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科技界有什么产品最吊人胃口,我一定会坚定的投AR眼镜一票。在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各种渲染下,这一产品还没问世就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原型图,甚至经常被看做会替代手机的头号选手。可惜这么多年以来,AR技术日益发展,AR眼镜却没能出现一款能够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
产品没出来,但AR眼镜的概念依然炙手可热。像是最近又传出了苹果、PayPal等等企业推出新一代AR眼镜的消息。在这里,我们粗略的把AR眼镜分成两代,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谷歌、MagicLeap等为***代,把未来可能出现的苹果、PayPal等看做第二代。看看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AR眼镜距离我们的生活究竟还有多远?
***代AR眼镜:智能硬件失败集锦
在2014、2015年左右的AR+VR热中,很多企业都顺势推出了自己的AR眼镜产品或计划。到今天看来,这些产品和计划几乎都是失败的,其间的差异也是不同的阶段/类型失败,总的来说可以集成一个科技硬件失败锦集。
胎死腹中型失败
这一类企业基本属于连产品原型都没有公布出来,就宣布放手不干。例如最近宣布关闭整个可穿戴部分的Intel。
Intel的AR硬件之路从2013年成立专项机构NDG就已经开始。去年年初Intel宣称进军消费级AR眼镜,开发一款名为Vaunt的产品。实际上在去年九月,Intel就已经叫停了关于AR头盔的研发。今年彻底关停相关部门,很可能是因为经过五年的探索,却连一款能够面向市场的产品都没能推出,彻底磨灭了股东和高层的耐心。
频频跳票型失败
看到跳票两个字,大家的***反应一定是MagicLeap了。这家拿了谷歌阿里投资,估值一度达到几十亿美金的创业公司头顶无数光环。然而从2011年至今MagicLeap多次跳票,不光迟迟交不出产品发售时间表,还被扒出当时惊艳的鲸鱼飞跃篮球场宣传物料造假。
最近有消息称MagicLeap已经开始小规模向开发者秘密发放原型机Magic Leap One了,对于推出了无数次PPT的MagicLeap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不过不知道是否有保密协议,至今还没有任何关于这款原型机的消息露出。
市场应用型失败
还有一些产品安然的走过了以上这些过程,可是在面向市场时却失败了。例如2013年就面世的谷歌眼镜,由于功能不够清晰,在消费市场一直没有很好的表现。又比如目前效果***、形态最成熟的微软HoloLens,价格却高居不下。
严格来说这一类产品算不上“失败”,像谷歌眼镜就在工业、医疗等领域有所应用,HoloLens也在高端市场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是距离消费市场,还是有些过于遥远了。
寻找技术屏障,AR眼镜为什么难以进入消费市场?
上述这些***代产品,除了资本、企业政策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失败以外,产品技术本身也存有不可逾越的屏障。
最严重的是在显示视域上,很多AR眼镜并非像真的眼镜一样只是一片玻璃片,而是利用摄像头成像,再经过计算处理。
于是在成像能力和算力的限制下,大部分AR眼镜的视域都不大。就连最成功的HoloLens的视角场都只有30°,如上图所示,当使用者佩戴HoloLens时,视角只有黑框中那么大。出现了视野的限制,AR眼镜就很难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而只能作为价格高昂、偶尔使用的玩具。
如果避开显示视域问题,则又会出现功能性问题。比如谷歌眼镜就是将技术简单化,抛开让虚拟图像和现实紧密结合的SLAM技术,仅仅把眼镜作为手机的翻版,让用户通过镜片投射的信息上网、发邮件等等,利用光学反射投影原理将文本和数据投影到用户眼球中。
这样一来虽然避免了显示视域等等问题,可眼镜本身也变成了一片枯燥无味的透明屏幕,除了解放双手之外,没能给用户带来任何不同于手机的体验。最终导致这一类AR眼镜产品的功能和手机高度重复,加上续航、发热等等缺点还不如手机的体验好。最终形成只能在B端售卖,难以被C端市场接受的现状。
AI带来技术通胀,会让AR受益吗?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间科技未曾停止过发展,有不少技术利好于AR眼镜应用的普及。
首先是随着移动AI芯片和5G发展带来的算力爆炸。
在机器学习的大潮中,云端和终端的计算任务都出现了指数增长。随之带来的异构计算、神经网络芯片技术发展让端侧算力大大提升。现在除了应用于手机的AI芯片之外,还有应用于无人车、智能安防摄像头的移动AI芯片。
而AR眼镜同样是处理图像计算,端侧算力的提高会极大的提升图像效果和现实的结合程度,以及实时显示的真实感。比如虚拟贴图会随着人移动而产生真实的距离感变化,显示在人脸上的贴图会紧密贴合轮廓细节等等。
不光是本地计算,5G发展带来的信息高速传输也会增强云端计算的能力,从而实现类似的效果。
其次是算法技术的发展。
以前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AR眼镜,都是那种可以对物体进行实时分析,并且在使用者眼前显示出信息的强大装备。到了今天才发现,这不就是最常见的图像识别吗?
