 ETL 也变得更加细粒度,这部分数据的冗余部分相对较少,越在下面的数据冗余越大,越是冷数据。

假设这样不同层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复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行多级的 ETL,如果这种复用情况很没有必要,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多级的 ETL。

具体是否适合我们的应用场景,要依据自身具体的业务情况来进行分析,不能按图索骥。

2、保证任务调度顺序

任务调度系统我们使用 Azkaban 而不使用 Croncat(Linux 自带的工具),是因为 Azkaban 可以让我们自行指定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这些依赖是一个 DAG,我们在 Azkaban 中配置任务之间顺序时,一定要把握好任务之间的关系,当涉及到并行事务时,要考虑到二者之间的执行顺序和耦合关系,否则将会造成任务的失败。

3、保证集群的高负载

一个计算集群都不能浪费掉,因为集群的价格比较昂贵,我们往往都是使用的云服务。对于不是按量付费的云服务,我们要保证集群的高负载。也就是让集群始终处于一种工作状态,不要将集群空着,这样比较浪费资源。对于流式数据处理来讲,集群自然是保证一直在工作。但对于离线计算来讲,可能当我们提交完一个作业之后,很快任务就执行结束,如果确定没有什么额外的计算任务,请选择按量付费,这样能节约很大一笔开销。

对于很多云服务商来讲,他们往往提供了 MapReduce 的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购买这种云服务,避免配置的繁琐,也能够合理地按量付费。

4、充分挖掘节点算力

Spark 的默认设置,每个节点都有内存使用上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修改 conf 目录中的配置文件,来修改 Spark 使用的内存量。

譬如 spark-env.sh 文件中的参数 SPARK_WORKER_MEMORY 可以设置工作节点的内存使用,这个使用值尽可能设得大一些,可以提高集群性能。

5、考虑批处理调用 HTTP API

由于 Spark 是一种并行编程思想,在某些调用上是并行地取执行。例如我们通过 HTTP 微服务的方式,查询一个用户的性别:

http://foo.com/getGender/10001

每一个并行的执行操作都会去调用一次 HTTP 请求,来查询某个用户的性别。实际上,对于查询这种操作,远程的服务器是通过扫描数据库中的内容来完成的,多次反复扫描和一次批量地扫描效率相比是要差很多的。

以 MongoDB 为例,执行两次 findOne() 和执行一次 findMany() 相比,开销可能要达到 1.8 倍左右,这还不算远程服务器响应并发时的性能消耗。对于这些操作,可以合并执行,将 HTTP API 改成:

http://foo.com/getGender/100001,100002,1111,112333

6、降低耦合

通过分析日志中的 URL 请求来完成大数据分析,避免修改现有的代码,可以实现大数据平台与现有平台之间的分离,实现松耦合。

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源来源于日志文件,避免对现有的业务代码侵犯,可以对现有数据采用读取的方式丰富数据来源,但尽量不要取修改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这样把大数据平台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来实现,可以避免修改现有的业务系统。

四、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谈到了中小型企业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项目实践。其实,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可能数据量并没有大型公司想象得那么多,一般一天产生的日志条数几千万到一亿的居多。

对于这种离线计算场景,其实并不一定就非得用分布式集群去消费数据,如果公司尚有闲置的单节点内存容量达到 16G,双核心及以上的一台机器,实际上在做离线计算的时候也够用了。

作者介绍

Tumweeg,学生时期曾为微软中国打杂并取得过相关专利,现在某海外业务社交类移动互联网公司任大数据工程师。熟悉大数据平台研发、架构,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熟悉Web架构和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系统,热爱技术交流,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未丽燕 来源: GitChat技术杂谈
相关推荐

2011-03-01 09:46:59

数据库

2018-11-08 09:10:18

组网光纤网络

2011-02-24 09:56:26

组网网络

2010-08-23 12:12:58

2014-09-28 14:28:12

硬盘加密全盘加密

2023-02-15 16:08:39

中小企业技术趋势IT

2011-04-06 09:14:13

2011-04-06 09:01:59

2009-07-11 14:46:44

ADSL光纤企业

2009-11-24 09:51:22

路由设计方案

2010-08-24 10:04:45

中小型企业虚拟化

2018-10-08 05:23:20

2010-08-25 17:45:21

2012-03-30 16:43:59

云计算中小企业安全

2022-03-10 11:48:13

云服务器服务器

2020-11-13 19:11:53

上云企业成本

2022-03-12 19:12:56

FlexeraAWSAzure

2014-04-30 11:04:42

SDN软件定义网络

2019-12-10 08:50:27

网络攻击网络安全漏洞

2013-09-30 10:01:19

中小企业关键业务应用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