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及,这的确是一个好的趋势;不过,生态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如何将口号变成行动,并将其夯实、促其创新、助其繁荣至关重要。
事实上,在诸多企业提出的生态理念中,很多企业打造生态系统的出发点并不纯洁,他们都想通过打造一个生态,让伙伴到自己的圈子里做事,为自己打工。在这一点上,华为的做法更具借鉴意义: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这块最肥沃的“黑土地”上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户。
华为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不久前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8上,笔者从华为生态伙伴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华为守规矩、讲规则、重承诺”。这是他们与华为合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地方,不仅如此,华为的做事风格和做事方式也在影响着他们:“与华为合作不止是做生意,我们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方法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指导我们自己做大做强。”
我们常说:“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但这些原本最浅显的道理,若想真正做到反而很难。在业务上恪守自身的边界,在合作上99%都留给生态伙伴自己只拿1%,这样的理念不仅被华为喊了出来,还在现实中真正做到了。
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华为强调的是ICT生态
过去,我们总说互联网是一个天生去中心化、打破信息边界的领域,但现实则是,互联网行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心化”的巨头。不管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巨无霸企业,还是今天人们热议的美团和滴滴两大独角兽企业,他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像,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这些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都是平台型、生态型的公司,但它们所建立的生态,虽然也具有互惠互利的特点,但更多还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生态,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的生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就像那句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早期,这些互联网企业通过或免费、或补贴的方式聚拢大批伙伴和用户,但好景不长,在收割完流量红利之后,不少企业终于露出了獠牙,开始收割伙伴和用户;不仅如此,一些处在互联网生态核心的巨头们还拥有无比强大的“吸血”能力:如果你能够在巨头的阴影下与巨头相安无事,一方面是因为你的贡献度够大,另一方面则是你还没给他们造成威胁;一旦被认为有威胁,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复制。
因此,在互联网领域,我们通常都会说某某公司的生态,却少有人说电商生态、游戏生态、手机生态等。在一定程度上,消费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这样的中心化生态模式,但这同时也表明,有些生态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
相比较而言,主要面向企业级客户的ICT生态则要复杂很多,这也决定了要满足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就可以的。因此在华为所强调的不是建立华为生态,而是建立ICT生态,这不仅符合生态伙伴之间共生共赢的初衷,也体现了华为在建设生态系统时更为开放的心态。
在华为致力建设ICT生态过程中,从2017年华为EBG中国区***提出生态伙伴(Σco-Partner)的理念,到今年共赢ICT“生态纪”、实现生态的指数级繁荣,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正日益壮大:参与企业数量更多、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给企业客户所带来的服务内容也更为丰富。
得益于ICT生态系统的繁荣,不仅华为EBG中国区在去年实现了超过40%的增长;去年还***出现了过百亿营收的合作伙伴,以及两家营收过10亿的合作伙伴和60多家营收过1亿、630多家营收过千万的合作伙伴;企业客户同样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过去一年,华为联合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了超过530个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2800多个项目中落地。
可以说,在华为牵头构建的ICT生态中,企业、伙伴和华为都找到了自己的“利益点”。以神州数码为例,就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8上,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郭为正式宣布启动“大华为”战略,将分散在不同业务板块的华为业务进行整合成立了大华为业务群,***次实现了跨上市公司平台的资源协同,真正将生态伙伴间的合作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从2011年,神州数码与华为的合作至今,经过数次的合作升级,神州数码与华为的合作已经覆盖华为的多个产品线和服务领域,双方合作规模突破百亿元,覆盖合作伙伴超过3000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先成就伙伴再成就自己
华为说到做到
熟悉华为生态理念的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这“三不”是华为对自己业务边界的界定,更是对生态伙伴的一个重要承诺。
