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都具有颠覆性,将开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但是问题来了,技术的发展是造福人类,还是与人类竞争呢?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火车票网上购票以及自助购票终端的应用,已经淘汰了很多人工售票窗口。大量机器人的使用,必然取代人类从事的的一部分工作,使有些人失业。
创新工厂李开复的观点很明确:科技公司别再说AI不会影响就业。他在MIT Technology Review 撰文中写到:
- 人工智能10-15年内就有能力取代我们一半的工作的任务,这将是人类经历的最快的科技革命,我们还没准备好。负责的科技公司应该坦诚这个问题,并协助寻找解决方案。
郭台铭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机器人的新技术应用也会创造一些高技术的岗位:
- 很多工作还是机器人无法取代,机器人取代的是单调、枯燥、无味、有危险、有污染的工作,但同时机器人的出现也增加了很多与机器人相关的营运、管理、服务的岗位。
技术的作用是优胜劣汰,掌握技术的人会最终成功,而不注重学习跟上技术进步脚步的人都将被淘汰,这似乎是种必然。
刘强东脑洞打开,给出了第三种看似双赢的答案,让人看后拍手称快:保留工位,缩短工时。他说:
- 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工作!我依然认为无需担心大量失业!为什么不能通过立法把周工作小时变成24小时?每周工作3天或者4天,每天6-8小时!这样就可以把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让更多普通人分享,而不是只有资本获得更多回报!
可以看出,东哥是很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就像他曾经说过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中国几千万穷人是富人的耻辱。
但是商业社会、市场经济毕竟是一个残酷的、充分竞争的领域,只靠一颗善心是不行的。况且,我们也没有西方那种强势的工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希望有一天现实也能丰满起来