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埃森哲联合Frontier Eco-nomics,就物联网对中国12个产业的累计GDP影响进行了预估。分析显示,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助推下,未来15年,仅在制造业,物联网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增长。制造业在物联网经济效益中所占比重***。
而Gartner最近的研究则显示,“到2018年,80%的物联网实施将浪费转型机会。”这意味着,当众多企业对物联网领域寄予厚望时,也有很大一部分投资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不可否认,在大多数行业,真正体现物联网产业价值的商业模式并未成熟。
如何在物联网时代新的商业世界中,将技术与现有的以及传统行业的应用结合,获得切实有效的行动解决方案,并最终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
日前,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分享了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在中国市场的物联网实践。
作为施耐德电气离散工业和过程工业业务,包括控制和驱动产品、驱动解决方案、OEM业务和过程自动化等业务单元的负责人,马跃率领他的团队在过去近三年时间内,帮助众多国内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完成了物联网转型。
2016年9月,国内***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宝钢选择与施耐德电气合作,通过智能制造战略实现转型,其热轧1580智能车间升级改造是钢铁行业***正式入围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示范项目。
项目实施后,在施耐德电气基于物联网的、即插即用的开放架构EcoStruxure的全套自动化产品、无人行车专业技术及专家工程服务的支持下,宝钢的1580热轧智能车间行车全自动投入率稳定在98.5%以上,共减少全部20个行车操作工和地面库管理人员,成为全球***无人值守智能车间的吉尼斯纪录保有者,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该项目中的无人行车专业技术最初源于施耐德电气法国团队为吊机而开发的解决方案,因为同样满足钢铁企业恶劣的生产环境,且效果明显而被马跃的团队引入中国市场。“我们在全世界搜罗这种升级转型的技术,放到特定场景当中。”马跃说,“新技术进入市场,不仅需要应用企业的决心,更需要应用场景的支持。中国市场工业门类齐全,有一个极大的大数据的海洋,实践机会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过去几年,施耐德电气开始搭建加快物联网转型的顶层战略,并在2016年推出其基于物联网的、即插即用的开放架构EcoStruxure,通过IT与OT技术融合,帮助用户实现推动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再到应用、分析与服务各个层面的创新,并实现能效和过程控制的优化。2017年4月,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发布了“数字化***”和“行业应用专家”两大关键转型举措。
物联网是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世界。而其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工业物联网(IIoT)的行业应用。在中国,随着中国政府将物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出现。物联网正从“概念”走向“落地”阶段,其在工业领域应用的价值也愈发凸显。
而应用,正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如邬贺铨院士所说,“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为新技术的真正价值实现不在于替代,而是整合到行业解决方案中,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其他行业不断复制: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机器人在施耐德电气“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支持下,仅一年时间,便将具有“中国特色”的SRBD系列DELTA机器人,通过自主研发,从图纸变成现实,从实验室走向工业企业的应用;此外,基于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平台以及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及服务,上海地铁则在站内智能化管理水平、用电安全、环境改善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从而保障了站内各个系统设备的稳定运行;而另一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的中国工厂,则在施耐德电气工的助力下建立了智能设施管理体系,实现了智能生产管理与执行、智能质量管理、智能供应链管理,并成为***家真正意义上实现制药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顶层规划和落地实施的企业。
在物联网这样一个革命性的经济机遇下,通过IT与OT应用的深度融合,物联网将融合IT和OT领域***进的技术成果,将生产流程和管理变革的重构演绎到***。而新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赋能,并最终改变企业的竞争态势。
对于施耐德电气而言,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以战略为出发点的,而是以企业应用实践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最终触点。
目前,施耐德电气正在全球范围内携手包括微软、英特尔、埃森哲在内的众多优秀的合作伙伴、集成商与开发者社区展开协作,致力于推动基于传感、移动、云计算、分析与安全技术的物联网应用,加速推进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这是一条很接地气的路径,而施耐德电气也鼓励全球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团队基于数据平台进行自下而上的创新。”马跃说。2017年,施耐德电气中国工业事业部专门成立了无人行车的行业团队,将这一技术全面推向市场。他确信,“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创新和快速推进行业转型和数字化应用方面走在全球市场的前面。”(沈建缘/文)
访谈
问:如何看待目前工业物联网转型所处的阶段?