到今天,各种强大的识别算法已经能做到分辨人脸、狗脸、猪脸、食物、风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像谷歌眼镜那样的产品,即使不提供种种高娱乐性的视觉效果,也能通过摄像头分析眼前的事物,再把信息投射给使用者。
***还有AR生态的发展。
前几年一提起AR我们只能联想到PokemonGo,可现在苹果、谷歌、阿里、腾讯甚至Snapchat这些厂商都在抓紧建立自己的AR生态,开放了AR开发平台/工具。虽然目前这些AR功能都是针对于移动端的,但也会为AR眼镜带来更多想象力和可能性。
最起码未来如果真的出现了消费级AR眼镜,不至于没有应用可用。
第二代AR眼镜,不是你想象中的AR眼镜
所以,第二代AR眼镜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综合目前技术可能性和目前厂商的动向,我们预测第二代AR眼镜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种是最理想的,同时也是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全能型”。在预设中,这类AR眼镜集全方位的娱乐、工作功能于一体,同时还有着良好的交互、续航表现。
最近苹果曝光的T288就是这样全能型的产品,单眼8K高分辨显示、利用无线技术连接至专用盒子中以承担计算需求甚至还能结合AR和VR。在1月份CES上Rokid推出的原型机Rokid Glass也是一样,集人脸识别、手势识别、语音交互、自由度跟踪等等功能于一体,甚至被人称之为“***产品形式”。
可这样的产品也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尤其当苹果做AR眼镜已经成为“日经贴”时,媒体这样神乎其神的爆料完全不能当做苹果AR眼镜的可靠信源。而Rokid这类创业企业,在之前的智能音箱上表现平平,让人很难相信他们能够跨领域攻克掉让谷歌、英特尔折戟的AR眼镜。
距离我们的更近的,其实是专项应用型的AR眼镜。所谓专项应用和谷歌眼镜的现状类似,即使用场景覆盖面更窄,只集中于一两个功能的AR眼镜。
PayPal目前研发的眼镜就是这样,在线下购物时显示商品的价格、付款方式、退款政策等等。最近东京大学则推出了一款能显示食物卡路里、改变使用者眼中食物大小的AR眼镜。包括骑行专用AR眼镜、摩托车专用AR眼镜等等。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这类AR眼镜的诞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只是这一类AR眼镜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消费者。
这么看来,即使出现第二代AR眼镜,出现能燃爆C端市场产品的几率也很低。不过即使没有适合于每一个人的AR眼镜,或许会出现“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AR眼镜”的状况。使用场景被细分,教育、安防、驾驶、工业等等领域都能依靠专用产品解放双手。会场安检依靠眼镜就能分辨每一个人的身份,教师授课时可以通过统一的设备解释透视关系……
即使AR眼镜无法像手机那样全能又有什么关系?手机自身也不是一款***的产品,配合其他产品让我们的生活体验接近***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