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技展,谈“智”能产品的“情”商

企业动态
显然,“情商”一词在管理界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对情商理论的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撇开那些纠缠不清的理论观点,我觉得:既然服务于用户,那么“智”能产品还是需要多一点“情”商的。

最近,有个放置类的手游非常热火:《旅行青蛙》( 原名:旅かえる)。只要“主人”帮小青蛙收拾好行囊,青蛙就会主动出门旅行、结交伙伴、邮寄照片或明信片,旅行回来后它会呆在房间里写信、看书做个“宅蛙”。游戏中,青蛙的行为(出门、交友、拍照等等)和玩家没有直接关系,玩家无法控制青蛙具体做什么,只能通过提供一些必要道具来影响青蛙的行为。

小青蛙特立独行、来去无踪而又“萌”气十足,赢得了不少玩家的喜爱。玩家只能默默地接受它的“任性”,为它准备食物、打包行礼,由着它随性而去,随遇而安。

旅行的青蛙基本不受用户控制,用户无法对青蛙传达明确的目标和命令,这使得这款游戏更接近饲养真实宠物的感觉:用户不得不耐着小性子,为小青蛙打点好一切,提供各类道具,以满足宠物的各种需求(例如在行囊中提供“灯”的道具,可以提高青蛙旅行后回程的速度,避免迷路)。作为“蛙奴”的用户对青蛙的影响力很小,但却带来了非常有趣味的交互感。

[[221707]]

智能产品的“情”商

不过,能让用户保持高“情商”、温柔以对的也只有小青蛙这样的虚拟“萌物”了。在CES中,那么多推陈出新的智能产品,可就不能那么任性了,它们需要多一点“情商”。

显然,“情商”一词在管理界存在很多争议。目前一个比较公认的认定是:情商是智商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属于智商的一个分类;并且,人的情商不能独立于智商而进行评估和探讨。对情商理论的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撇开那些纠缠不清的理论观点,我觉得:既然服务于用户,那么“智”能产品还是需要多一点“情”商的。

1. 对于智能产品的“情”商,要能够探明“情况”、适应环境。

“智能”首先要体现在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上。

例如CES展出中的各类自动驾驶的工具(汽车、平衡车、快递车等等),采用视频采集、雷达探测、激光测距、定位等多种传感技术,通过智能深度感知周边的行车环境,“嗅探”危险并时刻做出行车调整。面对动态的应用环境,产品需要具备一定的获知变化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当然,适应性并不是***的:这里所指的变化是指在一个限定范围(场景、区域)内可预测、可识别的环境变动,产品行为的调校是局限于一定的应用范围内的。

2. 产品的设计目标符合“情理”,自动化地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作为智能终端,其存在的本质就是要解决用户的某一类具体问题:交通/运输工具解决人或物的异地运送、信息工具实现用户上网、健康用品提升用户身体素质和状态,家居用品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产品要能够抓住消费用户的痛点,通过系统化的设计解决问题。

Segway的智能旅行箱,解决了旅客提箱之苦。它能够自动跟随在用户身后,也可以在身前行进,防止跟丢。同时,它的自平衡功能,可以自动适应路面上的小坎坷,避免跌倒。

Laundroid 的叠衣柜子(Folding Bot),解决了洗衣后的烦恼。它能够自动折叠各类衣物(衬衫、裤子、内衣等):只要把晒干衣物(一次30件左右)放进柜子下方的抽屉中,柜子就能自动将它们折叠好,并(按家庭成员)分类存放在柜内的隔板上。

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少智能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并不***,相比自动驾驶的智能来说低了不少。然而,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小”聪明,解决令用户头疼的问题,虽然那可能只是个小问题,但它们操作务实,契合客观环境,并能满足带一点感性的理性需求,足以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3. 让能力融入“情景”,理解并帮助用户实现应用目标,处理可以预见的意外。

很多智能产品具有很强大的计算能力,产品的开发者也做足了“功课”,经过了反复调测和使用场景模拟,使得产品比用户更了解使用的过程,设备可以完全自动运行,以达到无人管理、无人干预的方式运作。