马跃:我认为B2B业务的工业物联网转型还处在初始阶段。三年前,我们是唯一一家讲“智能制造”实践故事的企业。现在,很多用户都已经认识到智能制造不光是云、软件,还需要回到品质、精益生产这些制造的本源。但现在工业物联网仍处于一个春秋时代,还没有进入到战国的时代。不仅国际巨头参与其中,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初创公司。B2B业务当中每一个竖井都很专业,需要术业专攻。谁能拿出更多的应用实践,去说服某一领域的客户,谁就能赢得这个市场。我们希望建立规模效应,让“中国制造2025”有一个快速的质变,这是需要大家的智慧的。
问:如何理解施耐德电气工业业务在生态系统布局中新的变化?
马跃: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行业团队,会纵向地思考在这个行业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赋能技术是什么?平台和软件技术是什么?怎样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认为这些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经济转型的关键。然后,我们要找到行业内的合作伙伴,夯实行业能力,再通过跨领域的行业能力,建立生态协作体系。
施耐德电气致力于做行业和应用的***,就是我们不光自身要在每一个精专的领域做到前列,实现跨自动化和软件平台的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去搭建起跨平台的生态体系与合作伙伴系统。
问: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系统能够为行业应用带来巨大改变?
马跃:我觉得应该是聚集了行业生态各方的社群。当今工业领域用户的需求不是施耐德电气一家能够满足的,归根结底我们是一家软件和自动化公司,而真正懂客户应用的是客户本身和这个行业中的服务商,只有将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将数据、洞察与赋能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把数据的价值真正挖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能泾渭分明。
问:在与物联网转型相关的生态系统中,***的挑战是什么?
马跃:这里有很多管理、文化上的挑战。首先是要接地气,要把腰弯下来。而这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讲这是个挑战。未来必然是多样性的,不可能一家独大,要建立一个融合的体系,就需要我们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去建立一个共生体系,包括让出足够的利益给这个体系内的其他人。比如要接受客户付一百块钱,自己就只拿其中的一部分,而把大部分分给这个生态体系当中的其他企业——让别人站在聚光灯的中间。对施耐德电气来说,我们以“接地气”这事儿为荣。
问:目前的物联网转型业务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哪些需要改善?马跃:我觉得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尤其是一家百年老店的知识沉淀——比如说工业化、精益生产、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的“显性化”。这些Knowhow就是我们的DNA,也可以真正帮助到用户。
在产品、软件、工程之外,施耐德组织实施的能力同样很强。经过长期的积淀,我们现在把这些隐藏在机体内部的知识显性化,用于助力我们用户的成长。这是我们做智能制造这些年最有益的一个实践。这既是拼研发,也是拼积累。而在本土的非常精专的一些执行能力的建设上,我们还需要多投资。
问:物联网平台发布之后,软件会产生怎样的价值?
马跃:一方面是软件管理运营,管理资产。这是软件传统上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我们仍在继续推进。另外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时代,在分析、优化、更高端的一些应用中,软件在未来B2B业务转型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软件的定制化是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基于不同的行业进行定制,但是这个定制化不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定制,而是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和应用当中做定制。
举个例子,我们自己做一些APP,但是也要吸引更多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者一起开发,施耐德电气做其中的20%,他们做80%,***放在交易平台上,形成一个好的工业级的应用包。我们把这个应用包提供给大型的工业用户,然后这个大型工业用户甚至也可能是订阅式收费的,每月付一定的费用。大家各自获得收益。这就是我们在推动软件定制化当中更多的通过赋能社群,实现未来技术的平台化交易。
平台是工业物联网的核心。在施耐德电气,我们既强调平台驱动的智能制造,即为“平台为先”;同时,我们倡导“融合共生”的业务模型,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开发者搭建数据共享、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在二者的结合以及EcoStruxure物联网架构的技术能力之下,未来技术的交易如何在平台上实现,将是我们将来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既是技术的整合,也是工业物联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