说实话,在商业竞争如此激烈、外界诱惑如此多的今天,企业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不信,看看那些互联网巨头,哪一个给自己的业务规定了明确的边界,谁家不是多元化发展?充分证明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华为来说,做永远的朋友才是***位的。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商业模式可以一起去探索。如果合作关系只是构建在利益上,很容易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并不能真正长久。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华为在与生态伙伴合作的过程中,尤其强调两个字——赋能!只有把生态伙伴当做朋友,并帮助他们成长,才能更好地一起走下去。赋能所针对的不仅包括销售型伙伴,还包括解决方案伙伴和云伙伴,同时,华为也在联合更多的高校和社会力量打造ICT人才生态,为整个生态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其中,针对销售型伙伴,华为2018年的生态策略是挖掘地市市场,聚焦行业深度应用,并为此在组织保障、能力提升和营销支持等方面给伙伴更大的支持;针对解决方案伙伴,华为将提供团、营、牵、引、推、送“六位一体”的专项支持,重点推进联合解决方案商业落地;针对云伙伴,华为不仅发布了面向咨询与技术两类伙伴的六项(经销商、授权销售支持中心、伙伴孵化中心、解决方案、CSSP、云市场)云伙伴计划,还在加大各项伙伴激励的同时完善培训、测试、市场、营销等四个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帮助伙伴能力提升。
不仅如此,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学也正式升级为生态大学,并运用集体的智慧与经验指导生态大学的长期发展,策划并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方向,真正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国培养ICT人才;华为计划为合作伙伴培养超过1万名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员。
中建材信息作为***家与华为EBG中国区合作过百亿的伙伴,也一直在思索未来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过去,中建材信息一直是一个总代理的角色,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目前中建材正在通过与华为的深入合作,从渠道的角色向用户应用场景延伸,推动产品和应用的高效融合。
中软国际作为华为云首家同舟共济型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不仅在软件开发云、云解决方案、云服务等领域展开;中软国际还在这一过程中与华为学做企业、学做软件,向华为的项目管理能力看齐。此外,中软国际联合华为打造“智造云”解决方案,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数据采集及感知能力,让制造企业具备全面制造价值变现能力。
生态竞争时代
华为致力打造持久的“护城河”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企业的竞争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间的竞争、产业链间的竞争、生态系统间的竞争。如今,由于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企业竞争的边界已经被打破,正逐步发展到生态系统间的竞争阶段。
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天真地认为,在生态系统竞争阶段,企业不必再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只需要站好队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并非如此,生态系统间的竞争其实是建立在企业间竞争和产业链间竞争的基础之上,一个企业若想在生态系统间的竞争中获得先机和自主权,首先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能够为整个生态系统贡献自己的价值。
而在ICT生态系统中,华为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因此,为了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力,华为每年都会在研发方面投入巨资,不断加深加宽自己的“护城河”,同时再通过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策略,推动整个ICT生态系统实现指数级增长,走向繁荣。
在不久前华为公司发布的2017年年报中显示,华为2017年共计投入了897亿元用于研发,约占总收入的14.9%,仅次于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同时,华为也表示,未来十年将以每年超过100亿美元的规模持续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华为希望通过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打造一个开放、弹性、安全、灵活的ICT基础架构平台,使之成为生态得以快速发展的“黑土地”。这便是华为自去年年初一直强调的“平台+生态”战略。
作为生态的基础,华为所打造的平台既是一个技术的平台,也是一个资源的平台,更是一个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首先拥有华为联合生态伙伴孵化的53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华为云已上线的14类100多个服务等;其次可以通过企业e+数字化平台支持1万多家生态伙伴,让他们做生意更简单、更高效;第三可以持续提升生态伙伴覆盖全国各省市的服务能力。
不仅如此,华为所打造的ICT基础架构平台还具备聚合、协作和运营三大特征,可以为生态的蓬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并帮助华为与合作伙伴一道,把整个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蛋糕做大,让每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都能够吃得饱。
在笔者看来,华为生态与别人***的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华为构建了一个足够坚实、又足够肥沃的平台,让伙伴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有所收获;二是华为真正做到了恪守自己的业务边界,做到了先成就别人再成就自己。成功有时候真的很简单,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反复去做,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