但产品不论如何的智能和自动化,总该由用户来决定最终如何使用。

如果“客厅”里的客人打翻了茶杯,而此时的家政机器人依然只是在“餐厅”自动打扫的话,则显得很不“聪明”。在这个时候,需要机器人能够敏锐地探知家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并进行处理;或者由主人打断其例常任务,指示其优先进行一些紧急处置。

基于目前智能产品在计算、感知能力上受限的情况,“智能”起码应该体现在能够由用户终止部分工作进程,并进行新的任务编排。

要实现用户对产品应用编程(修改或定义新的使用方式或流程),一方面,需要更直接的交互方式更直接。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能够使得产品和用户贴的更近,减少用户的精力投入,更快速、方便地开始执行新的任务。

人与设备的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就是从“人适应设备”到“设备适应人”的演进方向:用键盘在“DOS”系统的提示符下输入指令->用鼠标在Windows系统中点菜单->在手机或平板的触控屏上戳戳点点,实现信息输入->通过手势、语音、眼球转动等方式与智能设备交互。

在CES上的某些智能购物应用中,依然需要用户拿着手机或者Pad进行选购并虚拟出佩戴场景。这样的商品挑选一定会让用户非常容易疲劳,这种体验难免会成为应用推广的巨大障碍。

另一方面,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用户、或者对于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其处理的方式和过程都会有巨大的差别。和用户亲密交互,是探知并总结用户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使得产品可以更“优雅”、更主动地解决问题。

智能产品要能够接受用户的适当干预,对用户的意图和偏好“敏感”,在与用户的对话中不断优化的自主行为策略,按用户能够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产品设计的)进行处理,这样才是高“智能”产品在与环境、用户交互中高“情商”的表现。

情商的技术支持

显然,产品需要多方面的信息技术支持,才能做到见人通“情”交互,遇事酌“情”处理。除了少数一些大型的智能设备外(例如:汽车、摩托车、机器人等等),很少有智能产品能够具备所有高情商所需要的技术功能:丰富的感知能力、智能的交互接口、强力的计算能力、稳定的软件系统等等。

对于在CES中那些体积较小、电力有限(电池供电)、交互途径单一、计算能力不足的智能设备来说,显然就需要在物联网边缘网络中构建“互服务”的生态环境,来支持它们的智能化运行。

1. 由大量环境传感器采集并公开环境信息,感兴趣的终端可以自由提取并使用。

2. 服务平台提供专业的计算能力,帮助终端完成一些复杂的分析工作(例如通过专用服务器进行视频、音频检测,判断环境状态或用户意图)

3. 一些基础性应用可以直接提供行业信息,避免一些常用应用数据的重复计算和下载获取。例如定位服务、气象预报、交通信号、电子地图等等。

纵览CES,其中的智能产品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独立产品,很少看到联动的产品组合,或具备云端支撑的。所以,能给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并不多见。

在我看来,应用场景中物联网生态的建立,才能带来真正的智能。各领域智能化的道路还很长,物联网、AI等各领域的信息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融合,才能让智能产品的Demo真正落地成为寻常的物件。

好了,关于“智能产品的情商”就写到这里吧,我要保存稿件后,赶快去看看我的小青蛙回来没有,顺便再采些三叶草、买几件旅行道具,给它下一次出行做准备。

【本文是51CTO专栏作者王峰的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获取授权】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责任编辑:赵宁宁 来源: 51CTO专栏
相关推荐

2014-12-05 09:55:50

长城电脑

2022-06-10 12:26:56

电商出海安全

2018-06-20 10:35:46

机器学习智铀科技AutoML

2017-01-09 16:21:46

CES科技产品

2012-03-31 16:27:49

思杰

2022-10-17 14:45:57

锐捷

2023-06-13 20:10:47

华为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022-07-19 21:46:21

机器人协作机器人

2024-07-31 08:00:00

2015-03-17 15:13:14

ICT科技展会CeBI华为

2014-05-29 10:05:27

慧点科技协同云平台

2015-01-05 11:01:33

CES2015物联网热点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